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已至,寒意渐深,天地间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在帝寒金温看来,顺应时节调养身心,正是传统“天人合一”养生理念的体现。
今天,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几条实用的小贴士,从起居、运动到饮食、情志,方方面面都考虑到,希望能帮助你健康度过秋冬!
![]()
一、适度户外动,气血畅全身
现代都市人大多都久坐室内,缺乏活动,容易气血瘀滞、体质偏弱,引发“久坐伤肉、久卧伤气”的问题。
深秋时节,不如趁天气好,到户外走走,通过温和运动唤醒身体活力。
散步、慢跑、八段锦、太极拳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活动,既能促进气血循环,又能增强脏腑功能,抵御寒凉侵袭。需要注意的是,霜降后晨间多雾、偶尔会有霜冻,运动时间可适当推后,老年人尤其建议等太阳升起、气温回升后再出门锻炼,避免寒湿伤身。
二、热水泡双足,暖身护经络
“寒从脚起”,足部作为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起止点,和全身脏腑经络紧密相连,深秋时节做好足部保暖很重要。每天晚上可以用热水泡泡脚,改善足部气血流动,缓解下肢酸痛与日间疲劳,驱散寒气,安稳睡眠。
泡脚时,水温应控制在38~42℃,以皮肤温热不烫为宜;水量没过脚踝,最好能到小腿下段;时间保持在30分钟左右,泡到身体微微发热就可以了。
泡脚时,可以顺便搓揉双耳至发热,耳为肾之窍,搓耳能顺带滋养肾气,一举两得。
三、顺时调作息,养精蓄阳气
帝寒金温认为,人体气血运行,同自然界的阴阳消长相呼应。深秋阳气收敛、阴气渐盛,作息应遵循“早卧早起”的原则,才能顺应时令养收气。
早卧可以助力阳气收藏,为身体储备能量;早起能顺应阳气疏泄,舒展肺气,避免秋燥伤肺。尤其要注意的是,23点至凌晨3点,是肝胆经循行的时段,这个时候睡觉,可以促进血液净化、毒素代谢,让精力快速恢复,长期坚持能改善气色、增强体质。
四、调摄好情志,远离“悲秋”扰
“肺属金,对应秋季,情志为悲”,深秋草木凋落、万物萧瑟,容易让人滋生悲伤、忧郁的情绪,这便是“悲秋”。
偶尔的情绪波动属于正常现象,但长期沉溺在低落的心境里,可能会损伤肺气,甚至会诱发抑郁,影响身体健康。
想要远离“悲秋”,需要主动调摄情志:多和亲友相聚交流,分享生活趣事;走进自然,感受秋日晴空;培养乐观豁达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心境如秋空般澄澈平和,才能气血调和、身心安泰。
五、工作勤伸展,护颈养筋骨
上班族长期伏案,颈肩腰背易僵硬酸痛,甚至诱发颈椎问题。利用工作间隙做些简易伸展动作,能有效舒缓肌肉紧张,保护脊柱健康。
▼拉伸脊柱:双手向前伸展,踮脚绷紧双腿,头颈向上用力并缓慢转动,带动脊柱舒展,缓解颈椎、腰椎压力;
▼颈椎抗阻:颈部酸困时,抬头挺直胸膛,双手抱头枕后部,头部向后做抗阻力运动,每次15~20个,每天2~3次,可增强颈后肌肉力量,帮助恢复颈椎生理曲度;
▼托颌牵引:端坐闭目,双手托住两侧下颌,双肘支撑桌面,持续做头颈向上向后的托举牵引,每次3~5分钟,每天3~4次,能放松颈肌、改善颈椎不适。
六、饮食宜温润,均衡忌过量
深秋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正是“贴秋膘”的好时节,但饮食需以“温润平和”为原则,避免寒凉、油腻的食物。
多吃山芋、莲子、红薯、南瓜等温润食物,滋养脾胃,抵御秋燥。
也可以试试经典食疗方:梨与萝卜搭配陈皮、生姜煮水,润肺化燥又兼顾和胃,减少寒凉刺激;党参山芋乌鸡汤,补肺利气、滋养身心,非常适合深秋进补。
此外要注意饮食节制,避免暴饮暴食。深秋易“长膘”,均衡摄入谷、肉、果、蔬,才能让脾胃正常运转,为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
深秋养生,关键在于“顺应自然”。
遵循上面这些指南,从细节开始调养身心,在寒意渐浓的秋天,保持气血充盈,安稳迎接秋冬更迭。
愿你在这个深秋,身无寒扰,心有暖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