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美媒终于承认,一旦与华开战美国必输,中国一大优势拉开两国差距

0
分享至

美媒终于承认,一旦与华开战美国必输,中国一大优势拉开两国差距

文 | 锐析风云局

编辑 | 锐析风云局

关注中美关系的朋友或许会发现,最近美国舆论场上出现了一个罕见现象:立场截然相反的左翼与右翼媒体,竟然在同一议题上给出了相似判断。

曾以尖锐视角著称的《大西洋月刊》直言美国正走在输掉对华战争的路上,而偏向保守派的《国家利益》杂志也认为,美国缺乏对华开战并获胜的条件。

要知道,在当下美国政治极化的背景下,左右翼媒体能达成共识的情况少之又少,这不禁让人好奇:是什么让美国舆论集体转变态度?



他们口中美国难以战胜中国的核心依据究竟是什么,今天我就结合美国学者的观点与历史案例,和大家聊聊中国在大国博弈中最关键的战略优势。

美国学者的历史类比

引发这场舆论讨论的核心人物,是美国战争历史学家菲利普斯・奥布莱恩,他在《大西洋月刊》的文章中,直接点出了美国对华战略的认知误区。

特朗普政府与前防长赫格塞斯试图通过重塑美军战士精神,寄望于靠短兵相接的悍勇击败中国,却忽略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奥布莱恩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

作为长期研究二战史的学者,他的分析始终围绕战争工业能力这一核心,在他看来,当下中美工业实力的对比,与二战时期美日的差距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当年日本海军凭借偷袭珍珠港占据初期优势,却因战争工业缺乏持久力,装备损毁后难以补充,最终陷入被动,而美国凭借庞大的制造业体系,能源源不断生产武器装备。

硬生生靠工业产能扭转战局,如今的中国,正是当年美国的翻版,而美国反而陷入了类似日本的困境,即便美军在技术、实战经验上仍有优势,能在战争初期取得局部胜利。

但长期消耗下,缺乏制造业支撑的美军终将难以为继,这个类比或许会让不少人惊讶,但只要看看现实数据就能明白: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

涵盖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制造业增加值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而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已从1965年的28%降至如今的11%左右。



大量基础工业外流,武器装备生产依赖全球供应链,一旦遭遇封锁,产能短板便会凸显,就像俄乌冲突中,看似先进的鲍尔坦克、布雷德利步战车频繁受损。

光荣级巡洋舰也难逃沉没命运,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单一装备的比拼,而是工业体系的整体较量,谁能持续输出装备,谁就能掌握长期主动权。

中国制造业优势的实战验证

如果说奥布莱恩的观点还停留在战争推演层面,那么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战,就是中国制造业优势的无硝烟实战。

这场由特朗普政府突然发起的对抗,从关税制裁到技术封锁,几乎涵盖了中美经济互动的所有核心领域,而中国的应对过程,恰好印证了工业实力决定博弈结果的逻辑。



贸易战初期,中国确实面临被动局面,在芯片、高端制造等依赖外部供应的领域,美国的制裁让不少企业陷入困境,市场信心也受到冲击,但这种被动并没有持续太久。

中国凭借庞大的制造业体量和国内市场,迅速调整策略:依托完整的产业链,在中低端制造领域巩固优势,降低关税对出口的影响。

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内需市场,让企业有了缓冲空间,避免过度依赖外部需求,更关键的是,中国还抓住了美国的供应链软肋。

在大豆、稀土等关键资源领域,利用自身的生产与储备优势,迫使美国不得不重新评估制裁代价,最终主动寻求贸易战软着陆,这场较量的转折点,本质上是工业韧性的比拼。



美国试图通过制裁切断中国的供应链,却忽略了中国制造业自我循环的能力:从原材料开采到零部件生产,再到成品组装,中国能在国内完成大部分产业链环节。

而美国依赖进口的民生用品、基础工业产品,一旦遭遇反制,便会直接影响国内物价与民众生活,就像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模式。

小国博弈可以一把梭哈,靠存量装备决胜负,但大国较量拼的是血条厚度,是持续输出的能力,整个欧洲在俄乌冲突中都难以耗过俄罗斯,更不用说面对工业规模远超俄罗斯的中国了。

美国心态的历史性转变

美国舆论场的集体转向,本质上是其大国心态的历史性转变,过去几十年,美国凭借经济、军事、科技的绝对优势,形成了美国例外论的认知。



认为自己可以不受国际规则约束,在全球范围内随意制定游戏规则,即便面对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也始终保持着俯视心态,但中国的崛起,彻底打破了这种认知。

《大西洋月刊》与《国家利益》的文章虽然立场不同,却传递了同一个信号:美国已经意识到,中国不是可以随意压制的对手,而是一个必须平等对待的战略伙伴。

这种认知的转变,源于中国在多个领域的突破:从制造业规模到科技自主能力,从国防实力到国际影响力,中国已经成长为一个不能与之为敌的国家。

奥布莱恩的文章之所以引发共鸣,就是因为他点破了美国的优越感幻觉,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国家不会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只能通过对等谈判,才能实现双方的利益平衡。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心态转变正在影响美国的对华策略,从特朗普政府后期提出G2概念,到如今美国在贸易、外交领域主动寻求对话,都说明美国已经接受了中美对等的现实。

当然,中国不会承认所谓的G2,这不是因为实力不足,而是因为中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反对大国共治的霸权逻辑。

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的这种主动示好,本身就是对中国发展成就的认可,是中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胜利。

中国崛起的独特路径

回顾人类历史,大国崛起往往伴随着冲突与战争,修昔底德陷似乎成了难以打破的规律,但中国的发展,正在走出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既避开了中等收入陷阱,打破了发达国家的专利壁垒陷阱,又踏碎了美国构建的小院高墙,在不发动战争的情况下,实现了综合国力的跨越式提升。

这种独特路径的核心,依然是制造业带来的战略底气,从中国制造2025到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国始终将制造业作为国家发展的压舱石。

因为我们清楚,无论是科技突破、国防建设,还是民生改善,都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撑,就像奥布莱恩在文章中暗示的那样,现代大国博弈,早已不是军事冒险能决定的。

而是工业实力的终极较量,中国之所以能让美国放下优越感,愿意坐下来谈判,正是因为我们掌握了持续输出实力的关键。



如今再看中美博弈的未来,或许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更在重塑全球治理的逻辑。

结语

它证明了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发展自身实力,而非侵略与掠夺,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可以通过平等对话,而非军事威慑,实现利益共赢。



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我们始终坚守的制造业优势,是我们对实业兴邦的坚定信仰。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春序娱乐 incentive-icons
春序娱乐
感恩历史里的人与事。
4524文章数 73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