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5》最新披露: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610.56万对,其中初婚人数仅917.23万人,再婚303.88万人。这不仅是11年来首次跌破1000万,更是2013年2385万人的61.5%暴跌——远超80后(2.15亿)到90后(1.78亿)17.2%的人口代际差。
这是11年来该数字首次被砸穿1000万大关,与2013年2385万人的峰值相比,上演了一场令人瞠目的“腰斩式”暴跌,降幅高达61.5%。这一跌幅,远远超过了80后到90后17.2%的人口自然减少幅度。
这意味着,初婚人数的断崖式下跌,已不能简单归咎于适婚人口基数的下降,其背后是一场深刻而急剧的社会观念变迁。当一个曾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视为天经地义的社会,其婚姻基石正在大规模松动时,我们不得不追问:年轻人,真的不想结婚了吗?
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一句充满无奈与理性的“结不起了”和“没必要结了”。这届年轻人,正用脚投票,对传统的婚姻模式进行了一场静默却坚决的集体反思。
首先,经济基础的动摇,是摧毁婚姻大厦的第一重冲击, “高房价”已成为最好的“避孕药”,如今更是最有效的“婚姻延迟剂”乃至“婚姻取消剂”。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而言,一套婚房的首付,可能需要掏空六个钱包,而后二三十年的月供,则将未来数十年的生活质量和抗风险能力牢牢锁死。
当婚姻的入门券如此昂贵,随之而来的育儿成本、教育军备竞赛更是一座座望不到顶的大山。在“活下去”与“活得好”之间尚且需要挣扎时,组建家庭、抚育后代这种“奢侈品”自然被无限期后置。婚姻,从一个基于情感结合的经济共同体,异化成了一个可能引发阶层下滑的高风险投资,令人望而却步。
其次,社会结构与性别角色的深刻变迁,瓦解了传统的婚姻内部契约, 随着女性教育水平和经济独立能力的空前提高,“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古老逻辑已彻底失效。现代女性同样在职场拼搏,承担经济压力,她们不再将婚姻视为唯一的生存依赖或人生归宿。
相反,她们开始精密计算婚姻的“性价比”:如果婚姻意味着要承担双份家务、独自育儿、处理复杂的婆媳关系,甚至可能牺牲职业发展,那么这段关系所带来的情感支持和陪伴,是否足以抵消这些巨大的付出?当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失灵,而新的、平等的家庭分工模式又尚未普遍建立时,对许多独立女性而言,单身反而成为一种更轻松、更自由的人生选项。
再者,个人主义与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为不婚提供了正当性,在以往,不婚或晚婚者需要承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然而今天,随着社会宽容度的提升和个体意识的觉醒,结婚不再是人生必选项的观点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所接受。他们更注重自我实现、生活体验和个人精神世界的丰盈。旅行、爱好、朋友、宠物……这些都能构成充实而快乐的生活。
当个体的幸福感不必通过婚姻这一单一渠道来获取时,为了结婚而结婚的动力便自然衰减。年轻人并非排斥亲密关系,而是排斥那种以牺牲自我价值和生活质量为代价的传统婚姻形式。
初婚人数的暴跌,其连锁反应将直接冲击中国的人口结构,使得本已严峻的生育率问题“已无悬念”地持续下行。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而言,结婚仍是生育的前提。初婚规模的急剧萎缩,意味着未来潜在生育母体的大幅减少,这已不是鼓励二胎、三胎政策所能完全弥补的结构性缺口。它预示着人口负增长的惯性将进一步加强,老龄化进程加速,其对未来社会活力、经济增长潜力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深远影响,无论如何评估都不为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