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刘洋)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研究,交流智能社会发展与治理实践经验……11月3日至6日,“第四届全国智能社会发展与治理论坛暨社会实验讲习班”在京举行,智能社会发展与治理系列国家标准在论坛现场正式发布。新京报记者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在会上呼吁加快制定“十五五”智能社会建设规划纲要,构建中国智能社会治理的自主知识体系。
![]()
智能社会发展与治理领域国家标准预发布暨立项研制启动仪式。 受访者供图
此次活动由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专家组指导,清华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院、清华大学科教政策研究中心以及清华润泽智能社会联合研究院主办。在为期4天的社会实验讲习班中,设置了6大板块、28讲内容,并邀请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智能社会学术前沿、治理创新、实践探索等主题进行授课,组织开展论文交流、现场教学、分组研讨和智能社会奖学金、优秀学术论文颁奖仪式,深入探讨智能社会建设之路。其间,学员将参与调研润泽科技智算中心、京津冀大数据创新应用中心等。
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50余个实验基地代表,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专家组专家,相关高校院所和学术期刊、行业企业的专家等25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
顾秉林表示,作为“开展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探索智能社会治理中国道路”倡议的早期发起者与参与者,深感这项工作的战略意义与历史价值。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2035年全面迈入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将“智能社会”纳入国家中长期战略目标,充分体现了这项工作契合时代潮流与人民需求。
![]()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 受访者供图
顾秉林表示,六年来,清华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院已成长为智能社会发展与治理的理念发源地、行动策源地、人才培养基地、标准创新基地与学术新高地。他提出五点建议,呼吁加快制定“十五五”智能社会建设规划纲要,健全长效机制,深化跨学科研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构建中国智能社会治理自主知识体系。
论坛现场发布了智能社会发展与治理领域的系列国家标准,涵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社会影响、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等领域,为技术规范应用和智能社会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张晓刚强调,标准化是智能社会治理的核心支撑。全国智能技术社会应用与评估基础标准化工作组(SAC/SWG35)成立以来成效显著,已立项9项国家标准并推进技术委员会(TC)转设工作。他建议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强跨学科合作、注重标准实施效果,让标准与技术发展同步,助力智能社会安全健康发展。
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苏竣介绍,“开展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探索智能社会治理中国道路”的倡议,已经从理论上的一个科学概念,成长为现实中的国家战略。他从智能社会的知识生产、社会信任、权威生成三个机制转变出发,提出了信息充裕、即时反馈、认知重塑、组织解构、边缘激荡五大新特征和信息茧房、群体极化等十二大问题,呼吁各实验基地从“答题人”转变为“出题人”,为“十五五”规划提供实践经验与真实反馈。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翟永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