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五大憋屈将领,前四位都是军事干部,最后一位是政工干部。
东总政治部原主任陈正人。
![]()
诸位,千万不要因为人名不熟悉而失去阅读的耐心。此人的任职变动,背后关涉的都是东北的大人物,不要错过这些精彩的历史细节。
此人的存在感远远不及东北那些叱咤风云的战将,但他的不可替代性、不可复制性,却是独一份的。
东北我军少了一个能打仗的陈光,后面有韩先楚、梁兴初等虎将成群结队地补位上来。
缺一个陈正人,东总的政治工作就会陷入停顿,即使是从华东来的赖传珠以政工能力而闻名,也接不了陈正人的棒。
政工干部的作用,越往高级别看越有一番深远的用处,用古话讲,有点类似于“协理阴阳、佐使文武”的感觉。
先简要看看陈正人的简历。
陈正人生于1907年,江西遂川人。1925年入党。1927年秋收起义后在万安县组织暴动,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开始协作,陈正人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就和毛主席、朱德、陈毅、谭震林等接触并熟悉,并曾一度联兵攻下井冈山南麓的遂川县。井冈山北永新、南遂川,都给老人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正人在伟人那里很有话语权,建国后陈正人一度为王袁之事向老人家反映那是错杀,请求给予他们烈士身份,这事最后还成了。
在中央苏区期间,陈正人先后做过中华苏维埃执行委员,江西省委书记等,与中央领导人都非常熟悉。1932年伟人在汀洲、于都、瑞金等地被迫治病休养时,陈正人因为严重的肺病也在治病,他与伟人都住在一间屋里,这份共患难的情谊很是深厚。
红军长征时陈正人因病无法随行,在陈毅劝说下转移到白区治病。既没有长征,也没有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这是他革命生涯中比较遗憾的一部分。
陈正人后来辗转流落于香港、广州、湖南、上海、南京等地,直到1937年6月才来到延安。
1938年8月,陈正人出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后来转任西北局常委、组织部长。
1945年9月,党中央派2万干部和10万部队挺进东北,陈正人也在其中,出任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主任。
![]()
这张照片颇有深意……
陈正人后来曲折的任职历程,与图中一位大人物密切相关。
东总政治部主任,是负责党的建设和干部工作的重要领导者。政治部主任之上,政委彭真更多职责在东北局,他是东北局书记,党政军大事都要管。第二政委罗荣桓重病赴苏治疗,所以陈正人实际事权很大。
然而没过多久,1946年6、7月间,陈正人突然调任吉林省委书记兼东满军区政委,一下子从炙手可热的高级将领,转而成为主抓根据地建设、局限于一隅的地方干部,这中间出了什么事呢?
是不是和什么人发生矛盾了?比如李运昌、陈光那种。
又或是军事方面出了纰漏不为林总所容,比如程世才、曾克林那种?
都不是。
陈正人是个绝顶聪明之人,做人做事极为融通和合,又极善于出主意想办法,是那种到哪里哪里都欢迎的干才。
试从几个例子看一下。
第一个是分析东北局势。
陈正人向彭真上书《对当前东北及其周围形势的认识和我们的方针的建议》,讲了五个重大问题:
1.应当正确认识苏联对我援助的程度。要义是,苏方绝不会坐视国民党军来抢占东北并把东北建成反苏反共基地。便格于条约所限,对我之援助又不能过于公开。所以我们不能把希望全寄托于苏方。
2.什么是优势,如何达到优势。巩固力量,占据中小城市,更妥善地组织经济力量。
3.对蒋顽力量的估计。正统观念在谁、敌我兵力数量等等。
4.我们的方针。不能坚持独霸思想和过于卑微的战略定位。
5.当前困难与如何克服。主要是迅速划定战略区,统一整顿各部队,制定社会政策稳定人心,筹划战争经费等。
这与彭真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
第二是对四平战局的看法。
101不怎么认同在四平死守死战,但因中央的政治考量而不得不坚持拼消耗。陈正人也反对这种打法,主张退出大城市,不能不顾一切地进攻长春等大城市,旗帜鲜明地反对化四平街为马德里的错误战略。
这些认知,可以说深得101之心。
第三是对部队的整顿。
陈正人对初入东北各部扩张过快的问题比较注意,认为有些部队扩充过于盲目,吸引了过多日伪和土匪、宪特等不良分子。这是陈正人作为老井冈、老红军、老党员的一种天然敏锐感,这种敏锐感与山东八路军将领尤其是林罗首长的感觉十分合拍。
但陈正人做事又极注意方法,他没有直接以山东八路军部队作为样板进行统一整顿的试点榜样——虽然他这样做也没有问题山东八路军绝对够硬,而是深入到新四军3师进行调查研究,把3师搞思想教育和部队整顿的经验推广开来。
不得不说,陈正人真是太会了。3师代表了新四军山头,必须尊重之。黄克诚又是政治工作的大行家,红三军团的老人,八路军的老组织部长,拿他的经验来推广,既充分照顾了各家系统的感情,又把黄克诚刻意夸了夸,还真正树起了一个足够硬的榜样。不管你是冀热辽部队还是359旅还是别的谁谁,在老黄面前都得乖乖当学生照着做。
