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有网友私信问我,这是什么东西?更确切这里装的是什么?好难回答,本人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那么咱们就通过本文聊聊豹2坦克。
![]()
![]()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豹2(Leopard 2)主战坦克的驾驶员舱内部,视角是从炮塔下方(战斗舱)透过炮塔环向下拍摄。红色箭头指向的是驾驶员座椅左侧的舱壁上的一个金属盖板。通过AI询问,回答内容:
这是一个冷却液膨胀罐(Coolant Expansion Tank 或 Surge Tank),也常称为冷却液储液罐。它是坦克MTU MB 873 Ka-501 V12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功率约1500马力)的冷却系统核心组件之一。
- 膨胀罐通常是半透明或白色塑料材质(图片中可见),带有盖子(顶部圆形盖),用于储存和循环冷却液。箭头很可能指向液位指示标记(level mark) 或 填充口/检查点,用于指示正确的冷却液添加高度(例如“COLD”或“MIN/MAX”线)。
- 在豹2坦克的维护手册中,这种罐子常有箭头或刻线标记,帮助技师快速检查液位。图片中箭头正好对准罐子的上部边缘,这符合标准设计——箭头引导注意力到“正常液位线”(通常在罐子中部或上半部的一个凸起或刻痕处)。
是不是其实我也不确定,因为没有找到豹2说明书。在这里也向大伙寻求帮助。
![]()
![]()
匈牙利豹2A4坦克
这款小坦克很难与其他型号混淆;一看那独特的车体轮廓,尤其是炮塔,就能立刻认出这是德国联邦国防军(Bundeswehr)的“豹2”主战坦克——80年代德国坦克制造的经典之作。在我个人看来,它还让我联想到Pz VI H“虎”式坦克——外形上明显有某种共通之处(尽管如今外观相似的坦克也存在,例如日本的90式或印度的阿琼坦克)。总之,今天来详细评测豹2A4。
![]()
六号坦克E型“虎”坦克。虽然强行将两者拉在一起有一点牵强,不过他们都保持着垂直前装甲的特性。也算是一种类型吧。不管你是军事爱好者还是模型玩家,“虎”坦克设计的美,一定是二战坦克是最优秀的。只从外形设计上讲。
![]()
第5战车队,90式坦克,隶属于鹿追驻屯地。阅兵中有5辆参加,部队标志以鹿追町为主题,采用鹿角作为图案。带推土铲的坦克显得非常帅气。
![]()
三哥“阿琼”
不清楚二战中虎式坦克影响了多少坦克的设计,但是战后“豹II”绝对是现代坦克的标杆模版。深入影响了现代坦克的设计。不管是引进还是模仿,很人我尊称“豹II”一声老师。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西德启动了新一代主战坦克的研发工作,旨在逐步取代豹1坦克家族。最初,该项目与美国合作,称为MBT-70/Kpz 70。然而,由于技术复杂度高、成本昂贵以及合作中的分歧,西德专家随后独立继续设计。在整个70年代,制造了相当数量的实验样机,用于测试各种组件和系统,并进行了全面试验。坦克的标志性外观在70年代中期成型,而首辆量产型豹2于1979年10月交付给联邦国防军。
![]()
实验样机: 未来主战坦克Kpz 70,配备120mm滑膛炮(带自动装填机构)、辅助20mm自动炮、高度自动化的火控系统、车体和炮塔前部多层复合装甲、多燃料柴油发动机(约1500马力)配自动变速箱、可调节液压气动悬挂。全员乘员均置于战斗舱内。
![]()
KEILER “獾”主战坦克实验样机,装备105mm滑膛炮。乘员按经典布局方案布置。
![]()
EBER “野猪”(未来主战坦克模型代号)。
![]()
LEOPARD“豹”2FK未来主战坦克实验样机
![]()
LEOPARD“豹”2K主战坦克实验样机,装备105mm滑膛炮……
![]()
LEOPARD“豹”2AV,配备T14炮塔和炮膛装填机构
![]()
LEOPARD“豹”2AV坦克实验样机,装备105mm线膛炮……
![]()
![]()
……以及120mm滑膛炮。
![]()
首辆量产豹2主战坦克。
![]()
由于热成像设备尚未准备就绪,首批量产坦克夜间射击时配备了PzB 200低光电视系统。
![]()
首批生产车辆的另一区别——炮塔尾部带有特征形状的气象传感器。主炮手瞄准镜的输入窗口——无热成像通道,尽管炮塔颊部(左侧)已预留了安装切割标记。
![]()
坦克由位于慕尼黑和基尔的 KRAUSS-MAFFEI 公司和 MaK 公司生产。1981年前共交付380辆。第一批次坦克的炮手瞄准镜最初未配备热成像通道。夜间观察和射击通过 PzB 200 低光电视系统进行。另一个外部特征是炮塔尾部带有特征形状的气象传感器。后来,坦克配备了带热成像夜视通道的瞄准镜,并被命名为 LEOPARD 2A2。“A1”改型(750辆)于1982年3月至1983年11月生产。坦克配备了带热成像夜视通道的炮手瞄准镜、改进的弹道计算机(气象传感器被取消)、与便携终端的电缆通信设备,以及多项细微改进。指挥官全景瞄准镜的头部安装在炮塔顶部高度增加的法兰上,以改善视野。此外,主要部件和总成的可靠性得到提高。
![]()
LEOPARD 2A1
