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第五届国际艺术教育论坛暨国际艺术疗愈与教育联盟首届全球论坛成功举办

0
分享至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10月31日上午,CACIE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第26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第五届国际艺术教育论坛暨国际艺术疗愈与教育联盟首届全球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论坛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国际艺术疗愈与教育联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国际艺术实验联盟和卓尔伽奥中国中心共同承办。


本届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

本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以“以教育见世界”为主题,吸引了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名中外教育界人士、驻华使领馆官员和企业代表等参加。第五届国际艺术教育论坛暨国际艺术疗愈与教育联盟首届全球论坛以“艺术教育、疗愈与人工智能”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如何赋能艺术教育和疗愈,及其在创作、审美、保健(尤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第五届国际艺术教育论坛暨国际艺术疗愈与教育联盟首届全球论坛

上午9点,论坛开幕式正式启动,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蓓副教授主持。她首先对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各承办单位及专委会各会员单位所提供的支持与合作表达了衷心的感谢。随后,她逐一介绍了出席论坛的领导与重要嘉宾,并向全体专家学者、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单位代表及文化艺术界同仁致以诚挚欢迎。


傅博副秘书长致辞

论坛首先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傅博致辞。她代表协会对参与本届论坛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向长期支持教育国际交流的各界人士致以诚挚感谢。她指出,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教育形态,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教育“基本功”为根基,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赓续文化根脉。艺术教育是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关键路径,而艺术疗愈作为非语言的情感教育载体,有助于青少年增强心理韧性,实现科技理性与人文温度的有机统一。她期待论坛为人工智能时代艺术教育与疗愈的融合发展贡献新思路。


Francois Colbert 院士致辞

随后,世界文化艺术管理学会主席、加拿大皇家学术院院士、国际艺术疗愈与教育联盟名誉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艺术管理委员会主席Francois Colbert院士和英国皇家戏剧学院前副校长、英国艺术高等研究院院长、国际艺术实验联盟联合主席、国际艺术疗愈与教育联盟联合主席Ellis Jones教授分别发表了开幕致辞。Colbert院士指出,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了双重影响,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培养未来公民的使命下,教育界亟需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路径。Ellis Jones教授则提到,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类想象力作为不可替代的核心资源应被重视,呼吁创作者与教育者应对AI保持审慎态度。


林一教授开幕式致辞

国际艺术教育专委会理事长、国际艺术疗愈与教育联盟主席、国际艺术实验联盟主席、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联合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林一教授最后致辞。她强调,艺术教育启迪心智,塑造灵魂,教会我们感知美与表达真我;艺术疗愈抚慰心灵,修复创伤,成为我们通往内在宁静的桥梁;人工智能则成为激发创造力的无限媒介,也是提供个性化支持的敏锐伙伴。专委会将始终秉持自成立以来由她提出的“大艺术教育观”理念,突破艺术教育传统边界,致力于艺术教育、疗愈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


王蓓副书记主持论坛开幕式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进行了合影留念。随后,论坛进入专题研讨环节,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系主任佟佳家副教授主持,与会嘉宾围绕“艺术教育、疗愈与人工智能”展开了深入讨论。


林一教授做论坛主报告

林一教授首先发表了题为《使命、挑战、行动——艺术教育、疗愈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的主报告。她引证权威数据指出,全球性情绪心理精神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而人们从出现情绪问题到发展为情绪心理精神疾病并首次寻求临床医学治疗的平均延迟时长为11年,传统治疗模式因资源匮乏和就医障碍难以满足需求,亟需通过艺术疗愈的前置性干预,实现有效预防。艺术疗愈是从临床干预到普世性人文关怀的重要转向,是重视心理韧性增强、生命意义感提升和创造力养成的有效实践方法。艺术疗愈代表了人文传统与科学理性的深层融合,承续了人类自古以来通过艺术寻求超越与救赎的文化基因,也依托实证机制将感性体验转化为可操作的心灵建设技术,为构建更具适应性、联结性与创造力的社会韧性提供有效路径。而善用人工智能为此赋能,让艺术教育与疗愈变得更加普惠、精准与深邃,并实现情绪心理精神疾病预防的系统化、规模化、创新化发展。


Francois Colbert 院士主题发言

Francois Colbert院士以《Some ideas about Al from the West》为题发言。他引用哈佛大学调研数据表明,51%学生认可AI在头脑风暴中的价值,AI可提供新视角和深度信息。然而,尽管AI能优化教学流程、减轻教师重复性工作,仍需警惕其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并重视AI在特殊教育中的潜力。他主张教育者需平衡技术工具与人文素养培养,将AI作为提升批判性思维、情感智能等人类核心能力的辅助手段,而非替代品。