各种工作都开展的特别丝滑。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又懂又会又任干的政治部主任,没有征兆地突然调到后方做根据地工作。
现在出版的官史,对此事记录比较简单。大致经过是这样的。
1946年春,陈正人经过深思熟虑,向中央和东总提出辞去政治部主任之职,到后方去做根据地工作,并提请任命更富于军队政治工作经验的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谭政兼任政治部主任。
1946年6月初,陈正人在吉辽地区视察工作时,再次向东总提出,东满形势比较严峻,是否就让他留此工作。
东北局立即回电,任命他为吉辽省委书记(七七决议后改为吉林省),兼任东满军区政委、党委书记、东北军事大学吉东分校政委。
陈正人就此脱离了部队,专心从事后方工作。
近现代著史不同于古史,讲究什么春秋笔法。现代官史记载,向来都滴水不漏,既要保留传主的光辉一面,同时该保留的重大信息绝不会隐瞒,笔者指的是一些有待深挖的地方,会留一些微妙的信息,供后世有心者观察。
关键信息就在陈正人主动提请谭政来接替政治部主任。
![]()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卷4《谭政传》和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谭政大将》2005年版记载,中央于1946年1月就任命谭政为东联总政治部主任,而不是什么副政委。
另据军事科学出版社之《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记载,1945年11月、1946年2月这两个节点,谭政都不是东联领导成员,到1946年7月直接就任东联总政治部主任,而无副政委之任命。
关于谭政在军队政治工作领域的地位,这是人所共知的,除了罗荣桓就数得着谭大将了,抗战期间在延安,谭政担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直接在主席领导下工作,其政治工作思想、方法、策略,深受主席的肯定。
谭的地位也远远高于陈正人,轮不到陈正人来提请他作为接替人选。按常理,若是出于主动去别的领域工作,请辞之时把自己的工作考虑说清楚即可,没必要提任接替人选,何况这个接替者非同小可,根本不是陈正人能望其项背的。
更奇怪的,1946年6月,正当前方军事上不是很顺、101没有守住四平被迫全面后撤之时,作为东联的政治部主任,不应该在军中待着共同应付危局吗?怎么反而好整以暇地跑到后方视察什么地方政权建设?
真实的情况呼之欲出了。
中央大概本就有意在1946年初就派谭政到东北去主持政治工作,起初传言可能是先当副政委,加强政工领导力量,因为当时东北局和东总几位主要领导,尤其是彭林罗高等人意见并不统一,罗帅出国治病。能够胜任这个角色的,遍观军中高级政工将领,只有谭政合适。
陈正人听到这个消息肯定很震惊,派谭主任来,意思很明显了,这是对东北政治工作有看法,派出大佬来整顿。
所以,他早早地避嫌,甚至做出主动请辞的态度,好让大家都不至于尴尬。到东满去考察工作,而不是去南满、西满、北满这些分量重的大根据地,更有讲究,那几位地方负责人,论分量都比他重的多。
这一推断有更强的历史依据。
查中共组织史料,东北民主联军、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的高级将领,按惯例都是东北局的委员。林罗刘谭、二萧甚至程子华都是,和陈正人同时期担任部门主要首长的后勤部长叶季壮就是东北局委员。周保中、黄克诚、吕正操、万毅这几位都是,尤其是万毅这个小字辈的居然都是……
而陈正人不是。
老实讲,笔者之前对陈正人的过往经历也不是很熟悉,只是大致知道有这么一位任期极短的政治部主任。但是本着那么一点点读史的感觉,察觉到一丝丝不对劲。
细查当时诸公的活动轨迹,起初只是感觉陈正人有点亏。却没想到越挖越深,陈正人的离任,基本可以判断为是受一位大人物的连累,是另一场更大的、延续到1949年的风波之中的一朵小小浪花。
这场大风波,笔者将另组一篇文章,敬请各位稍待。
陈正人到吉林抓后方工作,一面在政治上小心谨慎一句话也不多说,另一面把全副精力都放到根据地建设上。
他在这方面是行家能手,很快把东满搞的有声有色,为东北解放战争贡献了强大的人力物力支撑,不愧为东北解放的功臣。
陈正人1949年5月,带有历史宿命意义地再次担任江西省委书记,兼江西军区第一政委。这大概也是主席他老人家的成人之美,叫陈正人回到老家主持工作。陈正人和时任48军军长贺晋年完美配合,在清剿国民党军残匪的战斗中,干净利落地打掉了盘踞在井冈山区多年的老牌土匪肖家璧,报了陈正人的杀母之仇。
1952年之后,陈正人离开江西到中央工作,历任建筑工程部部长、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农业机械部部长等,因为早早离开了部队,没有赶上授衔。
虽说后来的结局也不差,正部级高级干部。不过毕竟当年那点事,离任时连个正式的说法都没有,对这位资深根据地创建者、伟人早年同室而住的病友、军队政治工作领域的干才,未免有些遗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