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话背后,是自信,还是虚张声势?
“我当总统一天,中国都不敢动台湾。”这话一出口,特朗普又成功把自己送上了舆论的中心。
一边口口声声说“和平总统”,另一边却在全球点火;一会儿夸中国“非常强大”,一会儿又用“知道后果”来暗示威胁。一边说自己可以24小时结束战争,另一边俄乌冲突已经打到25年,连个停战框架都没见着。
![]()
特朗普的发言,向来不是为了严谨论证或者政策宣示,而是为了效果。效果有了,逻辑就不重要了。但我们还是得问一句:真要看事实,他的这些口号,到底靠不靠谱?
“和平总统”的人设,是怎么变成鼓手的?
特朗普最喜欢的自我标签之一,就是“和平总统”。他说他任内没打过战争,还声称自己“结束了八场战争,第九场也快平了”。
听上去像是和平主义者的理想国度,可现实呢?
我们先看他说的“第九场战争”——俄乌冲突。特朗普反复强调,如果2022年当时是他而不是拜登当总统,“俄乌冲突根本不会发生”,因为他跟普京“关系好”。
到了2024年竞选期间,他更是不断放话:“我能在24小时内让战争停下来。”甚至2025年上任后还说:“几个月内能够搞定。”
话说得漂亮,可时间已经到了今年11月,俄乌战争还在继续。战争进入第1348天,俄罗斯的攻势依然强烈,乌克兰不仅陷入弹药短缺,还面临严重的人力压力。而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事实上已从“解决战争”转向“冻结冲突”。
![]()
他没能兑现承诺,甚至连让乌克兰和俄罗斯坐下来谈谈的框架都没搭起来。
更让人尴尬的是,美国此时对乌克兰的支持也在变得犹犹豫豫。军援缩水,政治支持降温,欧洲盟友也开始质疑美国是否还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特朗普口中的“和平总统”形象,开始崩塌。
而除了俄乌战争,美国在特朗普任内和之后的行动也并不“和平”。就在最近,美国以“打击毒贩”为名,在委内瑞拉周边海域展开了军事行动,出动了核动力航母和战略轰炸机,对一些所谓“可疑船只”进行了打击,造成数十人死亡。
这种行动没经过任何国际授权,也没明确的法律依据,更多像是一种武力示威。如果这都不算战争,那什么才算?
再比如特朗普最近对尼日利亚的言论。他公开威胁“必要时将对尼日利亚发动空袭”,理由是其政府“未有效打击恐怖组织”。
这话一出,非洲多国迅速抗议,认为这是在干涉内政、制造地区不稳定。和平总统的标签,看来真的只是他说给自己听的。
![]()
“中美共治”?嘴上友好,背后施压
就在不久前的中美高层会晤之后,特朗普突然“态度大变”,一反常态地高调称赞中国,说中国“非常强大”,还说中美未来合作空间巨大。这场会谈被他称作“G2会议”,也就是“中美共治世界”的信号。
听上去像是中美关系破冰的好兆头,但特朗普的套路一向是“先夸你,再压你”。他称赞中国“强大”,其实是为了衬托自己能“驾驭强大对手”的能力。
他强调中美合作,是为了说明自己才有本事“让中国低头”,达成对美国有利的协议。
这其实是他惯用的谈判技术:先抬高对手,然后反手压价。就像他当年在贸易战时说的:“中国太聪明了,但我们赢了。”
现在,他又用“G2”包装中美会谈,目的不是要真正实现全球共治,而是宣示“看,我特朗普,能跟中国谈好条件”。
![]()
问题是,这种方式真的有效吗?中美关系复杂,牵涉的不只是总统个人魅力,更有结构性利益冲突。从贸易到科技,从台海到南海,任何一项都不是靠“私交”和“吹牛”就能解决的。而特朗普的做法,反而让中国越来越警惕,认为这是一种“糖衣裹毒”的外交策略。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在说完“中美关系很好”之后,转头又放话“武力收台不会发生,因为中国知道后果”。
他一边打感情牌,一边打威胁牌。两种声音混在一起,不仅让人摸不着头脑,还暴露了他外交战略的混乱。
“没人敢武力收台”?
“只要我当总统,就没人敢武力收台。”这句豪言壮语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典型的特朗普式逻辑。
台海问题是当前全球最敏感的焦点之一。大陆对统一的立场一以贯之,武统与否,取决于两岸关系的发展态势与外部力量的干预深度。
可特朗普却用一句“我在就没人敢动”来概括,仿佛全世界的战略平衡,都取决于他一个人有没有坐在白宫。
![]()
说白了,他的这番话不是讲给中国听的,而是讲给美国选民听的。他想传递的,是一种“只有我能震慑北京”的强人形象。但问题在于,震慑从来不是靠嘴说出来的,而是靠政策、战略、联盟体系和执行力维持的。
而且我们必须看到,特朗普在任期间并没有真正降低台海的紧张程度。他上任时大力推动对台军售,还派高级官员访台,甚至公开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这些动作,反而是刺激了台海局势升温的直接推手。
现在他回头说“没人敢动”,那是因为他自己也知道,现在的台海局势已经是“高敏感区”,稍有动作就可能引发误判。
他想把这归功于自己的“威慑力”,但事实是,即便是在拜登任内,中国大陆也没有轻易出手。不是因为怕特朗普,而是因为这件事远比一场选举复杂。
除了外交和战争话题,特朗普最近在一场电视节目中还提到,有一份总统历史排名把他排在了“美国历史第三位”,前两位是乔治·华盛顿和亚伯拉罕·林肯。
![]()
他对这个排名“表示愤怒”,说“超越他们确实很难,但总得试试看”。这句话乍一听还有点幽默,但从他后续一系列的自我吹捧来看,这不是开玩笑,而是当真了。
他为什么要这么说?
其实是因为他在塑造一个“伟大复兴者”的形象:他是唯一能让美国重新强大的人,是唯一能让世界和平的人,是唯一能震慑中俄的领导人。这种人设,对他的基本盘选民非常有吸引力——尤其是在美国国内经济低迷、社会矛盾激化的当下。
问题在于,现实并不支持这种英雄叙事。他所谓“结束战争”,根本没有证据;他所谓“震慑中国”,也只是个人解读;他所谓“让美国再次伟大”,在很多国际议题上反而让美国更加孤立。
而这种“我最伟大”的叙述方式,和美国当前政治生态的民粹化趋势高度契合。他不需要被所有人相信,他只需要被自己的支持者相信,就足够支撑他的政治生命继续延续。
![]()
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外交、战争、国际安全问题上频繁发声——说白了,为的是争夺话语权、保持热度、维持影响力,而不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
特朗普的话术,总是带着一种“只要我在,全世界都听我的”的自信感。可现实是,国际政治的复杂度并不会因为换了个总统就降低,战争也不是靠电话就能结束的,台海问题更不是靠一句“我在你别动”就能消解的。
参考资料:
国台办回应或全球通缉台独分子:民进党恐吓民众暴露其心虚胆颤
青蜂侠
2小时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