Nadia Paredes 教授主题发言

美国艺术治疗协会主席、国际艺术疗愈与教育联盟联合主席Nadia Paredes教授以《AI and the Soul of Art: Controversy, Collaboration, and Creative Possibility》为题发言。她指出,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是把双刃剑。AI作品存在版权争议,缺乏人类情感,过度依赖易使艺术商品化,但AI也可作为艺术治疗的辅助工具,拓展表达边界,提升可及性,尤其惠及非专业与残障群体。关键在于人类以伦理和责任引导AI,守护艺术作为情感与文化表达的核心价值。


张尧教授主题发言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总监制、专委会副理事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尧教授以《让艺术改变生活一一谈艺术教育、美育与疗愈》为题发言。他指出,国家大剧院始终以高品质艺术普及教育践行“让艺术改变生活”的使命,提升公众审美素养与综合健康素质。艺术疗愈作为非语言的创造性表达,能帮助个体释放情绪、整合认知,但其专业性区别于普通艺术活动,需结合心理学与艺术双维度引导,从而与艺术教育一道赋能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


Claire Louise Vaculik 教授主题发言

英国艺术治疗协会主席、国际艺术疗愈与教育联盟联合主席Claire Louise Vaculik教授以《Arts Therapies Educa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为题发言。她指出,英国艺术治疗教育以艺术类本科学习为基础,培训强调具身存在、联合注意与肢体语言等核心能力。疫情加速了虚拟技术的应用,也对教育标准带来了挑战。她强调,AI可作辅助工具或协作伙伴,但人类治疗师的情感联结与创造性不可替代,呼吁从业者主动掌握AI技能,积极应对行业变革。


董宁女士主题发言

首都文化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专委会副理事长董宁以《破界与赋能:人与智能共创舞台艺术新表达》为题发言。她指出,AI带来的信息茧房与效率逻辑正重塑行业生态,舞台艺术需在破界中深化科技融合。生成式AI可助力定制化剧场体验,提升艺术疗愈的精准性与适配性,并推动虚实共创、重构观演关系。然而,艺术家作为灵魂导师具有不可替代性,技术应服务于艺术以情动人的本质。


Richard Hougham 教授主题发言

欧洲艺术治疗教育联盟主席、国际艺术疗愈与教育联盟联合主席 Richard Hougham教授以《The Aesthetics of Image in Arts Education and Arts Therapies》为题发言。他指出,艺术家的创作源于内在心理图景,艺术疗愈的核心也在于通过身体空间体验、共情联结等不可复制的活力效应实现心理转化。AI无法模拟人类互动中的复杂性与偶然性,尤其在疗愈关系中,机器缺乏对突发情况的包容与创造性回应能力,这正是艺术教育与疗愈不可被技术取代的本质价值。


袁禾教授主题发言

北京舞蹈学院二级教授、专委会副理事长、著名舞蹈理论家袁禾以《人工智能融入舞蹈的思与行》为题发言。她指出,人工智能可将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图像转化为动态图谱,从而构建传统舞蹈素材库,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但技术应服务于人类创造力激发而非替代,需警惕AI导致的技能弱化、原创性削弱及情感深度流失风险。她主张以人工智能为工具拓展创作维度,而非外包学术认知,应在AI辅助下保持文化内涵的独特性和核心性。


曹晓乔教授主题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艺术治疗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曹晓乔以《艺术疗愈在艺术教育中的定位探讨》为题进行了线上发言。她指出,国内已有多所学校和社区开展了压力管理、自信提升等艺术治疗主题项目,有效预防和干预了学生心理问题。她还介绍了艺术治疗与心理学、神经科学的交叉成果,并呼吁通过美育公共课和微专业推动系统化教育,培养兼具科学理念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助力艺术教育创新发展。

赵力教授主题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教授以《数字时代的艺术治疗》为题发言。他介绍了数字技术与艺术治疗融合的实践探索,包括心理隐喻空间、声音艺术与情绪可视化交互装置等项目。他强调,数字艺术治疗需建立艺术与神经科学、心理学的融合体系,推动艺术表达与心理疗愈的可视化方法论发展,同时培养艺术家、设计师与治疗师协同的复合型人才,探索数字场景下心理健康服务的创新路径。


