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媒集体发声,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两大 “病灶” 给扒了个透 ——死磕单一路线和疯狂低价内卷。这事儿不只是行业内部的博弈,更关系到咱们消费者买车、用车的体验,今天就唠唠这背后的门道。
![]()
一、“非此即彼” 的技术路线之争,其实是在坑行业
前阵子有车企喊 “磷酸铁锂比三元锂更安全,建议慎用三元锂”,这话一出就被央媒怼了:技术路线不该 “二选一”,多元发展才是正道。
武汉大学的教授说得明白:三元锂和磷酸铁锂是 “场景化选择”,不是 “对立关系”。磷酸铁锂热稳定性好,适合家用代步;三元锂能量密度高,长续航、高性能车型离不了它。就像你不能说筷子比勺子好,得看是吃饭还是喝汤。
更关键的是,三元锂技术是咱们中国在全球的一张牌。行业专家董扬就说,中国三元锂产量全球最大,头部企业技术也是世界领先。要是为了短期市场份额就把三元锂给扔了,那固态电池这些下一代技术的研发也得黄 —— 因为全固态电池的正极材料,还得靠三元技术的积累。
![]()
二、低价内卷:看似消费者得利,实则行业慢性自杀
现在新能源市场的低价战打得有多狠?2025 年动力电池价格比 2023 年降了 42%,但企业利润率却暴跌 58%。有些二线电池厂为了活下去,只能接不赚钱甚至赔钱的订单,研发资金全被挤压没了。
SNE Research 的 CEO 也看不下去了,说有些企业为了抢市场,疯狂低价倾销,还对未来订单瞎承诺。短期看是卖得多了,但长期呢?研发没钱了,技术不进步了,最后整个行业都得跟着遭殃。
更要命的是产能过剩。2025 年全国新增新能源整车产能超 300 万辆,可市场需求只涨了 18%。地方政府盲目上项目,最后产能闲置,资源全浪费了。
![]()
三、营销 “吹牛” 成风,消费者被当 “冤大头”
除了技术和价格,营销乱象也让人大跌眼镜。
有的车企拿新车和迈巴赫比极端路况,结果被爆测试车是没经过车主同意的 “暴力驾驶”;有的吹续航 1400 公里,实际只有 1200;还有的把 50 万的车吹成 “500 万内最佳”…… 这种 “吹牛式营销” 把消费者当傻子,时间长了谁还敢信?
经济日报都忍不住评论:这是 “劣币驱逐良币”,最后行业信誉全被透支了。
![]()
四、行业要破局,得建这 “三道防线”
央媒也给行业指了条明路,总结下来是 “三道防线”:
- 技术双轨制:车企不能只押注一条路线,三元锂和磷酸铁锂得 “两手抓”,这样才不会在技术迭代时掉队。
- 营销合规化:参照医药行业,搞第三方认证体系,测试数据不能再由车企自己说了算。
- 产能调控:把产能利用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避免盲目扩张。
现在工信部也在修订电池回收利用的管理办法,要给电池全生命周期的数据 “上户口”,从源头杜绝造假。
![]()
这次央媒的批评,不是要打压新能源,而是希望行业能 “慢下来,好好走”。对咱们消费者来说,也别被 “单一路线”“低价噱头” 带偏了,买车看技术、看长期可靠性,才是真道理。
行业的改变不会一蹴而就,但至少现在方向是对的 —— 从 “规模扩张” 转向 “质量竞争”,从 “营销噱头” 回归 “技术本质”。只有这样,中国新能源才能真正在全球站稳脚跟,咱们消费者也才能买到更靠谱的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