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拿篮球砸人!父亲冲入场内暴力推人,引爆家长群殴飞踹
辽宁盘锦小篮球比赛上,一方正常犯规,另一方球员竟然直接拿球砸人,两队孩子随后就开始推搡起来,这本来就只是孩子间不值一提的小矛盾,稍微疏导就能解决,完全没必要闹大。
谁能想到一方的家长竟然暴怒冲到场里,狠狠推倒了对方的孩子,另一个家长看着形势居然也跟风动起手来,小孩子的篮球比赛变成了两个成年人在球场大打出手。
家长这样冲场动手打人,这不是给孩子做最坏示范吗?本该理性引导的成年人,反倒在球场大打出手,难道不觉得丢人吗?
![]()
今年11月辽宁盘锦的一场青少年篮球赛,本来应该是汗水和欢呼的舞台,但是却被一声尖锐的哨响和随后的混乱彻底撕碎,冲突的起点不过是大连队7号球员对锦州队77号球员的一次犯规,裁判认定为一次普通的战术犯规,这在篮球场上再正常不过。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所有人目瞪口呆,锦州队的7号小球员,还没等到裁判处理,直接就抄起篮球,狠狠砸向了对手,紧接着两队的孩子们瞬间围拢,开始互相推搡。
然而真正引爆全场的,不是孩子们,而是成年人,锦州7号球员的父亲,像一头被激怒的公牛,从场边冲入场内,一把将大连队那个孩子推倒在地,另一位家长见状也冲了进去还击,两个成年男人就在孩子们面前扭打成一团,比赛就这样被迫中断了。
![]()
这不仅仅是一次犯规引发的失控,深挖下去,你会发现,作祟的根本不是那个篮球,而是一枚看不见的“奖杯”,这枚奖杯,正从荣誉的象征,悄然变成青少年体育的毒药,它有三副截然不同的面孔,“护身符”、“投资品”和“紧箍咒”。
当一座奖杯被等同于身份时,它就成了破坏规则的通行证,甚至能为暴力披上“合理”的外衣。
![]()
锦州7号球员的父亲为何反应如此激烈?答案藏在一个身份标签里,在他眼里,一次战术犯规不再是比赛的一部分,而是对“冠军之子”的欺凌和冒犯,那种“我的孩子,你怎么敢动他”的潜台词,才是点燃他怒火的真正引信。
这种心态还真不是这位父亲才有,去年在广东、山东的赛场上,也有家长因为不满判罚,指着裁判鼻子骂,理由就是“我们孩子拿过大奖”,这种逻辑的荒谬之处在于,试图用过去的成绩,去否定眼前的规则,仿佛奖杯能赋予人一种凌驾于裁判和规则之上的特权。
正是这种扭曲的特权感,让那位盘锦的父亲觉得自己的行为天经地义,他冲进场内推倒另一个孩子,在他看来,这不是在施暴,而是“捍卫冠军的荣誉”,这种行为和今年3月广州那位因孩子被判犯规,就动手撕扯对方球员球衣的母亲,内在逻辑如出一辙。
![]()
奖杯的光环早已超越了体育本身,它被捆绑了太多的功利价值,成了家庭在社会中争夺“面子”和稀缺资源的硬通货。
如今的青少年赛场,越来越像一个“家庭荣誉的角斗场”,孩子赢球,全家光荣。孩子输球,仿佛全家都低人一等。
![]()
家长们热衷于在朋友圈展示孩子的奖杯与金牌合影,精心营造一种“我家有星初长成”的氛围。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分享喜悦,而是在运作一种社交资本,将孩子的成绩转化为家庭的“脸面”。
更深层的原因是,奖杯已经期货化了,青少年比赛越来越多,背后不仅有商业赞助的影子,更与名校的推荐名额直接挂钩,每一场比赛的胜负,都可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升学路径和资源分配。奖杯就这样从一块金属变成了一份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品”。
而管理的真空,则为这种投机心态提供了温床,盘锦的比赛现场,没有安保,没有家长隔离区,甚至连一份文明观赛协议都没有。
![]()
这与上海、杭州等地早已推行限制家长入场或签署协议的严格管理,形成了鲜明对比。当主办方的管理还停留在事后追责,加上国家体育总局的文件对家长违规行为界定模糊,那些将孩子视为“投资品”的家长们,自然更敢于用极端方式来“维权”。
当奖杯的重量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围,它就不再是激励,而成了一道“紧箍咒”,不仅扼杀了体育的乐趣,也让整个赛场充满了火药味。
![]()
回头看锦州7号小球员,被犯规后立刻用球砸人,除了孩子自身的情绪控制问题,背后更是长期被灌输“不能输”、“不能受委"的巨大压力,当学校的体育教育又缺失了如何应对场上冲突这一课时,孩子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宣泄。
更可悲的是权威的沉默,很多基层比赛的裁判和教练,因为害怕得罪家长引发闹事,变得不敢严格吹罚,这种“和稀泥”式的执法,让赛场秩序摇摇欲坠,压力最终又回到了孩子身上。他们不得不在一个缺乏公正裁决的环境里,独自面对各种冲突。
最终流失的是体育精神本身。篮球本该教会孩子团队合作、尊重对手,以及如何在挫折中站起来。
![]()
可当家长花大钱请私教、只为孩子每场必胜时,赛场就变成了成人世界焦虑的延伸。体育精神被“谁家更横”的丛林法则所取代,孩子们未来还能不能“安心打球”,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盘锦的这场闹剧,不过是冰山一角,它折射出的,是一枚奖杯被异化后的三副面孔:它是破坏规则的“护身符”,是承载功利期望的“投资品”,更是压在孩子天性上的“紧箍咒”。
![]()
真正的爱与保护,从来不是给孩子打造一个无菌的温室,让他们免于任何失败和委屈。而是教会他们在规则之内,如何漂亮地赢,也如何体面地输,是时候让奖杯回归荣誉本身,让赛场回归体育,让童年回归那份纯粹的热爱了。
![]()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