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王丽杰 制作、剪辑:李佳为、张之涵)
在一座座宽敞明亮的机场航站楼内,旅客步履匆匆。穿行其间,很少有人注意到,在这一忙碌而井然有序的空间内,成千上万个传感器正默默“值班”,感知着每一缕烟雾、每一度温差。
在民航领域,机场和航空器发生火灾的概率虽然极低,却是不容忽视的高风险事件。一旦警铃响起,机场、航空公司、空管等部门必须同时进入紧急状态,所有岗位人员按照预案进行分秒响应,只为在最短时间内守护旅客与航班的安全。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从“人防”走向“人防+技防”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民航构建新消防体系的必然选择。在11月9日全国消防日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进机场深处,探访那些在消防领域默默守护的“隐形卫士”,看智慧算法与协同联动如何为每一位旅客、每一个航班筑起最坚固的安全防线。
新消防:分秒必争 以科技“抢时间”
消防是一项以秒计算的工作,在民航领域尤为如此。
与城市消防相比,机场消防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对速度的分秒必争上,更在于其独特而复杂的作业场景——航站楼、跑道、滑行道、廊桥交织成庞大的立体空间,在其中,旅客、车辆、工作人员、航空器同时“各司其职”,让不同区域对消防处置有了截然不同的要求。
以飞行区为例,这里一旦发生火情,救援人员必须在数分钟内抵达现场。为此,机场消防站点的选址经过精密规划,通常分布在跑道中部或两侧。这一布局让消防车辆可以在封闭跑道及周边平坦区域内迅速通行,确保消防员能以最短路径到达事发地,为救援赢得“黄金时间”。
要实现分钟级响应,仅靠地理布局优势远远不够,工作人员也必须对机场内道路烂熟于心。乘坐过摆渡车的旅客可能有这样的感觉——机场内道路看着不长,走起来却犹如迷宫一般。这是由于飞行区内路网由车道、滑行道、跑道等交织而成,车辆行驶必须遵守机坪交通规则。因此,为了在突发情况发生时尽快找到最优路线,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反复演练。过去,演练的方式是徒步丈量滑行道、驾车熟记每个岔口标识。如今,随着机场数字化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机场配备了电子地图和数字底座,一线工作人员可以借助电子屏幕熟悉道路,指挥中心则可以在大屏上实时调度车辆和人员,自动生成最优行进路线,为抢险赢得每一秒先机。
机场消防的专业性与复杂性远超大众想象,而快速处置火灾等突发事件,仅靠经验积累是不够的。在民航领域,消防不仅是灭火行动,更是一场系统级的应急协同。这一点直观体现在机场的应急救援综合演练中。
今年7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开展“兴安—2025”应急救援综合演练,演练重点包括灭火救援、检伤分类、家属援助、新闻发布和残损航空器搬移等科目,全程持续约3.5小时,与真实处置时间几乎一致。在这3个多小时里,来自行业内外的20余家单位、800余人参与演练。现场共出动应急救援综合指挥车、消防主力泡沫车、抢险破拆车等各类应急车辆80余辆,配合残损航空器搬移专用设备和大兴机场自主研发的应急救援管理系统,启动14项应急预案与联动机制,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到“系统协同”的整体演练目标。
在科技的支撑下,机场消防的“有效时间”也在不断增加。今年8月,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应急救援管理系统正式启用。其“一键群呼”功能可以帮助指挥员同步启动60条电话线路,并能自动追踪电话接听状态以及进行“一键补呼”,有效缩短了各部门的“集结时间”——过去,这一工作需要通过人工逐一通报,不仅耗时长,而且效率低。
更重要的是,该系统还建立了“一事一群”机制。也就是说,在紧急事件触发系统警报后,系统将自动建立交互群组,相关人员按权限自主加入后,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协作,并在事件结束后对群组进行自动归档。与临时建群相比,“一事一群”机制效率提高了80%,有效破解了机场应急处置领域的信息孤岛问题。同时,作为一个为杭州机场量身定制的应急救援管理系统,其深度对接机场协同决策系统(A-CDM)以及机场公司OA系统,可以一键调取航班信息和值班数据。同时,通过生成关键处置节点图,该系统实现应急处置流程绑定,大幅提高资源调配效率。
新体系:智能防护 为保障“减压力”
在民航业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态势下,国内、国际客货运量屡创新高不仅为行业发展注入动力,也给运行保障带来了压力,而民航消防对风险隐患的防范更是须臾不能放松。
如今,科技正在将民航消防管理推向智慧化的新高度。根据民航局印发的《智慧民航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在评价机场运营管理智慧化水平时,智慧消防救援是反映机场安全防护、运营管理的指标之一。为此,越来越多的机场开始在这方面下功夫,不断增强机场运营管理的安全韧性。
![]()
航科院航空器消防救援真火实战培训
以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为例,该机场通过构建“全域感知、智能研判、精准处置”的智慧消防体系,实现了从“传统人防”向“科技智防”的转型,助推消防安全治理模式从“事后被动处置”向“事前主动预防”转变。
“我们的智慧消防主要涵盖航站楼智慧消防数字孪生系统(以下简称‘智慧消防系统’)以及智能火警指挥调度系统(以下简称‘智能调度系统’)两大方面”。乌鲁木齐机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前者构建了消防物联的“神经网络”,后者建立了机场消防的立体化指挥调度体系。
