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健康饮食的时代,许多人倾向于选择看似低热量的食物,如果汁、沙拉和坚果,认为它们有助于减肥。
然而这些所谓的“减肥利器”背后,可能隐藏着惊人的糖分和油脂。
![]()
以含糖碳酸饮料为例,某品牌产品每份含99克糖,而同等容量的果汁却高达243克糖,糖量近乎三倍。
一份培根蛋堡配薯饼的热量为484千卡,而坚果谷物沙拉搭配果汁的热量可达其两倍。坚果蜜饯与汉堡、士力架的热量相当,牛油果也未必是健康减肥的理想选择。
通过查看某健康沙拉的沙拉酱配料表,可以发现植物油位列配料表左上方。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配料表应按添加量递减顺序排列,这意味着植物油含量甚至高于水。
![]()
沙拉酱其本质是一枚鸡蛋配以大量油脂,比例惊人,令人难以直视。西方饮食文化中,为提升沙拉口感而大量使用油脂,可谓极致。
更令人惊讶的是蛋黄酱和美乃滋的含油量,彻底颠覆了传统认知。尤为关键的是,口感不腻并不代表不含油,这是一种典型的味觉欺骗。
类似例子比比皆是,烧鹅过于油腻常配酸梅酱中和,实则是以糖解油;麻酱烧饼添加的麻酱本身几乎全是脂肪。生活中常见有人吃咸后以甜食平衡,过甜后又寻求咸味解腻,导致体重螺旋式上升。高盐、高糖、高油形成相互促进的恶性循环。
更可怕的是许多人因工作费脑而大量食用花生、核桃,每日至少一大包,却忽略了坚果本身就是油脂的来源。
油脂通过物理压榨释放,在唇齿间迸发,但其热量不容小觑。
![]()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所有酥脆口感的食物,如酥皮点心,都需经过面团擀薄并层层刷油,或直接以油和面。油量不足则无法达到酥脆效果,且这些油脂在食用时往往不易察觉。
曾有人食用放凉的榴莲酥后,一口下去满嘴是油,几乎当场反胃。俄罗斯菜肴,总会配以大勺酱料,使蔬菜、肉类和面条均呈糊状。
西餐酱汁基本成分包含奶油、黄油和淀粉,无一不是增脂元素。食用时,如芝士焗通心粉般,白酱与红酱交织,绵密顺滑的错觉让人沉浸其中,忽略了潜在的高热量。
几乎所有的酱料和调味品,包括辣椒酱和番茄酱,均含有大量糖分。白砂糖常用于提味,其甜味常被其他味道掩盖而不易察觉。
![]()
西方料理相较于中式烹饪,不仅偏爱使用酱料,还习惯在不易察觉处添加糖和油。以一款八寸戚风蛋糕配方为例,配方中面粉为100克,糖却达60至85克,牛奶65克,玉米油需50克。如此成分食用后难免体重上升。
西式料理中,黄油曲奇饼干的黄油含量占三分之一,炒鸡蛋时不仅将黄油与蛋液混合还添加淡奶油,搭配华夫饼与冰淇淋再淋上蜂蜜,热量叠加效果显著。花生酱与巧克力更是万物皆可配,长期食用必然发胖。
影院中的爆米花亦不例外,通过将干玉米与大量糖浆混合制成,不知不觉中摄入过量糖分。
![]()
当然西方饮食并非不注重健康,“吃草”沙拉文化便是由其传入东方。然而色彩缤纷的沙拉背后,往往隐藏着高热量陷阱。
沙拉中热量排名第二的是水果,每一口都相当于摄入糖分,坚果位列第三,每一口都是油脂,奶酪排第四,每一口堪比肥肉。
牛油果与橄榄油则是隐藏最深的“高手”,而热量最高的当属沙拉酱,它以全方位改善口味为名,美其名曰健康饮食。
![]()
沙拉酱料相较于油醋汁,人们更偏爱高油脂的煎芝麻酱。因此沙拉需适量食用才能发挥健康效用,而非自欺欺人地选择所谓“零卡”油品。
曾购得一瓶标榜零卡的油,仔细研究营养成分表才发现,其标注单位仅为四分之一秒的喷量,所有营养成分均按此微量计算,而非常规的每100克含量。通过四舍五入后,数据几乎可忽略不计。
这种标注手法令人啼笑皆非,若轻抿一口可乐,可自欺无热量,凌晨连饮百口,亦可视作未摄入。
尝一口蛋糕,亦可自我安慰不含糖,零乘以任何数仍为零。相较之下,川菜中宽油的使用反而明明白白,毫无隐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