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高原是离天最近的地方,可我觉得那是离困难最近的地方。”王健坤笑着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他是一名高原基础设施建设者,常年驻守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域工地——修电网、架信号塔、打通通往村寨的最后一公里公路。别人晒黑是去旅游,他晒黑是被紫外线“生猛暴击”。
刚上高原那年,他才二十五岁。第一天到工地,氧气瓶成了标配,他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开玩笑:“在这儿干活,连呼吸都得靠设备加持。”可当看到村民要走三小时山路去镇上给手机充电时,他憋着一口气暗暗想:不行,这塔必须立起来。
![]()
修电塔那年,雪下得特别大。风吹得电缆像鞭子,手刚伸出去,手套就冻硬。队里人都劝他回营地休息,他咬牙说:“塔不立起来,这信号永远上不去。”那天他们从早上干到晚上九点,手都抖得拿不稳螺丝。塔立起来那一刻,手机信号格子“唰”地全亮,几个藏族孩子围着他们笑着拍手,喊着“可以打电话啦!”王健坤笑到眼眯成缝,鼻尖却全是泪。
“别人修的是工程,我们修的是生活。”这句话他经常挂在嘴边。修完信号塔,他们又转到电网建设。一条高压线要跨过冰川,王健坤和队员们得背着铁件、线缆走二十公里山路,氧气瓶背在身后,像个科幻战士。他笑称:“我们这不是登山,是在‘给云供电’。”有一次线路故障,他们冒着零下二十度的风雪连夜抢修,冰挂结满了头盔,嘴唇冻得开裂。电恢复那一刻,山下学校的灯重新亮起,小学生拍着手喊“谢谢叔叔”,那声音比热茶还暖。
王健坤是个典型的“技术控”。平时爱摆弄无人机、测距仪,还自学了三维建模。有人笑他太“卷”,他说:“高原施工环境复杂,没点技术含量根本整不明白。”他带队搞了一套数字化巡检系统,用无人机巡线代替人工攀爬,大大降低了风险。后来系统被推广到全州,他成了“网红技术员”,有网友在短视频底下评论:“这哥们儿在天上修信号,自己也快变信号了。”
可要说他印象最深的,不是这些技术成果,而是一次“修校路”。那是一个海拔4200米的小学,孩子们上学要趟冰河。王健坤和同事自筹资金修了一条简易桥。桥修好那天,校长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为高原点亮希望之路”。王健坤把锦旗挂在宿舍,发了个朋友圈:“最贵的不是路,是孩子们的笑。”评论区炸了:“哥,这才是真正的建设者!”
![]()
生活在高原,艰苦是常态。水烧不开,泡面变成“干粮”;洗脸盆结冰,洗一次衣服得先敲碎冰层。王健坤却总能找到“搞笑的浪漫”:他在工地埋了一个“时光胶囊”,写着“信号塔都建好了,未来要有更好的网”;他还在雪地里用无人机写字——“山高人为峰”。队友笑他中二,他说:“不中二哪来的信念感?”
有时候夜里风太大,帐篷被吹得呼呼响。他靠着头盔睡着,梦见手机信号从山脚一路亮到山顶。醒来时,他拍拍额头说:“得,又在做‘网络覆盖梦’。”有人问他为啥坚持这么多年,他想了想说:“也许这就是我能和土地对话的方式吧。”
王健坤的父母住在内地,常开玩笑说:“你离家比飞机还远。”他每年能回家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妈妈问他累不累,他总笑着回一句:“这不是修路修电,是修未来。”在他的朋友圈,常能看到这样的状态——“今天的风有点猛,信号也有点倔,但我们都没放弃。”
如今,王健坤所在的团队已经完成了上百公里电网和通信线路建设,打通了多座雪山和峡谷的“信息孤岛”。每次工程验收,他都第一个登塔拍照,发微博配文:“雪域高原连上网了,世界也更近了一点。”网友们刷屏留言:“谢谢你们,让信号爬上了天。”
王健坤说,他最大的愿望是让每个高原的孩子都能在线上课、让每个牧民都能用上智能支付,让每一盏灯都能亮在雪线之上。“建设不只是体力活,更是信念活。你要相信,只要拧紧每一颗螺丝,山就能被照亮。”
他说自己没啥大梦想,只想“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干点最接地气的事”。而他确实做到了——在雪域之上,把冷风变成信念,把信号塔变成希望,让高原的夜晚不再沉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