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传统能源资源大区到国家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从祖国边疆末梢到“一带一路”核心区、从传统的农牧业大区到新兴产业崛起之地……在广袤的祖国西北边陲,新疆正砥砺奋进、向新而行,锻造潜力无限的发展新引擎,构筑畅联欧亚的发展新优势,书写波澜壮阔的发展新篇章。
观新疆·经济,发展的脉搏在这片土地上强劲跳动。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到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到创新驱动的深入推进,新疆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时代机遇,不断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观新疆·民生,人民幸福是新疆发展的根本追求。一项项惠民政策如冬日暖阳,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描绘出一幅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
观新疆·文旅,融合共进的旋律在此激昂奏响。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壮美的自然风光在这里交相辉映,独特的民俗风情与现代的旅游服务相得益彰。新疆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观新疆·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疆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坚守生态红线,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观新疆·改革,发展的密码藏在今日新疆每一个日新月异的变化里。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到产业改革的纵深推进,从科技创新的蓬勃兴起到体制机制的持续破局,这里处处彰显着深化改革、聚力发展的决心。
宏观着眼新疆,微观服务新疆,改革网将深入聚焦新疆各地在经济、民生、文旅、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展现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为大众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新疆。
天山脚下,清流奔涌;大漠边缘,水脉延伸。
水安全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永恒课题,是维系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石。
![]()
“国之大者,水为命脉”。该师市党委坚决扛起保障水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以推进兵地融合发展战略为引领,以构建现代化水网体系为抓手,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在茫茫戈壁书写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篇,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水安全屏障。
智慧节水:戈壁滩上的“水利革命”
清晨,阳光洒在共青团农场的万亩麦田上,绿油油的麦苗随风摇曳。六连职工张帅站在地头,看着清水顺着滴灌带精准渗入作物根部,脸上尽是喜悦。
“过去浇水是苦力活,更是技术活。”张帅望着麦田感慨,“灌溉季节要扛着铁锹昼夜奔忙,一夜跑十几里路。水量不足时,还得连夜排队等水。”他弯腰轻抚麦苗,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现在动动手指就能灌溉,省时省力。今年苗情很好,预计收成不错。”
![]()
在共青团农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2号泵站控制中心,大屏幕上数据实时跳动,呈现出现代化农业的生动图景。工作人员轻点鼠标,数公里外的农田便开始科学灌溉。这套投资8212万元的节水示范系统于2024年完成升级,犹如“水利大脑”,实现了从传统灌溉向智慧灌溉的跨越。
国兴集团大数据中心讲解员李飞鸿一边操作系统,一边介绍。随着她的操作,大屏幕上显示出2号田块的实时画面,土壤湿度、作物长势等数据一目了然。“我们可以根据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规律,预设个性化灌溉计划,系统自动执行。就像给农田设置‘闹钟’和‘食谱’,既科学又精准。”李飞鸿说。
这套智慧系统由20个田间子系统组成,控制面积达4.08万亩。29.2公里的骨干管网在地下延伸,2700千瓦的泵站提供动力,2.66立方米/秒的设计流量确保供水充足。系统能根据冬小麦生长阶段和土壤墒情实现精准灌溉,既保证作物需水,又避免水资源浪费。此外,系统还具备智能预警功能,能及时发现管网泄漏、设备故障等问题,大幅提高供水保障率。
