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闹里挣钱,静处安身。”初读,似乎是说谋生与居所的选择。细品,就会发现,这句话包含了高深的生活智慧。
闹里挣钱,并非单指繁华市井。这个“闹”,是人间烟火的温度,是与社会连接的纽带。
农夫在田间耕耘,老师在教室讲课,医生在诊室问诊……各人处在各自的“闹市”,通过劳动实现价值,获得生活的资粮。
在今时今日新媒体时代,这个“闹市”的边界更加广大,早已突破了街巷与楼宇的边界。
直播间里此起彼伏的交易,社交媒体上永不间断的信息流,自媒体账号下跳动的粉丝数字……虚拟空间的热闹,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存资本。
现代谋生方式,与传统行业一起,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闹市”的生动图景。它们都需要我们投入心力,付出劳动,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人不能永远停留在“闹市”。正如古人所言,我们还需要静处安身。
这个“静”,是夜深人静时独处的时光,是周末午后的一杯清茶,是放下工作后与家人的温馨相伴。
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人们还能比较好地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在闹与静两种状态之间切换。
白天,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晚上,回到家中休息。工作日努力打拼,周末好好放松。这样的节奏,既保证了物质生活,又照顾了精神需要。
可如今,情况已经不同。智能手机将整个世界装进我们衣袋,也让喧嚣无限侵入了最后的宁静。工作消息在深夜闪烁,社交媒体永不疲倦。我们仿佛永远在线,身体的休息与心灵的安顿,都成了奢侈品。
现代人面临着独特的困境。谋生方式更加丰富,却失去了静处的本能。物理界限已经模糊,书房变成直播间,餐桌变成谈判桌,深夜的卧室仍回荡着工作提示音。没有灵魂安静的时刻,人会变得越来越焦虑。
在这个时代,想要践行“静处安身”,需要更多的自觉。它不再是自然状态,而是需要主动守护的能力。
这意味着一种果断的“断开”,要有意识地关闭设备,从信息漩涡抽身,开辟不受打扰的时光。
在生活中,我们更需要专注力的回归。可以是走进厨房,专注于食材本身的味道与纹理。可以是捧起一本纸质书,让思绪沉浸于字里行间。也可以是和家人,进行一次不受手机干扰的散步或交谈。
这些微小的抵抗,让我们暂时解脱社会角色,重新连接生活与自我。在这份宁静里,我们可以消化白日的纷扰,沉淀生命的体验,重新找准自己的人生方向。
总之,一个完整的人生,既要有闯荡世界的勇气和能力,也要有安顿内心的境界和智慧。人生之道,就在于这“闹”与“静”的平衡。
身处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加要修炼静的智慧。于热闹中尽责,于寂静中养心,在这动静相宜之间,安顿好我们的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