记者|邵春雷
责编|张晶
正文共2991个字,预计阅读需9分钟▼
滚滚长江穿城而过,滋养出芜湖的山水灵秀;泱泱文脉千年流传,孕育出这座城市的人文厚重。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以“建在群众家门口,融在山水文脉中”为核心理念,构建起覆盖城乡、多维立体、特色鲜明的立体法治矩阵,让法治元素浸润自然肌理、嵌入历史脉络、融入基层治理与产业发展,绘就出“时时有法可学、处处有法可感”的生动画卷。
碧波长卷里的“普法协奏曲”
清晨的长江畔,晨练的市民不时驻足于一组组法治典故浮雕前。“商鞅变法”“约法三章”的历史场景被精心镌刻,每一笔线条都在诉说着千年法治智慧;不远处的以案释法展示区,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着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鲜活案例,市民王女士带着孙子边看边读:“原来买过期食品还能这样维权,这比单纯讲法条好懂多了。”
这是芜湖长江法治文化长廊的日常图景。作为立体法治矩阵的“江景名片”,8个长江法治文化长廊示范基地沿水岸串联成线,构筑起兼具生态之美与法治之韵的特色景观带。除了静态展示,长廊还设置了“与法同行”互动拍照打卡点、法治知识问答二维码等设施,让严肃的法律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数据显示,这条法治景观带年接待参观群众超30万人次,长江的涛声与法治的宣讲在此交织,成为芜湖江畔最动人的“普法协奏曲”。
“以前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现在走在江边就能学法律,既锻炼了身体,又增长了见识。”常来长廊散步的退休教师李先生说。芜湖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江法治文化长廊的打造,打破了传统普法“室内课堂”的局限,将法治宣传融入市民日常休闲场景,让法律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乡愁记忆里的法治温度
“你看这个旧粮票、老农具,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还有法律保障。”在南陵县板石岭三农普法馆内,村民张先生指着展柜里的老物件,给孩子讲述农村的法治变迁。作为以“三农”为主线的普法场馆,这里没有枯燥的法条罗列,而是将法治教育与乡愁记忆深度融合,成为村民感知法治温度的“精神家园”。
展馆内,“春耕中的法治”“秋收里的保障”“乡村治理的规矩”等主题展区,通过老照片、旧物件、模拟场景等形式,生动展现了我国农业农村法治建设的历程。在“土地流转法律课堂”展区,群众可以通过互动屏幕查询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法规,还能观看本地村民因规范流转土地实现增收的案例视频;“农民工维权驿站”板块则收集了农民工讨薪、工伤赔偿等典型案例,配备专业律师的联系方式,为大家提供实实在在的法律帮助。
“以前遇到土地纠纷,要么忍气吞声,要么吵吵闹闹,现在大家知道来展馆查政策、找方法。”板石岭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展馆开放以来,村里的矛盾纠纷发生率下降了30%,村民的法治意识明显提升。“法治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和我们春耕秋收、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生活指南。”村民吴女士的话,道出了三农普法馆的价值所在——让法治在乡愁记忆中扎根,在乡村变迁中生长。
双轮驱动“法治兴企”路
“以前是政府送法上门,我们被动接受;现在是我们主动上门学,还能提出个性化需求,这种转变太‘解渴’了。”芜湖某汽车零部件企业负责人在参加完芜湖企业普法馆的“合规管理培训”后由衷感慨。作为安徽省首个企业普法馆,这里打破了传统“送法进企”的单一模式,创新构建“走下去调研+请上来学习”的双轮驱动机制,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走下去调研”即普法馆组织专业律师团队、税务专家等定期深入企业车间、项目一线,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合同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需求,形成“一企一策”的法治服务方案。“请上来学习”则是普法馆根据企业需求,开设“企业合规管理”“劳动用工风险防范”“知识产权保护”等定制化课程,邀请法官、检察官、资深律师授课,同时设置模拟法庭、案例研讨等互动环节,让企业员工沉浸式学习法律知识。自开馆以来,该馆已为200余家企业提供法治服务,开展培训60余场,推动“普法助企”向“法治兴企”深度转变。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芜湖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普法馆的建设,不仅为企业解决了法律难题,更帮助企业建立起完善的合规管理体系,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芜湖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法治基石。
基层治理中的“法治向心力”
“有事好商量,遇事找法来。”这句在芜湖群众中流传的口头禅,道出了“三治融合”法治文化阵地的独特魅力。近年来,芜湖市搭建起“三治融合”法治文化广场、周郎法治文化艺术馆等一批“学法基地”“学法超市”,让法治宣传融入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形成了法治、德治、自治协同发力的治理新格局。
在鸠江区赤铸山社区法治文化广场,每周五的“法治文艺汇演”从不缺席。社区居民自编自导的节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将法律知识传递给在场观众;“学法超市”里,法律书籍、宣传手册按“婚姻家庭”“财产继承”“邻里关系”等类别整齐摆放,居民可按需取用,还能通过扫码预约法律咨询服务。
“以前邻里之间闹矛盾,总爱找居委会‘评理’,现在大家知道先去‘评理说事点’,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无为市革贪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村里的“评理说事点”由老党员、退休法官等组成调解团队,将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矛盾纠纷。去年以来,该村通过“评理说事点”化解矛盾纠纷40余起,成功率达95%以上。
这些“接地气”的法治阵地,不仅是普法的窗口,更是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平台。“以前觉得法治宣传是政府的事,现在发现我们自己也是参与者、受益者。”赤铸山社区居民刘女士说,通过参与法治文艺活动、加入调解队伍,她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还为社区治理出了力,“这种感觉特别好”。
千年古镇里的“普法新体验”
在千年古镇弋江镇,一条以花海为背景的法治文旅体验线,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新地标”。弋江镇将法治元素巧妙融入古镇街巷、田园风光之中,让普法宣传从“一次性传播”变为“可带走的记忆”,实现了法治教育与文旅产业的双向赋能。
沿着法治文旅体验线行走,“法治诗词碑刻”“法律名言灯笼”“以案释法漫画墙”等景观错落有致。在古镇核心区的“法治驿站”里,游客可以领取“法治文旅手册”,手册中不仅有古镇游览攻略,还收录了与旅游相关的法律知识,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旅游合同纠纷处理等;驿站内的“法治书签DIY”体验区,游客可亲手制作印有法律名言的书签,将法治理念“带回家”。
“以前来古镇只是看风景、吃美食,这次还学到了不少法律知识,这种旅游体验很特别。”来自南京的游客陈女士说,她特意给孩子制作了“学法书签”,希望孩子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法治的重要性。弋江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法治文旅体验线的打造,既丰富了古镇的旅游内涵,又拓宽了普法宣传的渠道。“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接受法治教育,这是我们最想达到的效果。”
从长江之畔的碧波长廊到田埂间的三农普法馆,从企业车间的法治服务到千年古镇的文旅普法,芜湖的立体法治文化地标矩阵正以多元的形态、鲜活的内容、温暖的方式,让法治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据统计,目前芜湖已建成各类法治文化阵地200余处,实现了城乡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
芜湖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推动普法工作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让“时时处处有法可学、有法可感”成为芜湖最鲜明的城市底色。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法治不仅是治理的基石,更是民生的温度、发展的动力,正绘就着一座城市的幸福新图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