在农情遥感监测中心,大屏幕上师市所有地块的旱情分布一目了然。“过去查看旱情全靠肉眼观察,现在通过‘旱情监测一张图’,十分钟就能掌握全局情况,实现精准调配。”李飞鸿说,系统还能根据气象预报数据,提前预测旱情发展趋势,为水资源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智慧节水的成效在田间地头得到生动验证。共青团农场七连连长付光走在田埂上,抓起一把泥土捻了捻,向记者展示节水改造带来的变化:“你看这土,湿润得刚好。过去,共青团农场没有自己的水源,完全依靠上游来水。前几年用水高峰期非常紧张,高标准农田改造前,冬小麦亩用水量在400-500立方米之间,改造后降到350立方米左右,用水效率显著提高。”他指着远处的灌溉设备说,“对于依赖外调水的我们来说,每一滴水都珍贵。节水不仅降低成本,更关系到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民生优先:涓涓清流润民心
水是民生之本,更是幸福之源。在军户农场,涓涓清流成为连接党心民心的纽带。
“每天傍晚6点50分的闹钟,总算可以关掉了。”五连居民王开买拧开水龙头,看着清冽的自来水哗哗流出,她格外欣慰。过去,这里每天只在固定时段供水,她特意在手机上设置闹钟,生怕错过,“以前再忙,到点也必须赶回来。错过了,一天都没水用。”
![]()
记者在她家院子里看到,角落里的水泵锈迹斑斑,屋顶上是闲置的水箱。“以前水压不足,洗澡都要掐着时间。”王开买走到热水器前轻轻一拧,热水即刻涌出,“现在随时都能洗上热水澡,心里特别踏实,生活质量提高了一大截。”
今年4月27日,昌吉市第三水厂、城华市政公司与军户农场正式签订供水合同,顺利完成24小时供水。自此,军户农场职工喝上了与昌吉市周边乡镇“同网同价”的放心水。
同样感受到这份“踏实”的,还有五连职工马全海。他手持软水管,从容地为圈舍里的70多头牛添水。清冽的水流喷洒而出,牛群欢快地甩着尾巴。马全海指着院里一辆装有大水罐的四轮车说,这辆车一趟能拉两立方米水,以前每天要跑四五趟才能满足养殖需要,“现在24小时供水,这四轮车,算是‘失业’喽!”爽朗的笑声,在畅饮的牛群旁回荡。
这一幕幕幸福图景背后,是师市党委将群众急难愁盼列为头号民生工程的决心和担当。师市党委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农场场部、连队职工家中,现场核查管网,倾听群众诉求。师市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多次牵头,组织师市水利局、军户农场等单位厘清问题症结,并将协调关口前移至昌吉市,推动问题从根源上解决。
“水价协商是核心难点,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军户农场城镇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张永福说,“昌吉方面提出的综合水价较高,群众一时难以接受。”这道看似无解的计算题,考验着兵地双方的智慧与诚意,更考验着领导干部的担当和作为。
经过师市领导和团场领导的多轮务实协商,反复沟通协调,最终找到了一条兼顾各方利益、让利于民的道路:以每立方米2.48元的直供价格从昌吉第三水厂购水,而对居民终端水价实行每立方米2元的标准,并配套阶梯水价体系。
机制创新:构建现代化水网体系
水利建设,既要建好,更要管好。师市以机制创新破解水资源管理难题,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水网体系。
“我们建立了‘师市分配总量、团场分解到连、连队落实到户’的三级水权分配体系。”师水文水资源管理中心副主任郭富林说,“企业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有效避免了供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公平问题。”2024年全师收缴水费2.36亿元,准确度超过90%。
![]()
在田间地头,共青团农场配水员户文显正在为职工分配灌溉用水。他手中的智能水卡轻轻一刷,清澈的水流便顺着管道流入田间。“过去配水全凭经验,现在都是精准计量。”他说,系统会自动记录每户的用水量,公平透明。“职工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自家用水情况,明明白白消费。”
组织建设同步跟进。师市成立了12个基层灌区临时党组织,落实55名事业身份干部包挂181个连队,指导和监督供水计划执行,打通水利服务“最后一公里”。
监督机制不断完善。通过专项行动,师市落实了对全师1769座农业灌溉泵站、4390眼农业灌溉机井的监督约束责任机制,有效遏制了基层水管人员吃拿卡要等现象。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举报投诉机制,职工发现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反映。”郭富林说。
水价改革激发节水内生动力。作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先行先试单位,师市在2020年率先启动改革。“我们以2019年为基准进行水价成本测算,把真实成本反映在水价中,让老百姓更合理地负担水价。”郭富林说。
师市先后出台了职工身份地水价调整方案、经营地水价指导意见及超定额累进加价政策,实行身份地阶梯水价和经营地双倍水价制度。
共青团农场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工作人员王磊介绍了具体的水价标准:“身份地用水每立方米0.3元,经营地用水每立方米0.6元,超定额部分累计加价收费。”他坦言,改革初期部分职工不太接受。“通过走访、宣讲,给职工讲政策、摆道理,说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基本情况,最终赢得了理解。”王磊说。