Ania Zubala 教授主题发言

爱丁堡大学临床脑科学中心教授、苏格兰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特聘专家Ania Zubala以《Art therapy meets “creative AI”: New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 process and therapist training》为题进行了线上发言。她指出,人工智能虽有望提升艺术治疗的可及性与包容性,但也带来伦理、文化敏感性及治疗关系重塑等挑战。她强调,人工智能应作为辅助工具,须在艺术治疗师主导下,尊重来访者主体性与创作自主权,并呼吁加强治疗师文化适配性及专业培训,确保技术的辅助应用符合伦理要求。


孙亮教授主题发言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团长、专委会副秘书长孙亮以《舞台艺术教育的人工智能应用现状与发展展望》为题发言。她梳理了戏剧、戏曲、舞蹈、音乐等领域的AI应用现状,指出国内艺术院校正探索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的结合,多聚焦传统艺术数字化传承,而国际更重人机协作与项目制创新。她呼吁加强跨学科合作,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人工智能+舞台艺术话语体系,赋能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


许多副教授主题发言

天津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与艺术管理学院副教授许多以《从神经美学到神经网络——人工智能助力艺术疗愈新发展》为题发言。她介绍了神经美学与神经网络技术在艺术疗愈领域的创新融合项目,并指出AI在音乐治疗、老年康复等场景已取得实践成果,呼吁加强艺术院校与AI实验室的深度合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通用人工智能话语体系,助力艺术疗愈从理论探索走向行业落地。


佟佳家副教授主持主题研讨和圆桌论坛环节

专题探讨结束后,圆桌论坛在主持人佟佳家副教授的引导下拉开帷幕。圆桌论坛以“‘大艺术教育观’下的身心观照一一艺术疗愈的理念与方法”为主题,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共同探讨艺术疗愈在促进个体身心整合与社会美育发展中的路径与价值。


“国际艺术人才计划”圆桌论坛大艺术教育观下的身心观照——艺术疗愈的理念与方法

绵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院长丁淑月指出,艺术疗愈作为心灵翻译官,可化解学生“沉默的挣扎”。学生们通过以感受代说教、以体验促认知、以连接抗孤独三大路径,在艺术叙事中实现自我和解,艺术教育应超越竞争,在共同体中重建归属、养身心韧性。

辽宁歌剧院(辽宁交响乐团)副院长、辽宁歌剧院附属艺术学校校长、国家一级演员侯国栋指出,艺术教育与音乐疗愈应共融互补,前者构筑专业骨架,后者注入情感温度。他分享了演唱纾解情绪的体验和用AI创作歌曲的实践,强调情感表达仍需人类温度。

卓尔伽奥中国中心执行主任阎晓丹指出,艺术疗愈在全球范围内需求激增,中心致力于通过非临床干预、艺术与科学融合等方向,聚焦青少年、高压脑力工作者、企业家及疗愈师自身四类群体构建系统化解决方案,并呼吁加强伦理规范与跨领域协作,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吉林动画学院环境设计系专职教师周小力指出,在大艺术教育观下,人工智能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思维跃迁。通过AIGC工具的实践反馈暴露认知边界,引导学生从表象理解转向历史语境的追问。艺术教育应借助AI实现认知迭代,最终抵达超越技术本身的思想升华。


林一教授闭幕致辞

圆桌论坛结束后,林一教授为论坛致闭幕辞。她宣读了经国际艺术疗愈与教育联盟主席团审议通过的《2025艺术疗愈全球发展倡议书》,提出六项倡议:构建艺术疗愈的系统性理论框架,并致力于达成全球共识;构建“五位一体”的全球艺术疗愈行动框架;建立艺术疗愈专业标准与能力认证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与艺术疗愈融合创新与伦理建设;以“大艺术教育观”促进全民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全球艺术疗愈研究网络与资源平台建设。呼吁国际社会携手构建公平包容的科技赋能体系,共同书写艺术疗愈与教育新篇章。


现场参会嘉宾与观众

随着闭幕式的举行,第五届国际艺术教育论坛暨国际艺术疗愈与教育联盟首届全球论坛圆满落下帷幕。此次论坛深入探讨了艺术教育、疗愈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拓展了跨学科对话的广度与深度,为未来协同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期待各方持续携手,推动艺术与人工智能的良性互动,让艺术真正成为滋养心灵、促进社会福祉与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海外网 incentive-icons
海外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官方网站
630430文章数 180771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