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稻盛和夫我发现:你能撑得住,就能配得上

分享至

一提稻盛和夫,十个人里有九个会把他归为“企业界鸡汤大师”毕竟网上铺天盖地都是他的“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利他就是利己”,读着跟健身房教练劝你办卡的话术似的,先给你灌碗热血,再让你埋头死磕。

但你要是真信了“撑住=硬熬”“配得上=赚大钱”,那可就把这位一手把京瓷做到世界500强、还顺手救活日航的老爷子,想简单了。

其实稻盛和夫的“撑”,根本不是咱们以为的“咬着牙扛”,反而是“该怂就怂、该偷就偷”的智慧;他说的“配得上”,也不是豪宅名车,而是你在撑的过程中,偷偷解锁的“反卷技能包”。

今天咱们就扒掉那些鸡汤滤镜,看看这位“经营之圣”的撑局之道,到底有多颠覆认知。



一、“撑住”不是死扛,是“动态摆烂”式调整

你是不是也听过这样的故事:

稻盛和夫早年创业,为了攻克陶瓷零件的技术难关,带着团队在实验室熬了三天三夜,最后终于成功这故事被传得神乎其神,搞得大家都觉得“撑住”就是比谁睡得少、谁熬得久。

但鲜少有人提,那三天三夜里,稻盛和夫干的最关键的事,不是“硬熬”,而是“偷偷改规则”。

当时京瓷接到一个订单,客户要的陶瓷零件精度极高,团队按常规流程烧制,连续失败了几十次,技术员们都快哭了,天天抱着图纸啃,熬得眼睛通红。

稻盛和夫看了两天,没说“大家再加把劲”,反而把所有人都赶出了实验室,自己带着个小本子在窑边蹲了一天,观察温度变化。晚上他回来跟团队说:“别按说明书上的温度烧了,咱们从600度开始,每10度停5分钟,摸一摸胚体的硬度。”

技术员们都懵了:“这不符合行业标准啊,万一烧裂了更麻烦。”

稻盛和夫拍了拍桌子:“标准是死的,客户要的是能用的零件,又不是要符合标准的废品。反正已经失败几十次了,再‘摆烂’一次怕什么?”结果就这么“不按常理出牌”,第四天居然烧出了合格的零件后来他在自传里写这件事,说“当时要是硬熬,估计团队都得散,撑住的关键不是熬时间,是在死胡同里,敢把墙拆个洞”。

这事儿放在现在,就跟你写方案卡壳,领导不说“再加加班”,反而让你“先去楼下买杯奶茶,顺便观察下路人走路的姿势”一样颠覆。

我们总觉得“撑住”就是“坚持初心”,但稻盛和夫的撑,是“初心不变,方法随时摆烂”。

还有更绝的,京瓷刚起步的时候,资金紧张,供应商那边催款催得紧,员工都急得跳脚,说“要不咱们先欠着,等回款了再给”。

稻盛和夫却不,他带着会计去供应商厂里,不是去哭穷,而是去帮人家干活供应商是做纸箱的,当时正缺打包工,稻盛和夫就领着会计,蹲在车间里打包,一边打包一边跟供应商老板聊天:“你看,我们现在确实没钱,但我们能帮你干活,你这纸箱要是能给我们延半个月付款,我们每天派两个人来帮你打包,你还省了人工成本,多划算。”

供应商老板都愣了,见过哭穷的,没见过哭穷还带着“劳动力抵债”的。最后不仅同意延期付款,还跟京瓷签了长期合作你看,这哪是“撑住”,这分明是“换个姿势躺平”,用“利他”的名义,解决自己的难题。

我们总觉得“撑住”是“自己扛下所有”,但稻盛和夫的撑,是“把自己的难题,变成别人的福利”,既没硬熬,还赚了人情。



所以你看,稻盛和夫的“撑住”,从来不是“死磕”,而是“动态调整”:该硬的时候硬,该软的时候软,该“摆烂”的时候绝不端着。就像他说的“企业经营就像骑自行车,你得随时调整平衡,要是一直绷着劲,反而会摔下来”。

我们总被“坚持就是胜利”PUA,却忘了,真正的撑住,是“懂得变通的坚持”方向不变,方法随时可以“摆烂”。

二、“配得上”不是名利,是“认知扩容”后的松弛

你以为稻盛和夫拯救日航,是为了让日航盈利,然后自己赚个盆满钵满?错了,他接日航的时候,一分钱工资都不要,还跟董事会说“要是搞不好,我一分钱不要,还得给日航赔罪”。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这老头疯了放着好好的京瓷不管,去接一个濒临破产的烂摊子,还不拿钱,图啥?

后来日航扭亏为盈,媒体问他“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说“我终于搞懂了,企业不是赚钱机器,是人的集合”。

你看,这跟我们以为的“配得上=名利双收”完全不一样他撑住日航,最后“配得上”的,不是日航的利润,而是自己对“经营”的认知升级。

日航当时最大的问题,不是资金,是人管理层和员工脱节,高管们坐在豪华办公室里,根本不知道一线员工在干嘛,员工们觉得“公司倒了跟我没关系,反正我拿死工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