更深远的变化在顶层设计。“昌吉州在水利规划上充分征求师市意见,将师市水网规划项目全面纳入昌吉州水网总体规划。”师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邱文忠介绍,这一深度融合,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错配,力促师市建成“六通九廊统筹调配、七横十纵优化配置、四库多点强化控制”的水网格局。
数字化监管更为节水增添了“科技翅膀”。师市将已建成的闸门自控、视频监控、泵站流量监测和井电双控等5288个监测站点,全部接入数字孪生“水利一张图”信息化平台,基本实现了水量精准计量。
融合发展:从“水脉联通”到“命脉共融”
现代化水利建设,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理念革新和制度创新。在这里,水已不再是困扰发展的“问题”,而是兵地融合深度与民生改善温度的“答案”。
望着田野里纵横交错的滴灌带,听着职工家中哗哗的水流声,清泉滋润的不仅是万亩良田,更是职工群众的心田,是兵地融合发展的沃土。在这片曾经缺水的土地上,科学治水、合理用水、主动节水的生动实践,正汇聚成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澎湃动能。
在军户农场供水保障工作中,昌吉州在师市的挂职干部、师水利工程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禹锋发挥了“桥梁”作用。他凭借对属地资源的熟悉和灵活的跨域协调能力,成为连接兵地双方的“超级联系人”。
“地方企业是兵地融合的重要力量。”禹锋深有感触地说。在他的协调下,多个搁置已久的跨界水利项目得以重启,“政策驱动、资源互补、市场拓展,三者协同产生了‘1+1>2’的效应。”
师市投资10亿元建设的“500”水库供水工程,在规划设计阶段就主动为昌吉市农高区和乌鲁木齐市石汗阔勒牧场预留了分水口。待地方配套工程完工后,一条新的供水通道将再次见证兵地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互利共赢。
长效机制:水利惠民永远在路上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师市的节水工作并未止步。“今年,师市开展农业用水领域集中整治,把农业用水管理和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不到位作为重点整治内容,师市水利局也开展了周调度。”郭富林说。
师市制定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清源行动”实施方案,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进:一是农业用水管理,对涉水人员种地情况、用水控地、用水牟利等方面开展工作;二是水利运行管理,在灌溉期结束后,组织配水员和一线职工投入水利工程管护,包括渠道清淤除草、管道问题排查等。
“通过一系列工作,今年我们的水利服务有了根本性转变,包括一线配水员的工作效率、公平公正配水、工程安全运行等都得到了较大提升。”郭富林说。
每年灌溉期一结束,水利工程便进入了关键的管护阶段。在共青团农场的灌溉渠边,新疆恒源水务共青团分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忙着清理渠内杂物,为来年输水畅通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利用停水检修期,全面开展渠道清淤除草工作,确保水利设施安全运行。”新疆恒源水务共青团分公司党支部书记李雪红介绍,公司严格按照团场制定的配水比例向各连队分配用水,并在配水过程中坚持“一水一确认、一水一公示”制度,让职工群众用上“明白水”。
据了解,该公司承担着2个大型泵站、2个监区以及7个连队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任务,实现了从引水、蓄水、供水的全过程服务。李雪红表示:“通过优化水量调配流程,我们有效减少了中间环节。对用水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我们及时协调解决,确保公平公正,让职工群众真切感受到服务质量的提升。”
在军户农场,长效运营机制也在不断完善。“我们的工作重心从‘应急送水’转向了‘智慧调水’。”城华市政军户农场分公司的业务员闵磊说,公司通过动态调控主管网阀门,在夏季用水高峰时段,精准保障养殖户集中的连队水压充足,同时兼顾全域用水平衡。
“成功的关键在于各方协同发力,并引入了专业运营单位。”师水利工程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周萍说。此前连队自管时存在水费收缴难、管护不到位等问题。如今,城华市政公司作为国企,即便在采购水价高于居民终端水价的情况下,依然扛起社会责任,通过专业化、精细化管理保障了工程效益的全面发挥,为长效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清泉入心田,水脉连万家。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水,正润泽出更加红火的好日子,汇聚成更加广阔的未来。从智能管控的“智慧水网”到24小时不间断的“幸福水流”,从三级水权体系的“制度创新”到兵地共建的“融合实践”,师市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汩汩清泉浇灌出民族团结、兵地融合的绚丽之花。(作者:蒲子璇、何瑞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