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人们谁懂啊!别人靠窗看风景,我靠窗面壁!”这句充满无奈的自嘲,来自一位近期乘坐高铁的乘客。
她提前通过官方渠道购买了从广州南站前往茂名的车票,特意选择了票面清晰标注为“靠窗”的3车厢1A号座位,满心期待着可以一路欣赏沿途的风景,让旅途轻松愉快些。
然而,上车后的一幕让她傻眼了。
这个理论上应该拥有开阔视野的靠窗座,正前方竟然是一面严严实实的无窗墙体。
想象中的蓝天白云、田园风光彻底泡汤,取而代之的是长达数小时的面壁体验。
由于完全无法观景且空间感受压抑,这位乘客在旅途中途甚至不得不离开座位站立乘车,以缓解不适感。
她感到非常郁闷,认为如果时间紧买到无座票我认了,但标注靠窗却没有窗,感觉被误导了。
事件经报道后,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发酵。
面对质疑,12306客服和全国铁路监督热线12327相继作出了回应。
他们的解释基本一致:当前售票系统和车票上仅标注靠窗或过道,但无法查询具体座位旁是否有窗。
客服进一步说明,“窗的定义是指座位位于车厢中靠近窗户的一侧,而并非保证座位就紧邻着一个窗户,因为不同车型的结构设计差异,例如车厢连接处、设备安装位置等确实可能导致个别座位前方是墙体而非窗户。
两家客服均表示,会将乘客关于细化座位标识的建议记录在案,并向相关部门反馈。
![]()
一派网友力挺乘客,认为铁路部门的解释是在玩文字游戏,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这部分声音在网络上占据主流。
他们愤慨地指出,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对靠”二字的正常理解就是座位旁边有窗户,能够看到窗外景色。
铁路部门利用信息不对称,给出一个如此“技术流”的解释,难以让人信服。
有网友调侃:“照这个逻辑,靠过道是不是只要在过道那一侧就行,哪怕中间隔了十个座位?”
法律界人士也站出来发声,例如有从事律师的网友指出,消费者在购票时依法享有知情权。
铁路部门目前的标注方式未能客观反映座位的真实情况,可能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建议细化为窗户旁靠窗座与两窗间靠墙座,以保障乘客的权益。
另一派网友则显得更为佛系,他们认为此事虽体验不佳,但情有可原,甚至有人发现了面壁座的独特优势。
这部分网友认为,高铁车型众多,结构复杂,售票系统确实难以做到对每一个座位的前方景观进行精准预告,铁路部门的解释从技术层面可以理解。
更有趣的是,一些有过类似经历的网友分享说,这种面壁座其实特别适合短途旅行或者想要休息的乘客。
因为一侧是墙,干扰更少,反而能获得一个相对独立、安静的空间,更容易入睡或者专注做自己的事,避免了过往人流的影响。
![]()
事实上,解决“面壁座”这类问题,在技术上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
正如许多网友和建议所指出的,铁路部门完全可以在售票系统中,通过简单的图标或文字备注如增加“墙”或“窗”的标识,就能清晰地告知乘客座位的真实布局。
或者,更进一步,甚至可以尝试对景观视野不同的座位实行差异化定价,让乘客拥有更多选择权。
关键在于,服务提供方是否真正愿意站在用户的角度,将工作做细做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