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李晓红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就是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让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普惠,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建设从满足基本需求向品质提升飞跃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并作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五五’时期,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让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普惠;是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在扩大养老育幼、教育医疗等各项民生有效供给过程中,优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大力培育智慧健康养老、康复护理、社区便民服务等新业态和新消费场景,探索形成促消费、扩内需的新增长点,实现民生福祉增进与经济稳步增长的良性循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关博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温来成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尤其是对兜底措施的改进,对实现共同富裕起到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十四五”期间,我国民生保障扎实稳固,人民福祉不断提升。全国财政民生投入近100万亿元,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在发展阶段可承受范围内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我国民生服务体系建设一以贯之的遵循,既要充分考虑民生刚需,对于当前已有普遍共识,且具备支持条件和解决能力的民生诉求,积极予以回应,从而逐步拓展民生保障范围,渐进式做福祉‘增量’改革。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负担能力、当前技术支撑条件的客观边界,既不做大包大揽的过头保障,也不能不顾现实国情差异,简单照搬他国的民生保障模式,陷入不可持续的福利陷阱。”关博表示。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卢驰文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改善民生方面,我国城乡居民都有较大的需求。与某些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义务教育年限较短,社会救助标准较低。因此,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在温来成看来,改善民生主要依赖国家财政,因此,要在财政能力范围内努力改善民生,做到“尽力而为”。同时,要“量力而行”,把债务风险控制在安全线内。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高质量”表述更加突出,表明民生建设从满足基本需求到提升品质的飞跃。同时,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等一起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
精准发力让基本公共服务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是关乎每个人生存发展基本需要的公共服务项目。”关博表示。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温来成表示,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仍需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博建议,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一是在供给侧发力,完善多层多级公共服务网络,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和定位,推动基层机构与高水平机构上下联通联动,实现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下沉,向偏远地区投射,提升公共服务城乡间、地区间均等化水平。二是加强基层网底建设,在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搭建城乡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的过程中,以服务能力提升为重点,优化基层机构设施条件,增配必要设备,并完善内涵建设,实现基层服务质与量同步提升。三是加强服务资源的巡回利用,一方面用好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的结对帮扶机制,强化巡回医疗能力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向薄弱地区辐射。同时,用好新技术手段,通过“云端课堂”“远程医疗”等方式,实现优质资源更加普及普惠。
让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尤其须注重从群众急难愁盼中找准发力点和突破口,努力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改善民生是系统工程。”关博认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民生服务体系的供需对接和动态响应中,一方面要做到服务“随人走”,既要考虑人口的结构变化,注重“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也要考虑人口的分布变化,逐步解决好“托不起”“看病难”等共性的民生痛点问题。另一方面,公共服务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在供需响应中要充分发挥多元共治的作用,激发一线服务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推动服务有效提供的过程中,了解服务需求结构和保障的短板、难点,为民生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完善提供参考。
“让老百姓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在改善,有比较稳定的工作,住房和就医有保障,更让老百姓感受到工作有前途,生活有奔头,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会不断提升。”温来成表示。
![]()
![]()
![]()
![]()
![]()
![]()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邹 朵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