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复利陷阱提醒:这类公司再长期持有,也不会有复利。
巴菲特那句“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估计没人没听过,咱们都跟着信奉“长期持有等于复利奇迹”。
说实话,不是所有公司都配当“湿雪”,有些坑就算你卧十年八年,雪球不仅滚不大,还得越滚越小,这就是妥妥的复利陷阱。今天就跟大伙掰扯掰扯,哪些公司再长期持有,也别想沾到复利的边。
首先得明确,巴菲特说的复利,核心是公司能持续赚钱,越赚越多,不是持有时间够长就能凭空变出来的。有三类公司从根上就断了复利的路,咱们可得擦亮眼睛。
第一类是靠政策吃饭的寄生型公司。这类公司没啥真本事,全靠政策补贴、行业红利活着。比如说以前有些新能源补贴企业,政策给钱的时候,财报美得冒泡,营收、利润看着都在涨,结果补贴一退坡,立马原形毕露,要么降价抢单亏利润,要么没订单直接歇菜。
还有一些依赖地方保护的传统行业,一旦政策变了,保护没了,面对全国性竞争,瞬间就没了生存空间。你以为长期持有能等它滚雪球,其实它的“坡”是政策堆的,“雪”早被太阳晒化了,哪儿来的复利。
第二类是内卷成河的内卷型公司。这类公司做的生意门槛太低,谁都能进来分一杯羹。产品跟别人长得差不多,只能靠降价抢客户。比如说有些传统制造业、低端零售业,你降价我也降价,最后大家都赚不到钱,利润薄得像纸。
你以为持有久了,它能靠规模效应翻盘,其实规模越大,内卷越狠,赚的钱刚够更新设备、维持产能,根本没多余的钱去扩张、去创新。长期持有这类公司,就像推着一个没气的雪球上山,不仅滚不动,还得往下滑,复利纯属空谈。
第三类是讲故事的伪成长型公司。这类公司最会画饼,一会儿说要布局这个赛道,一会儿说要研发那个黑科技,股价炒得飞起。但你翻它财报,营收好看,利润却常年为负,或者赚的钱全是纸面富贵,没真金白银的现金流。
比如说有些互联网初创公司,烧钱获客,用户数涨得挺多,但始终找不到盈利模式;还有些公司靠并购装点门面,看似规模扩大了,实则商誉爆雷、债务高企。你抱着长期持有等它盈利的幻想,殊不知它的成长全是虚的,等故事讲不下去了,股价跌回原形,别说复利,本金都得亏不少。
其实巴菲特自己也说过,“不想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十分钟”。但这句话的前提是,这家公司值得长期持有。真正能产生复利的公司,要么有别人学不会的核心技术,要么有深入人心的品牌,要么有稳定的现金流和持续赚钱的能力,他们的“雪”够湿、“坡”够长,才能越滚越大。
所以咱们别迷信“长期持有”这四个字,也别觉得跟着巴菲特的理念就一定能赚钱。买股票前先问问自己:这家公司靠什么赚钱?这个赚钱模式能持续多久?有没有别人替代不了的优势?
如果答案都是模糊的,那大概率就是复利陷阱。与其抱着这类公司死等,不如及时止损,去找真正能滚雪球的好公司。毕竟,复利的本质是公司的持续成长,而不是你的死扛到底。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