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故事都能被记录下来,能够被记录并拍成影视剧的人物传记绝对值得推敲。
在精神科医生、心理学专家吴艳茹《人生放映》这本书中,她以心理学视角解读电影,让我们得以窥见角色背后丰富的层次,以及那些可供咀嚼与学习的细节。
《人生放映》的副标题是——看电影,读自己。书的副标题是我翻开这本书的原因所在,它精准戳中了每个爱电影的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影子。
电影于我们,本就是一场短暂的“人生如梦”,在电影中可以看到人生的悲欢、浮沉、离合和聚散,仿佛借他人的人生走了一遭,却悄悄在心里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
《人生放映》恰好抓住了这份“印记”,用12个章节串联起12部电影,从生命的伊始到人生的终章,每一部电影都对应着一种人生进化的轨迹,每一段剧情解析都嵌入了扎实的心理学、神经医学知识,让我们在看电影的同时,也能读懂“成长”、“蜕变”的涵义。
书中对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电影《飞行家》的解读让我非常深刻。
故事的人物原型是飞行家、航空工程师、导演、制片人、企业家、也是美国首位亿万富翁霍华德·休斯前半生的真实生平故事。
若不是书中的细致剖析,我或许不会特意去看这部电影,更不会在二刷后深深折服于作者对人性的敏锐观察。
![]()
童年的霍华德因所处的霍乱环境被妈妈一次次灌输“干净卫生才安全”的自我保护意识,这使得长大后继承巨额家产的他,是个有极度强迫症和洁癖症的疯狂企业家。
或许带着逃离有细菌病毒的地方的心愿,他一直在研究飞机、拍摄电影、并且做航空相关的事业,仿佛要用荧光灯、钢铁与速度,对抗内心深处的不安。
而这份“对抗”里,藏着两个让我反复回味的细节,也是作者解析中最打动我的地方。
![]()
一个是霍华德在逆境中仍能保持敏锐思考和反杀的反弹力。
1.当凯瑟琳的家人不尊重他时,他会抓住他们话中的漏洞,从容找回尊严。
2.当竞争对手联合政客打压他时,他拒绝妥协,更不碰触底线,有理有据地辩护让大家看见他遭遇的不公。
3.当设计的飞机没能达到他的预期时,他一次次的打破常规,推翻重来,用突破性的决定改写行业可能。
4.他是个狂热的创意执行者,永远在追逐更高的顶峰,但他却很难享受到站在顶峰被人瞩目的感觉。他一次次克服困难,隐忍“不完美、不干净”带来的痛苦与恐惧,一次次自我疗愈走出低谷。
![]()
二是霍华德因真诚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包容,也因这些关系获得救赎。
霍华德有着很强的控制欲,他对任何事情都有着绝对的掌控欲,身边的助手知道他的个性并选择了包容他。
1.助手愿意深夜接听他的电话,千里迢迢去为他买衣服,满足他的“洁癖”。
2.甚至因为他对已经成型的飞机设计不满意而彻底返工,会找出8000种操控把手让他挑选,只为契合他的要求。
3.曾经的恋人因他个性太强而离开他投入别人怀抱,他也不计前嫌,默默花巨资买断她的绯闻新闻,守住最后的体面。
4.真正拉他走出“地狱”的,是艾娃。这个共情力极强的女人,看穿了他恐惧的本质。当霍华德试图将她当作新的“依靠”时,艾娃没有纵容,而是守住边界与底线,让他找回健全人格,重新学会面对现实。
![]()
当霍华德不愿意进食、碰水,不愿回家,将自己囚禁在放映室,让员工戴上白手套。艾娃的到来为他开了一扇窗,帮他理了胡子,鼓励他用水洗脸。
当霍华德问艾娃,“你看这是否干净?”
艾娃没有回答“干净”,而是说“没有什么东西是干净的,我们尽力就好。”
当霍华德鼓足勇气洗了脸,两个人都露出了放松的微笑。
这一步,让霍华德跨过万水千山,从地狱走进人间。
![]()
正如书中所言“一个崩溃的人需要的是温情、充满理解和接纳、有力量的怀抱,这可以帮助他将那魂飞魄散的心和恐惧收摄。”
我本就爱电影,爱在光影里看他人的人生,也爱在剧情里反思自己。
《人生放映》就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了电影更深层的含义——原来每一部好电影,都是一面照见自己的镜子;每一次专业的解析,都是一次与自我的对话。
读完这本书,我不仅看懂了电影里的人生,更读懂了人生里的自己,这份收获,足以让我在往后的日子里,带着更清醒的认知去看电影、去生活。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