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集团管事儿的、公司做运营的,是不是常头疼这些事:旗下好几个品牌,各干各的 ——A 品牌的老客户,根本不知道你家还有 B 品牌;分公司遍布十多个省,仓储、客户信息都不互通,这边花几百万拉新,那边还在重复花钱找客户;投了上千万做营销,客户就在一个品牌消费一次,之后再也没动静。
![]()
这不是你家业务不行,是手里的资源没拧到一块儿。而且大企业的客户,要的不是 “一次便宜”,是 “在你家所有业务里都方便、划算”;分公司的人也不想被动听话,是想能共享资源、少走弯路。你要找的,其实就是怎么把多品牌、多地方的资源串起来,既不担风险,又能让客户多消费、业务多赚钱。
1. 别让自家品牌 “各玩各的”,串起来更赚钱
大企业最牛的就是 “家大业大”—— 有酒店、有餐厅、有景区,分公司遍布全国。但要是这些业务互不搭边,就太浪费了。其实只要把 “客户权益” 打通就行:
比如有家集团,旗下有酒店、餐厅、景区。客户住酒店,能领餐厅的折扣券;去餐厅吃饭,能拿景区的 VIP 通道票;去景区玩,又能领酒店的住宿优惠。同时,各地分公司共享客户信息(合规前提下),比如华东的老客户去华北,当地分公司能直接推本地的服务,不用再重新拉新。
这么做之后,他们家客户在多个品牌消费的比例,从 18% 涨到了 42%,每个品牌的营销费还省了 25%。没多花一分钱,就是把现有业务串起来,客户就愿意在你家各个业务里转。
![]()
2. 别让供应链 “拖后腿”,跟着客户需求走更省钱
大企业的供应链,常像块 “笨石头”—— 备货只看以前的数据,结果这边仓库堆满了卖不掉,那边客户想要却没货;客户说想要小包装,得层层上报好久才能改。其实把 “客户需求” 和 “供应链” 绑在一起就行:
有家快消集团,从门店和线上商城看客户数据:发现南方人爱买小包装产品,北方人更看重性价比,就按地区调整备货量;客户买洗衣液时,常一起买洗洁精,就把这两样放一起发货,物流费省了不少。另外,客户消费后拿到的权益,还能换供应链直供的定制礼盒,客户更愿意再来买。
调整之后,他们家库存周转快了 12 天,客户再来买的比例涨了 30%。供应链不用再 “瞎备货”,客户也因为能换到专属东西,更愿意常来。
![]()
3. 别让 “大” 变成风险,分好类、算清账更稳
大企业最怕 “出点事就牵连全身”—— 比如某个分公司的权益兑不了现,全国客户都不信任你;多品牌间的资金流动,常算不清账、拖很久;不同省份政策不一样,容易踩合规的坑。其实做好 “分级管、透明算” 就行:
1.按地方调整:浙江、广东这些消费力强的地方,权益额度可以高一点;中西部省份,就搞 “小额、常用” 的权益,既符合客户需求,又不踩政策红线;
2.钱要算清楚:用系统自动分账,比如客户住酒店产生的权益成本,马上算给餐厅,不拖不扯皮;
3.数据实时看:随时盯着每个品牌的权益兑现情况、客户投诉量,要是某个品牌兑现率低于 95%,系统直接预警,总部能及时解决。
有家文旅集团这么做,旗下 20 多个品牌、50 多家分公司,运营一年没出一次合规问题,客户投诉少了 60%。体量再大,只要管得细,就不怕出乱子。
![]()
最后说句实在话:大企业不用瞎折腾,把手里的牌打好就行。中小商家靠 “抱团” 补短板,大企业靠 “协同” 挖潜力。不用总想着开新业务、拓新市场,先把手里的多品牌、多地方资源盘活:让客户在你家所有业务里都愿意消费,让分公司、品牌间不内耗、互相帮,让供应链跟着客户需求走。这不是要你彻底改业务,就是把现有的优势用透 —— 把分散的资源拧成一股绳,大体量就不是负担,而是你最牛的护城河,既能稳着走,又能多赚钱。
注明:小编不参与任何分析的项目运营,也不投资参与任何项目,也不收费推广项目,不做项目私下评估,玩家勿扰。(以上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