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age
![]()
Image
图源 『京法网事』
AI又闯祸了。
不过这次出事的,不是AI「本人」,而是一个太信任AI的律师。
最近,通州法院审理一起股权转让纠纷案。
原告代理人在提交书面意见时,为了论证观点更充分,引用了几份「最高法、上海一中院」的案例作为佐证。
看起来挺专业,还特地列上了案号:(2022)沪01民终12345号。
出于职业敏感,承办法官检索核实,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不仅「案头对不准例嘴」,还发现这位律师引用的所有「参考案例」,无一例外都「编」出来的。
![]()
爆火的AI竟是讨好型人格?胡编乱造和敏感内容只为满足用户|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极度谄媚讨好型人格的AI模型
这个所谓的12345号案例,对应的真实案件根本不是股权纠纷,而是一起普通的民间借贷纠纷,与书面意见中描述的事实完全不符。
案号对不上,案由不相关,甚至连裁判理由都是AI幻想出来的。
一问之下,律师只好承认,这些参考案例并非来自法律数据库,而是AI生成的「参考案例」。
他原本想节省时间,没想到直接节省掉了专业底线。
![]()
Image
也有不少律师,遇到过同样的情况。
「我也被AI骗过。案号都是12345、23456、34567,一搜全是空气。它再生成一个,它居然道歉说——‘那我换成23232号’。」
这就是AI最恐怖的地方,它不仅会编,还特别会迎合你。越是你想证明的论点,它越是会「帮你找到」支持。
另一位律师说:「AI最讨厌的一点,是会把几个似是而非的案例拼在一起。真假掺半,你还以为是自己检索不全。」
前两年,以判例法为基础的美国,就有一位执业30年的资深律师就采用了Chatgpt给的虚假案例,差点丢了自己的饭碗。
但笑归笑,危险是真的。
![]()
Image
图源 小红书
从合同审查、判例检索、法律翻译,到智能问答、诉讼预测、量刑建议,AI正在一步步渗透进法律行业的「高墙深院」。
大众都能用AI写出像模像样的法律文书。
牛马可以用AI看看老板有没有违反劳动法,业主可以用AI看开发商该担哪些责……
但法律人都开始滥用AI,那谁还要为律师所谓的「专业」买单呢?
当然,AI不是不能用,而是不能盲信。
法律行业,尤其是诉讼业务,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成败。
一个假判例、一条错误引用、一个编出来的法条,都可能成为对方律师的「杀手锏」。
就像那位「12345号判决」的律师,他犯的错不是用了AI,而是用了AI之后,连最基本的核查都没做。
这不是技术问题,是态度问题。
![]()
Image
AI不会取代律师,但会淘汰那些不会用AI、还偷懒的人。
未来的法律行业,属于那些既懂技术、又守底线的人。他们会用AI写初稿、找判例、做翻译,但也会一页一页地核对、一条一条地查证。
AI是一把手术刀,用得好救人,用不好杀人,关键看拿刀的人是谁。
致所有还在「复制粘贴」的法律人。
![]()
Image
推荐一个平台:
有个朋友为了让年轻律师更好探索,
让他们获得更好的业务帮助,
打造了一个「案案宝」的全国律师协作平台。
他发动了全国的有案源的律师们,
将自己的一部分业务拿出来,
让更多人参与协作,不仅包括异地,
也包括同城,而且禁止低价内卷!
他们想用实际行动来支持
年轻的律师有尊严地奔向未来。
现在免费注册期间,大家可以试试:
Image
案案宝,
让律师们互帮互助起来!
想了解出海的朋友,
不妨看看律师出海,需要学习什么?
Image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