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
![]()
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气候变化威胁日增,数字治理赤字凸显,全球贸易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风险。
传统以效率为导向、高度依赖单一链条的全球化模式已难以为继。如何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可持续、更加包容的全球贸易新体系?
11月5日,由商务部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全球领导力学院承办的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开放贸易与安全发展”分论坛上,来自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级别代表和专家在多维度上给出解题思路。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认为,区域资源禀赋与技术差异催生贸易价值,“人们追求国内外贸易的根本动力,在于某些地区特定产品的不可替代性”,这种差异化为企业创造了跨区域的合作空间。
然而,在逆全球化风险的冲击下,这种动力正被遏制。历史表明,根据政治意识形态分裂为贸易集团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萨金特认为,美国应该从贸易战的历史中学到教训。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贸易战给各国造成了恶果,美国在二战期间和战后吸取了这个教训,努力促进自由贸易,但现在,这种传统正被舍弃。相反,中国的做法让他想起二战之后的美国,中国正在极力推动全球化和打破贸易壁垒。
萨金特表示,现在全球很多科学家和经济学者都支持开放和自由贸易,例如,上海有世界诺奖获得者联盟,大家可以在这里自由讨论科学技术、应用以及技术本土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希望科学家们用更好的方式、方法,例如通过算力、芯片来支持全球共同发展。”萨金特说。
卢旺达发展委员会首席投资官米歇尔·乌穆伦吉表示,规则透明度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可靠动力之一,深度融入全球趋势的国家的GDP平均增速比那些与全球南方脱节的国家快2.5倍。中国过去40年的开放贸易运动使数亿人摆脱了贫困,给全球南方国家树立了“基石”。
乌穆伦吉对中国的零关税政策大加赞赏,这鼓励众多非洲国家将优质产品带到中国,也让中国尖端的科研成果造福非洲。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自非进口坚果、蔬菜、花卉、水果同比分别增长130%、32%、14%和7%。机电产品成为对非出口的“主力军”,“新三样”产品对非出口实现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同比增长291%、109%和57%,有力支持了非洲绿色能源的转型。中国是目前对非投资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在交通、能源、电力、住房、民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表示,国际贸易是经济发展的引擎,而中国就是这一点的最佳证明。面对美国的攻击,中国的应对措施令人欣慰,始终致力于建立多边体系,确保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规则的持续有效。
萨克斯对中国低成本、高科技的绿色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印象深刻。他认为,正因此,中国在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大幅扩张,世界需要中国提供的绿色技术,无论是光伏、风能还是氢能,“作为全球治理中的贸易伙伴和合作者,中国能使美国以及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取得成功”。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文分享了《面向2050:中国与世界贸易安全发展的共生路径》报告,展望2050年全球经贸格局,中国将与世界共同塑造开放、包容、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贸易十大关键场景。
例如,“一带一路”将升级为多层次区域融合经济走廊,将建成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的融合发展经济带,区域内贸易总额预计突破80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比重达到60%,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网络,创造超30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关键力量。
报告还展望了由中国参与主导的数字贸易规则体系,将覆盖90%的全球经济体,数据跨境流动规模增长20倍,数字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达60%,建成安全、开放、普惠的全球数字贸易生态。
原标题:《传统全球化模式难以为继,重塑全球贸易体系看中国》
题图来源:陈玺撼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陈玺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