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磐石法院如何一招“点穴”巧解10起物业纠纷僵局
当业主抱怨服务有瑕疵,物业诉苦收费难,社区里的这对“管家”与“家人”似乎陷入了无解的循环。如何破局?磐石市人民法院成功化解10起物业合同纠纷,提供了一份充满司法智慧的“和解之钥”。
在许多人看来,物业与业主的纠纷像一场“拉锯战”:业主手握“服务瑕疵”的清单,物业高举“合同约定”的条款,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最终往往只能对簿公堂。
但在吉林省磐石市,一个涉及10户业主的物业费纠纷系列案,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它没有陷入“逐个开庭、逐案判决”的繁琐循环,而是通过“审理一件,解决一片”的“示范性诉讼+批量化调解”新机制,让10起纠纷全部尘埃落定,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纠纷的源头,是磐石市某小区10名业主因对物业服务不满而陆续停缴物业费。
“路灯报修了三天才亮,草坪里的杂草比花还多,这服务凭什么收全额的费?”业主王某的抱怨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在他们看来,缴费应与服务质量“对等”,眼前的瑕疵成了他们拒绝履约的“硬道理”。
而物业公司同样满腹委屈。“我们提供了合同约定的保洁、安保和维修服务,有详实的记录为证。个别问题存在滞后,但绝非整体服务缺失。”物业经理李先生表示,收费是公司维持运营、支付人员工资的基础,长期欠费已让公司不堪重负。
沟通无效后,物业公司只能将10名业主告上法庭。案件进入法院,传统的处理方式是一案一审,但这意味着相同的法律问题、相似的事实证据将被重复审理,耗费大量司法资源,也可能因审理周期过长,加剧业主与物业之间的对立情绪。
面对这一典型困境,磐石法院的法官没有选择“按部就班”。经过细致研判,他们决定启用一种创新的组合策略:“示范性诉讼+批量化调解”。
精选“样本”,树立标杆。法官从10起案件中,选取了事实最清晰、争议最具代表性的一案,启动快速审理程序。庭审中,双方充分举证、质证、辩论。法院经审理认为,物业公司已履行了合同的主要义务,其服务虽存在个别可改进之处,但并未构成根本性违约。因此,业主以此为由拒缴全部物业费,于法无据。据此,法院作出了责令该业主缴费的示范性判决。
这份判决,如同一盏明灯,为同类案件的处理树立了清晰的法律标杆和事实认定标准。
批量释法,预判明朗。示范判决后,承办法官并未立即对其余案件开庭,而是主动向另外9名业主进行“判后答疑”,详细阐释判决背后的法律逻辑: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物业服务具有公共性,个别瑕疵可通过沟通、整改甚至另案主张权利等方式解决,但不能简单成为拒缴全部费用的合法理由。
“法官把法条和道理都讲透了,我们心里也就有了一本明白账。”一位业主表示,明白了自身行为的法律风险和后里,抵触情绪大大缓解。
在各方对案件结果形成稳定预期的基础上,法官“趁热打铁”,组织了一场集中调解会。
这一次,气氛不再是剑拔弩张。物业公司一方主动表态,将认真听取业主意见,针对路灯维修、绿化养护等具体问题建立更快的响应机制。业主们也认识到,依法缴费是义务,理性维权才是正道。
最终,在法官的主持下,剩余9起案件全部达成调解协议,业主们自愿补缴物业费,物业公司也承诺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一场可能旷日持久的系列纠纷,在法院的创新机制下,实现了快速、平稳、彻底的化解。
编辑:李海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