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6万亿狂欢背后的冷思考
最近一则消息让我这个量化老手都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数据分析:公募基金规模突破36万亿大关!看着那张曲线陡峭的增长图,我不禁想起十年前刚入行时的场景——那时候全行业规模还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
![]()
但有趣的是,就在华夏科创50ETF遭遇300多亿份净赎回的同时,华宝券商ETF却获得超百亿份净申购。这种两极分化让我想起一个投资界的老梗:"当散户开始一致行动时,往往就是行情转折的信号。"
二、牛市最大的风险不是亏损
在我十年的量化生涯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牛市里散户最怕的不是亏损,而是踏空。就像去年那波医药股行情,多少人因为等回调而错失翻倍机会?这种行为金融学称之为"损失厌恶"的变种——宁可错过也不愿做错。
记得2023年那波AI行情,有个朋友在启动前就发现了某龙头股,结果因为想等"更便宜的价格",硬是看着它涨了300%。后来他苦笑着跟我说:"早知道这样,当初闭着眼睛买就好了。"但问题就在于,市场从来不会按我们预设的剧本走。
三、共识本身就是财富
说到这不得不提我的一个核心观察:牛市赚的其实是共识的钱。就像比特币从无人问津到万人追捧,价值本身没变,变的是人们的认知。我在量化系统里设置过一个有趣的指标——当某板块的机构关注度连续三周提升时,后续三个月跑赢大盘的概率高达72%。
这让我想起彼得·林奇的那句话:"股市最迷人的地方在于,最聪明的人有时候也会被最笨的想法带着走。"关键在于,你要能分辨这是短期情绪还是长期趋势。
四、251天蓄势6天翻倍的秘密
说到识别趋势,我最近在量化系统里发现一组有趣的数据。某只股票在前215个交易日里默默无闻,却在最后6个交易日完成翻倍。更神奇的是,通过行为数据回溯发现,这期间机构资金一直在悄悄布局。
![]()
这种情况我称之为"机构蓄势",就像弹簧被压得越紧弹得越高。我的数据库显示,2025年以来出现类似形态的个股平均后续60天涨幅达47%,而同期大盘涨幅仅12%。
五、42天2%涨幅背后的玄机
更极端的案例是这只股票:42个交易日仅涨2%,却在之后30天近乎翻倍。表面看是典型的"垃圾股",但量化数据却讲出了另一个故事——37天出现机构活跃信号。
![]()
这让我想起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当所有人都认为某件事是真理时,这个真理往往已经开始失效。在股市里,当所有人都觉得某只股票没戏时,可能正是转机来临的前夜。
六、三轮蓄势揭示的操盘密码
最精彩的案例是这个三重蓄势结构。就像跳远运动员的助跑,每次蓄势间隔越来越短,最终爆发力越来越强。
![]()
这种形态在我的量化模型里被标记为"AAA级机会",过去五年仅出现27次,但后续三个月平均收益率高达89%。有意思的是,这些个股启动前的股东户数都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七、给普通投资者的三个忠告
看着公募规模突破36万亿的新闻再回头看这些案例突然明白:在这个机构主导的市场里散户要想生存必须学会用机构的视角看问题。
第一要相信数据而非直觉。我见过太多人因为"感觉要跌"而错失良机;第二要有耐心。机构的操作周期往往以季度计;第三要保持独立思考。当所有人都喊着"这次不一样"时往往就是最该小心的时候。
八、尾声与声明
回到开篇那则新闻我突然意识到:36万亿的公募规模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对散户来说与其抱怨机构抱团不如学会借力打力。
声明:本文所有数据和案例均来自公开网络信息和个人量化系统回测结果仅供交流学习使用。金融市场有风险任何投资决策需谨慎对待。若文中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处理。再次强调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也不提供任何操作建议谨防各类金融诈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