为构建智慧消防系统,乌鲁木齐机场北区航站楼实现了消防物联网平台全覆盖。该机场不仅整合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电气火灾监测系统、防火门状态监测系统、消火栓压力监测系统等13个消防子系统,还打破各系统间的数据壁垒,通过建筑信息模型(BIM)对航站楼关键区域进行1∶1数字孪生建模,实现了对火灾报警系统、消防水系统、排烟系统等数据的动态监测。同时,在实现高清视频监控、AI(人工智能)智能分析技术与消防业务融合后,智慧消防系统还具备火情远程复核及定位功能,实现了消防业务智能化,为快速处置火灾报警打下坚实基础。
与智慧消防系统专注航站楼内不同,智能调度系统则是为飞行区消防救援工程开发的智能化平台。“该系统集成了火警电话报警、消防物联网接入、人工智能语音识别、三维可视化展示、警情自动定位、战勤资源调配等功能。”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此之外,该系统还支持指挥中心与现场建立实时通信群组、进行视频会商,并可根据火警点进行自动导航定位,实现火灾秒级响应与资源优化调度。
“从以往经验来看,提升机场消防能力必须最大限度杜绝误报与漏报”。乌鲁木齐机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这方面,AI语音识别具有显著优势。“依托这一技术,在接警时,智能调度系统就可以将语音信息转化为结构化文本,并自动提取关键要素。同时,通过多源信息整合,系统会对电话报警位置、物联网报警点位、视频分析结果进行交叉验证,实现警情的自动去重、互补定位与可信度评估,这对及时处置火情非常重要”。
此外,智能调度系统还能完成三维可视化指挥与智能决策。该系统不仅能够在三维模型中实时动态展现火警点位置、消防资源(车辆、人员、固定设施)、蔓延趋势、受影响关键建筑等信息,还能判断警情类型与等级,并依托其内置的作战预案库,推荐最优处置方案,帮助指挥员在短时间内将指令发送到车载终端与移动单兵设备上。
在这两大系统的支撑下,乌鲁木齐机场消防安全管理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与传统模式相比,智慧消防的效率提高近3倍,消防设施在线率达99%,维保工单处理时间缩短至4小时内。
新举措:防患未然 应急处置“早一步”
在民航领域,消防工作长期面临“平日少战、战即大战”的结构性矛盾。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模拟训练多、真火实训少”成为民航消防能力提升的瓶颈。
今年10月,广州白云机场消防救援支队(以下简称“白云消防”)通过一场为期5天的室内烟火特性训练技术(CFBT)训练,探索了真火实训的新路径。在本次特训中,白云消防在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训练与战勤保障支队(以下简称“省训保支队”)训练基地模拟了多类民航专属火灾场景,并在智能物联控火系统的支持下完成了多次高拟真训练。为了让训练更加贴近民航场景,白云消防依托自主研发、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的数智战训平台,提前生成了不同场景的险情处置方案。例如,在模拟航站楼典型工作区域与地下通道的真实火情场景时,重点开展吊顶火灾烟气控制、浓烟环境搜索救援等关键科目训练。在训练中,白云消防引入专业分析模型,帮助队员快速梳理火场态势,缩短决策时间,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科学处置。训练结束后,相关数据将被上传至数智战训平台,通过系统分析优化战术动作和训练方案。
![]()
白云消防进行火场模拟逃生训练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民航安全工程学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数智战训平台是民用航空器消防救援VR(虚拟现实)战训平台成果在行业内的成功转化。作为国内首个基于虚拟仿真技术、数据算法及分析、半实物模拟仿真技术开发的航空器消防救援战训平台,数智战训平台通过与半实物仿真设备(水枪、灭火器、破拆工具等)共同使用,能够使民航工作人员沉浸式完成消防教学和训练,支持6名消防员与指挥员的协同消防作战训练。
![]()
中飞院数智战训平台
事实上,VR技术近年来在民航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应急演练正成为其中的亮点之一。在去年举办的第二届CATA航空大会上,东航就展示了基于VR技术研发的机组协同训练系统。依托这一系统,机组成员只需要佩戴VR眼镜,便可“登上”一架虚拟飞机,在沉浸式环境中完成各类飞行与应急处置训练。
![]()
东航VR机组协同训练系统
其中,客舱起火场景备受关注。据悉,随着旅客携带锂电池产品数量的增加,客舱起火风险有所增大。东航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通过VR系统进行火灾处置演练,能够有效突破时间与场地限制,让机组在模拟环境中反复练习。“对大型航空公司而言,飞行员、乘务员众多,机型和任务复杂,传统集中培训不仅成本高,而且耗时费力。而机组协同训练系统实现了东航执飞机型全覆盖,且内部细节均源自实景采集,并通过3D技术1∶1建模还原,配合力反馈设计,使训练更贴近真实场景”。更重要的是,该系统支持多地联网协同训练,可实现20人同时在线训练,有效提高了培训效率和机组的应急处置能力。
从“人防”到“人防+技防”融合发展,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民航消防正在以科技为支点重塑安全底座。安全从不是偶然的结果,而是体系化能力的体现。无论是机场端的智能感知与联动指挥,还是航空公司端的虚拟训练与远程协同,智慧消防已经成为行业提升运营管理智慧化水平的重要一环。这些“隐形卫士”让风险防范更早一步、应急处置更快一秒,也让每一次起降都更加从容、安全。(中国民航报 记者王艺超)
![]()
(本文刊载于中国民航报2025年11月5日5版)
《智慧民航》导刊每周三
与广大读者见面
让我们一起
聚焦智慧民航建设热点
擘画全新未来
期待您的来稿!
投稿邮箱:icanews@163.com
编辑|张 彤
校对|李季威
审核|程 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