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色彩造了一个“存在”的梦境
作者:弗朗索瓦·苏拉热
![]()
![]()
![]()
古里果的艺术作品,一旦映入眼帘,便令人难以忘怀。最初我们只是“看⻅”,继而“凝视”, 最终则沉浸其中,陷入梦境。她的绘画——或许更应称为诗意画作——让人做起色彩之梦。 梦里是她反复描绘的意象:女性之躯、嘴唇与性象征;是那些缺口的肖像——如《万物生⻓》;是她执着描摹的动物与植物图腾,如同圣像画中被光环围绕的圣人——参⻅《凝视生⻓》。
![]()
《万物生长》系列 90cm×120cm 布面油画 2019
这源于绘画的梦境,不仅唤起视觉与诗意的生命感,更开启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想象维度,成为存在的延伸。正如刘易斯·卡罗尔1 所问:“生活,不就是一场梦吗?”在古里果的作品中,我们步入一场既具图像之形、又具生命之魂的梦;一个使我们脱离琐碎自我、跳脱习惯世界的梦;一个将我们投向彼岸世界的梦——一个更自由的“我”之所在。
![]()
《梦是梦想的完成式》80×60cm 布面油画 2019
借由古里果的画作,我们开始体验“他者”的存在。哲学家让·⻉尔特朗·蓬塔利斯写道:“那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或许总来自一个我所不在却又真实存在的内在区域。那是记忆的陌异,是时间的陌异,是梦的陌异。”2古里果的画,正给予我们这种“他者性”的陌生感与魅惑。
她的作品,使我们得以与“女性”——不仅是个体意义的女性,也是象征意义上的“女人”——建立一种梦境般的联系。我们不禁忆起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那句名言:“你如同千百个女人汇聚一身。”3
面对古里果的画,观者往往沉醉于自我性别的梦境之中,而非仅是旁观者。这种“他者之位” 的问题也引发关于幻象的思考。早在庄子时代,便已提出这样的哲理: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4
梦与现实之间,界限模糊;画面与梦境之间,亦如此。
![]()
古里果的画作,似乎来自遥远的时代深处,也将我们带往内在的久远记忆。她的作品不仅承 载着艺术史、尤其是绘画传统的某种回声,更唤醒了我们身体记忆中的原始情感与幻想图谱。 这种穿越时空的回响,不只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个体潜意识的复苏。
在古里果的画布上,时间失效,自我退隐,图像成为一种存在的显现。她的作品引导我们面对绘画与影像作为“存在事件”的现实。
![]()
《给你》系列 120×120cm 布面油画 2021
那么,是“他者”的位置建构了“自我”?还是“自我”必须依赖“他者”的位置才能确立?她的画如一次启示——一份最初的馈赠,使我们在观看中不断提出问题:关于性,关于死亡,关于祖先的影子。我们独自一人,而祖先众多,正是透过他们,我们得以靠近那无边的、近乎神圣的艺术之域,如同澳洲原住⺠所理解的艺术。
![]()
《沉默的爱》系列 120×120cm 雕塑 2025
也正因此,古里果的画面并不为孤立之“我”而设,而是为那些“继承者”“幸存者”而存在。在⻄方文化渐渐淡忘祖灵幽魂之际,古里果的绘画反而让它们重归画布,潜入观者体内。她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之存在,是因为我们接续了某个他者的位置。这“他者之位”并非压迫性的,而是使我们从自身中心脱位的一种深度召唤——一场精神上的让位与再生。
![]()
古里果的绘画以强烈的视觉感官扑面而来,令人无法回避。那么,在这感官现象的背后,究竟隐匿着什么?康德或许会称之为“物自体”(noumène)——一种不可为人所知的存在。因此,绘画成为最极致的“他者”。我们或许可以将之称为“无条件的存在”,但更贴切地说,是一种必须以“无条件”之心去体验的神秘。
![]()
《触摸》系列 100×60cm 布面油画 2020
这种神秘正是古里果的画作所召唤的真实核心。在她的作品中,“他者”的位置由她与观者共同的潜意识所占据;那是一片超越时空的领域。因此,她的画既逃脱理解,又必须被当作神秘来接受——这正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独一性所在。
她笔下的身体——尤其是女性身体,以及其所构建的“花-眼-性器”的象征意象(如《源泉》中的眼睛、花朵、女性性器融合形象)——令人想起乔治·巴塔耶在1928年私印出版的《眼之故事》中的荒诞与炽热。她所描绘的是一种真实的情色,如《女人花》,又如《万物生⻓》 系列中的呈现——情色不再是表现的对象,而成为语言本身。
![]()
《女子花》 50×40cm 布面油画 2018
然而,在古里果的画中,爱欲(Eros)并非孤身独行,它始终伴随着爱的另一面:Agapè ——那种奉献之爱、慈悲之爱,一种毫无条件的给予,也正是这种爱,使我们得以理解“无条件”的深义。它是完全的、沉溺式的、主宰般的存在。而古里果的绘画,正是以这样无条件的方式俘获我们。“爱,是将自己所没有的东⻄,赠予一个并不想要的人。”——拉康如是说。
古里果的绘画,或许正演绎着这场关于欲望的深刻隐喻。一个未曾真正体会过Agapè之爱的人,也未曾真正理解过存在、关系与爱,更遑论艺术中的爱——而古里果,正是将这份爱献给我们的画者。如作家莫德·⻄蒙诺所写:“我无法在没有爱的前提下做爱。”5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从康德的“实践理性”迈向亚当·斯密式的“身体同感”,迈向那种既是世俗又带有神秘色彩的“化身”之爱——一场灵魂与肉体交融的经验。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或许可帮助我们理解古里果的作品,但我们还需更进一步——强调“感知之力”,因为她的作品首先是压倒性的感官与想象的召唤。
![]()
面对古里果的画,我们该如何把握那“恰到好处的距离”?那绘画中的“他者”,那由色彩构成的幻想存在,应与我们保持怎样的关联?
