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家长困惑:“孩子小时候什么都跟我说,现在怎么宁愿躲在房间里,也不愿分享心事?”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 “变疏远了”,而是父母的 “扫兴式回应”,慢慢浇灭了孩子分享的热情。
比如孩子举着画了一下午的涂鸦雀跃跑来,父母却皱眉说 “画得乱七八糟,不如多写两道题”;孩子兴奋地说 “我想参加航模社团”,得到的却是 “你连物理都学不好,别瞎折腾”。
做不扫兴的父母,从来不是 “无底线纵容”,而是用三个关键动作,守护孩子对世界的热爱。
首先,学会 “先共情,再回应”,接住孩子的情绪。
孩子分享喜悦时,最需要的不是 “理性评价”,而是 “情感认可”。比如孩子考了 85 分,开心地说 “比上次进步 10 分呢”,别着急追问 “班里最高分多少”,可以先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说 “妈妈知道你这两周每天都在补数学,进步这么大,肯定特别开心吧”。先认可孩子的努力与情绪,再温和地聊 “下次我们可以看看哪道题还能再提升”,既守护了孩子的成就感,也不会让分享变成 “压力对话”。
![]()
其次,放下 “控制欲”,给孩子 “试错的权利”。
很多父母的 “扫兴”,源于怕孩子 “走弯路”。比如孩子想自己煮面条,父母抢过锅说 “你会把厨房弄脏,我来做”;孩子想尝试缝补玩偶,父母摆手说 “你缝不好,别扎到手”。可孩子的成长,正是在一次次 “不完美的尝试” 中实现的。不妨换种方式:“我们一起煮面条吧,要是水洒了,咱们就一起擦干净”“妈妈教你拿针的方法,就算缝歪了,也是独一无二的呀”。允许孩子 “搞砸”,比阻止孩子 “尝试” 更有意义 —— 孩子在包容中感受到的,是 “我的探索被尊重”。
![]()
最后,拒绝 “比较式打压”,看见孩子的独特性。
“你看邻居家孩子钢琴都过十级了,你还只会弹儿歌”“表哥每次都考年级前 10,你怎么就不行”,这样的话看似是 “激励”,实则是在否定孩子的价值。每个孩子的节奏不同,当孩子说 “我想当绘本作家”,别用 “这行不稳定” 否定他,不如说 “你的故事里有很多有趣的想法,我们可以先从写短篇开始呀”。不拿别人的标准衡量孩子,才能让孩子相信 “我的热爱有意义”。
![]()
其实,“不扫兴” 的本质,是父母愿意站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 理解他们对涂鸦的珍视、对航模的痴迷、对 “小进步” 的骄傲。当孩子分享时能得到倾听,尝试时能得到支持,有梦时能得到鼓励,他们才会始终愿意向父母敞开内心,带着这份温暖与底气,勇敢地探索属于自己的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