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的世界观是什么?我在设定集的第 176 页找到了真正的答案。书里提到,《沙丘》剧本第一页,写了这样一句话:“沙漠没有怜悯,要么适应,要么死亡。”这句话被贴在导演办公室的门上,提醒整个剧组:你们讲的这个故事,不是“政治故事”,不是“科幻大战”,而是——“生存的故事”。首先关于“生”。我印象很深,编剧 Eric Roth第一次在和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开最早的剧本会时,问他一个问题:“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代表你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导演只说了一个词:“女性。”他认为,真正强大的人不是谁手握武器,而是那些掌握了生育权利与智慧传承的女性角色,比如电影中男主角的母亲杰西卡,以及她所在的组织姐妹会。在导演维伦纽瓦看来,这是沙丘故事的核心,是那个世界里真正拥有力量的人。
然后关于“存”。导演对制片人说过:“沙丘,是一个人们背景离乡,被迫迁移到新环境的故事。在这个新环境中,大多数人会死。但有一个人,男主角保罗,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愿意理解当地人的文化——所以他学会了如何活下去。”听到这里,我真的有点起鸡皮疙瘩。这不是保罗成为英雄的故事,而是保罗成为一个“适者”的故事。“适者生存”的“适者”。维伦纽瓦还说了一段话我特别喜欢:“我们生活在一个政治、技术、环境全都快速变化的时代。谁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谁就能活下来。”他说,这是一部想献给年轻人的作品。而这句话,其实和弗兰克·赫伯特原著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赫伯特说过一句 话我特别喜欢:“生存,是一种在陌生水域中游泳的能力。”所以你看到这个逻辑是闭环的:从女性的智慧与生育、到保罗的适应、再到沙漠的残酷规则。这一切,都指向一个词:生存。也难怪导演和团队,在制作上花了如此多心思去还原这片沙漠。他们跑去约旦、阿联酋……真的是“拥抱”沙漠,跟沙漠共处。
设定集后半段三分之一的内容,全都是关于沙漠的内容:这其中,沙丘生态如何形成,沙丘的原住民弗雷曼人怎么通过取水器生存,沙鼠、沙树、救世主穆阿迪布,当然,还有最震撼的——沙虫。关于沙虫,概念设计师说:“最初的灵感不是虫子,而是鲸鱼和鲨鱼。我们把它想象成‘沙漠里的蓝鲸’。”所以他们画了无数草图,真的去研究海洋生物的“吞噬感”,最后还原出了那个电影里让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的画面——沙虫从地下升起,张开那一圈又一圈的巨大牙嘴,像在吞下一整片土地。这个设定集的中后部分,整整十几页,都在专门在讲“怎么做出真正的沙虫”。不仅如此,沙漠的生存方式也被写得非常具体:比如弗雷曼人的服装蒸馏服,是完整的水循环系统;等等,不胜枚举。
继续回到这部电影的核心,有一段编剧 Eric Roth 写的文字,我读完之后真的非常感动。他说:“其核心,都是一部关于人,关于他们的爱情、欢乐和心碎的电影,我认为这将使《沙丘》成为永恒经典,它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学会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敌人;我们都可以与环境和平相处,成为它的守护者并保持人性,是我们永恒的努力方向。”制片人 Mary Parent 也说过一句话,我也特别认同:“这部电影,是带着对原著和弗兰克·赫伯特的精神遗产,发自内心的爱与尊重完成的。所有的元素汇聚在一起,这样的作品,弥足珍贵。”我也真的觉得是这样。尤其是维伦纽瓦这个导演,太难得了。他不仅真的深刻理解了原著的哲学、生态和政治结构,还用一种极其稳重、极其直觉的方式——把原作第一部小说,一分为二,他没有仓促地“拍完一个故事”,而是慢慢地,让这部史诗被我们一呼一吸地消化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