绘画作为一种存在体验,天然地设置了一种“观看的间距”。她的画(如《拥》《颠倒与统一的假面》《凝视生⻓》)强迫我们脱离自身,步入他者的领域。这由“存在”所生的距离,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绘画中的“亲近”一词——我们与画作的关系,不再是物理上的接近,而是一种心理、情感、认知甚至身份上的位移。6
![]()
《凝视生长》系列 70×60cm 布面油画 2019
但,“保持距离”究竟意味着什么?正如布鲁诺·佐尔萨尔所说:“保持距离,是一种对距离的 生活体验。”7 那么,面对古里果的画作,“生活在距离中”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该如何界定这种距离?是我们身处世界之中的距离?还是我们与这个世界之间的距离?抑或是,我们与“他者”之间的距离——包括他者的位置,他者的形象?这的确是人与他人之间的间离,也同样是人与自身之间的距离。是一种存在性的距离,一种绘画所带来的哲学性断裂。
而古里果的作品之所以强大,正因为它不断逼迫我们去质问存在本身:这种既属于图像、也属于 意识的“距离”,成为我们与世界、与他者、与其他图像之间关系的结构基础。于是,我们必须面对一个问题:我与“我自己”的距离——但“我”是谁?或者说,是哪一个“我”?这便引出了“自我多重性”的问题。
正如在古里果的绘画中,我们面对的是多重身体、多重目光、多重性别的表达形式——这些都是“创作性的难题”,是她作品的根源性张力所在。别忘了里尔克的那句低语:“我们是否可能,对那些确实活着的少女们,一无所知?”所以,这不是关于“女性”的谜,而是关于绘画的谜,关于古里果的作品之谜,关于存在与图像之谜。
![]()
《蜗牛与女人》系列 60×50cm 布面油画 2019
正是在这样的观照之中,“人类共在”(interhumanité)的可能性被重新思考。从这一视⻆出发,所谓“人类共在”并非一个抽象的伦理理念,而是在艺术中被感知、被迫近、被体验的一 种具体存在状态。这不正是一件艺术作品得以被感知、被接受的基本条件吗?此外,“距离”还揭示了“人类共在”这一概念内部的动力性矛盾:因为inter(“之间”)这个前缀,本身就同时、并且在同一运动中,既意味着对立,也意味着连接——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同一个体内部不同自我之间的关系。8
而这种人性形象——大多数时候是女性的——与动物性相结合(如《感觉的触⻆》中的性蜗牛、《蜗牛与女人》),也与植物性融合(如《万物生⻓》)。
![]()
《万物生长》系列 150×100cm 布面油画 2019
![]()
也正是从“距离”的设定出发,我们才得以理解画中“身体”形象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在绘画中, 身体不仅是一种再现,更是想象力的源泉。如莫里斯·德尼所说:“一幅画,在成为一匹战⻢、一个裸女或某段轶事之前,首先是一块被以秩序铺排的色彩之平面。”9
古里果画中的身体,总是在两个世界间被观照:一是“艺术的世界”,尤其是绘画艺术;二是 “具身的世界”——人之为人的肉身实感。如梅洛·庞蒂所言:“我之身体,可⻅、可动,是事物之一,是被编织进世界肌理的物事。但它既能看⻅又能行动,便使万物围绕它转动,万物如同它的延伸,嵌入其肌理,构成其存在的全貌。”10
![]()
《梦是梦想的完成式》系列 90×60cm 布面油画 2020
正是在这一哲学视⻆中,古里果的作品——如《夏娃的诱惑》《拥》《源泉》等——显现出身体图像与其他元素的交融混合。她以魔法般的构图赋予身体以律动感,使其成为画面的“肌理”,而所有其他元素也因身体而获得意义与提问的维度。正是通过这种构图方式,古里果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个性与完整性。
![]()
而这整个画面的统一性,正是通过色彩来完成的——色彩使得每一个元素从背景中脱颖而出,使每一个身体从整体中凸显,使每一条线条在整体之中被辨识。
而在古里果的作品中,色彩不只是感官,它是通向“和谐”与“美”的通道。正如普鲁斯特所言:“美不在色彩本身,而在于色彩之间的和谐。”
当色彩达成和谐,梦便降临;倘若色彩错乱,则为噩梦。
参考文献:
1 刘易斯·卡罗尔,《⻄尔维与布鲁诺》,1889年,序言。
2 J.-B. 蓬塔利斯,《这流不走的时间》,1997年著,2013年伽利玛出版社Folio版,第67⻚。
3 玛格丽特·杜拉斯,《广岛之恋:剧本与对白》,伽利玛出版社,1960年,第37⻚。
4 道家哲学家文集,巴黎,Pléiade 丛书,伽利玛出版社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4⻚。
5 莫德·⻄蒙诺,《天之子》,L’Observatoire 出版社,2020年。
6 弗朗索瓦·苏拉热,《亲近》,巴黎,Argraphie 出版社,1987年。
7 弗朗索瓦·苏拉热与布鲁诺·佐尔萨尔第20次对话,2024年9月12日。
8 弗朗索瓦·苏拉热,《内与外》,巴黎,Faut Voir 出版社,1984年。
9 莫里斯·德尼,发表于《艺术与评论》。
10 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巴黎,伽利玛出版社,1945年,第259⻚。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