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丽君拿文华奖了!”11月4日晚,第十八届文华奖颁奖结果一出炉,这位“90后”越剧小生凭借《我的大观园》摘得“文华表演奖”的消息,迅速在戏曲爱好者的朋友圈刷屏。有人晒出她演绎贾宝玉时的灵动身段,有人感慨“因为她才走进剧场看越剧”,更有年轻网友留言“这是属于我们的戏曲偶像”。
![]()
左三为陈丽君
而在个人荣誉之外,浙江当晚的成绩单更显亮眼:婺剧《三打白骨精》、话剧《北上》拿下2个“文华剧目奖”,剧目奖数量并列全国第一,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二。这份“满堂红”,绝非偶然的奖项丰收——从陈丽君的“破圈”走红,到两部经典IP改编作品的市场与口碑双收,浙江正以实践回答中国戏曲艺术的核心命题:如何让传统戏曲吸引青年、让专业创作扎根市场、让文艺传承后继有人?
专业领域有“高峰”之作

长久以来,经典文学改编常陷入“忠于原著则僵化,创新表达则失魂”的两难。浙江的突破在于,不把“传统”当枷锁,而是将其作为创作的“根”与“魂”,用现代艺术语言重构经典。
今年的获奖作品不仅在艺术水准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更在创新表达上为行业树立了标杆。例如,婺剧《三打白骨精》没有停留在“孙悟空降妖”的故事表层,而是融合北派猴戏的灵动、郑派大圣戏的威严与婺剧武戏的刚劲,更通过改良川剧变脸技法,让白骨精“皮、肉、骨”的形态变化具象化。
![]()
《我的大观园》则打破传统叙事结构,以贾宝玉的第一人称视角重新审视红楼梦中人,以光影变幻隐喻人物命运,并通过蒙太奇手法实现青年与老年宝玉的跨时空对话,旧题材有了新解法。
不过,这种变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守住传统艺术的根与魂,更要在表达方式、传播路径、观众结构上持续突破。剧种若继续沉浸在“自己人看自己人”的圈子里,便可能陷入自循环;反之,若只是迎合潮流而失去传统本质,也可能变成“戏曲化的综艺”。
![]()
面对新问题,浙江写出了自己的解法:创新必须有根、传播必须有力、观众必须被带入真实的体验中。于是浙江文艺,一往无前地踏出了一条群众巨浪。
群众领域有“高原”之势

舞台艺术常面临“专业评审认可却观众不买账”的尴尬,仿佛“叫好”与“叫座”天然对立。浙江文艺用实力打破了这一偏见:《三打白骨精》总观演人数超过300万人次、《我的大观园》成为中国戏曲史上首部场均票房超百万元的作品,证明专业艺术完全能在市场中找到立足之地。
![]()
浙江群众文艺的繁荣,得益于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参与度。有越剧、昆剧、京剧、婺剧等18个剧种和58个戏曲类非遗代表性项目,是名副其实的戏曲大省。更关键的是,浙江没有把“市场”当作“自我矮化”的代名词,而是将其视为“检验作品生命力的试金石”。
婺剧下乡时,会根据乡村观众的审美调整表演节奏;《我的大观园》巡演前,会调研不同城市青年的观演习惯——这种“尊重市场但不迎合低俗”的态度,让专业创作既保持了艺术高度,又有了生活温度,把戏唱到了“票友”心里去。
青春力量强势“破圈”

除了留住原有的“票友”,浙江文艺还在想法设法地“纳新”台下观众、更“造血”台上人才。这个举动的远见在于:舞台艺术的繁荣不是“靠几个名家撑场面”,而是需要一代代青年人才的接续。只有让青年观众有兴趣进剧场、青年演员有机会演大戏、让青年编剧有空间做创新,行业才能摆脱“断层焦虑”,实现长久发展。
在人才培养上,浙江文艺的行动是深入肌理的:从“新松计划”发掘“90后”周宏伟这样的武生新秀,到“1111”人才计划培育陈丽君这样的文华奖得主,再到文艺名家工作室传帮带,传统文化在创新中有了新面貌。台上台下实现了真正的双向“奔赴”,戏曲不再是静止的展陈,而是一场鲜活的共振;不再是剧场里的陈旧观望,而是社交媒体里的“打卡”、校园里的“选修”、朋友圈里的“追番”。
![]()
浙江此次在两条战线上同时夺旗,既是阶段性的胜利,也展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如何激活”的破局路径,证明传统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能与时代同频、与青年共振的活态文脉。
我们相信,这个新时代不仅会有戏曲的“青春风暴”,更会有文化传承的新常态:与时代合拍、与年轻人同行、与世界交响,书写出更绵长的时代华章。
来源:FM93交通之声记者吴雨婷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