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当《今日说法》主持人李晓东拿着添了香精的伪劣茶叶自嘲“人一贪念就离被骗不远”时,全国观众的调侃背后藏着深刻警示。
无独有偶,“反诈大使”朱时茂接连遭遇“熟人借钱”骗局,先被冒名者以“侄子结婚急用钱”骗走2000元,次日又遇冒充好友索借的圈套。
两位深耕反诈领域的公众人物接连“翻船”,彻底击碎了“专业身份自带免骗金牌”的幻想:骗局的狩猎场从不限定人群,人性弱点才是唯一的瞄准镜。
![]()
李晓东遭遇的“豪车卖茶”骗局,实则是骗子“以利诱之”的经典范式。
骗子选址银行停车场锁定“刚办业务、钱包充盈”的目标,驾奔驰建立“不差钱”的信任背书,再用“千元茶二百甩卖”的价差制造“捡漏”错觉,最后以“腾座位赶时间”逼促决策。
这套组合拳精准击中“贪便宜+怕错过”的双重心理,让法制主持人也失守防线。
而朱时茂的遭遇则揭示了另一重陷阱:“以情围猎”。骗子冒充熟人营造紧急情境,利用人际信任和同情心打破理性壁垒,即便话术破绽明显,也能靠情感裹挟让人仓促转账。
![]()
两种骗局路径迥异,却都遵循“精准定位人性弱点”的核心逻辑。
这类骗局早已形成庞大的“家族体系”,从线下街头延伸至线上空间。
高速服务区“宝马车主破产甩卖真皮包”、景区“老乡自采蜂蜜”,与豪车卖茶如出一辙;线上则衍生出“冒充军人投资理财”“刷单返利”等变种,烟台公安就曾6小时紧急拦截一起30万贷款诈骗,骗子正是伪造军人身份、利用婚恋关系建立信任。
![]()
更值得警惕的是,骗局正加速迭代升级:卖假茶者带“检测仪器”现场演示,假保健品商家搞“免费体检”伪造数据,甚至组建“卖家+托儿”团队营造热销假象。
但无论包装多花哨,非正规渠道、远低于市场价、催逼即时付款这三大破绽始终无法掩盖。
聪明人为何也会被骗?心理学上的“被害人盲点症”给出了答案:当人被迫切需求或欲望裹挟时,会出现注意狭窄、判断力减弱的状态。
李晓东的“贪漏”、朱时茂的“重情”,本质都是特定情境下的理性“短路”。
![]()
就像普通人明知“9.9元劳力士”是坑仍会点开,明知路边抽奖是套路仍难抵“一等奖”诱惑,骗子的高明之处,在于把陷阱伪装成“专属福利”,让受害者误以为是运气降临而非风险潜伏。
这种心理操控无关智商,只看是否精准击中人性软肋。
对抗不断进化的骗局,既需个人筑牢心理防线,更要借助技术与社会合力构建防护网。
国家反诈中心APP 2025年的升级功能颇具代表性:AI智能通话守护能实时分析话术,识别“安全账户”等关键词时弹窗预警;境外来电拦截可屏蔽90%以上的跨境诈骗呼叫;全链路反馈机制让用户标记的诈骗号码快速同步至反诈系统,形成联防网络。
![]()
而警方的精准防控同样关键,跨区域追踪“现金速递”洗钱团伙、紧急拦截涉诈资金,彰显了技术赋能下的打击效能。
若不幸中招,主动维权方能“反杀”。保存转账记录、商品样品、骗子特征等证据是基础,随后可通过“报案+投诉+举报”三步维权:向案发地派出所报案提供线索,向消协申请“退一赔三”,若涉及食品可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此前就有消费者凭此让假酒骗子退钱又受罚。
![]()
更重要的是,受害者分享经历能形成反诈合力,正如李晓东的视频警示,比任何说教都更具穿透力。
李晓东的千元教训与朱时茂的受骗经历,共同敲响了全民反诈的警钟:没有谁能置身事外,防骗永远是必修课。
面对“天上掉馅饼”,多问一句“为何是我”;遇到“熟人求助”,务必多渠道核实身份。当个人克制贪念、保持警惕,当科技筑牢预警防线,当社会形成共治网络,骗子自然无机可乘。
正如李晓东所言:“骗术再高明,也敌不过清醒的头脑。”下次再遇“豪车卖茶”之类的诱惑,不妨回一句“我朋友开茶厂,要不帮你问问收购价?”,这既是对骗子的戳穿,更是对自己理性的坚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