LEOPARD 2A3 于1984年12月至1985年12月生产(共300辆)。该坦克配备了更现代化的通信设备、传动系统多项改进,以及与提升主要部件和系统操作便利性相关的多项优化。
![]()
LEOPARD 2A3
LEOPARD 2A4 成为产量最大的型号:1985年12月至1992年3月共交付695辆;此外,先前生产的现役坦克也升级至该标准。该型坦克出口至奥地利、匈牙利、希腊、挪威、芬兰、荷兰、瑞士(在当地按要求改装,命名为 Pz.87)、瑞典(STRV 121)、丹麦、西班牙、新加坡、土耳其、智利、捷克、波兰、葡萄牙、印尼。乌克兰接收了70余辆该改型坦克,由波兰、挪威、加拿大、西班牙和芬兰提供。
![]()
智利陆军 LEOPARD 2A4CHL
该坦克采用经典布局方案;战斗全重 55.2吨,总装甲容积 19.4立方米。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管理舱内,靠右舷。其座位上方车体顶盖设有登车舱口,舱盖开启后向右滑移。战斗舱内,炮管右侧为指挥官与炮手;左侧为装填手。炮塔顶部设有两个登车舱口——一个供装填手,一个供指挥官。动力传动舱(MTO)位于车体尾部。
![]()
![]()
![]()
主要武器――120 毫米莱茵金属 RH 120 光滑膛炮,采用竖式楔形闭锁器,并配有对称布置的制退装置。炮管长为 44 口径,装有隔热护套和抽气器(排烟器),并按能承受较高发烟气压力(高达 7100 kgf/cm²)的要求设计,从而在相对较短的炮管长度下仍能获得所需的弹道性能。炮管寿命不低于 500 发(另有资料称可达 1000 发)。
炮管与炮闩之间采用快速拆装连接,允许在野外条件下对炮管进行快速更换,而无需将火炮从炮塔上拆下。装弹为手装;据称静态射击时的射速可达 9 发/分钟。
弹药载量为 42 发一体化发射药筒弹,包括带尾翼的穿甲脱壳弹(БОПС,APFSDS)和多用途的累积碎甲高爆破片弹(HEAT-frag);其中 27 发布置在车体前部、驾驶员左侧的弹药舱中,15 发存放在炮塔尾部弹仓的隔离舱内。
![]()
在炮口护罩上,炮管右侧为并列机枪的射孔;左侧为射手辅助瞄准镜进光窗。
![]()
LEOPARD 2A4 一个典型的外部特征是:安装在炮管口附近的内置瞄准线零位校验装置的反射器。在 A1 至 A3 型号上没有安装该装置。
![]()
![]()
![]()
![]()
在 A3(含)及以前的改型中,燃尽弹壳的“底火壳”通过炮塔左舷的舱口抛出。
![]()
自 A4 型起,“弹壳底火壳”被收纳到作战舱下部的专用弹壳回收器中,该回收器配有弹烟/发烟气排放系统。
![]()
![]()
![]()
![]()
![]()
![]()
APFSDS DM33于 1987 年列装。该弹具有约 20:1 的长径比,弹芯为以钨为基的合金并带有穿甲缓冲装置,导向装置为卷带式铝合金制带。
弹重约 4.6 kg;初速约 1650 m/s;按估算在 2000 米 距离、以 60 度 倾角(注:此处为装甲板与弹道方向的夹角)命中的情况下,对钢板轧制均质装甲的穿深约 240…260 mm。
![]()
![]()
作为副武器,采用并列安装在主炮旁的 7.62×51 mm 并列机枪 MG3。另有一挺同类机枪(作为附加武装)安装在装填手舱口的支架上,可作为高射机枪使用。机枪弹药携带量为 4750 发。在其他国家服役的 LEOPARD 2 坦克上,可能装配其他类型机枪,例如荷兰和丹麦采用 FN MAG。
自动化火控系统可在白天与夜间、静止或行进中、在简单与复杂气象条件下,分别由射手或指挥官的岗位实施瞄准射击。射手主瞄准具 EMES 15 具有两平面独立视场稳定功能。该瞄准具集成有激光测距仪、日间光学通道(12 倍放大)和夜间热成像通道。激光测距仪量程为 200 至 10000 米。夜间热像通道基于美国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研制、并在德国许可生产的 WBG‑X 一代热像照相机,夜间目标识别距离可达 2000 米。用于校准瞄准零线的内置准直控制系统也被集成在内。
瞄具与电子弹道计算机耦合,计算机会自动给出瞄准仰角与侧向超前(lead)角,修正因素包括:目标距离变化、目标侧向速度、自车速度、大气压、侧风速、空气温度、炮轴铰点的横倾等。人工需输入的参数包括弹种、药室温度、炮膛磨损程度,且在测距仪失效时需手工输入目标距离。
此外,射手可选用带有依赖稳定(dependent stabilization)的辅助望远瞄具 FERO‑Z18,其光学通道为 10 倍放大。
双平面电液武器稳定器 WHA‑H22 使得车辆能够实现 行进中射击。炮的垂直仰角范围为 -10° 至 +20°。炮水平方向最大转速可达 40…45°/秒。
指挥官使用具备独立瞄准线稳定的全景式潜望瞄具 PERI‑R17,该瞄具拥有两个光学通道(2 倍与 8 倍放大)。在“双重”模式下,指挥官可以通过单目取像装置(monocular feed)使用射手瞄具的热像通道,并通过重复设置的控制器使用激光测距仪。此外,指挥官舱的全方位观测由安装在指挥官舱口周边的 6 台潜望式观测仪 提供;装填手和射手各配有一台观测仪。火控系统在使用 APFSDS(БОПС)时的实际射程,为静止射击 2800 米,行进中射击 2200…2300 米。
通信设备方面,配备一部简单通信制式的 VHF 无线电台 SEM 80/90,工作频率范围为 30…80 MHz,并具有自动频率转换(自动调谐)功能。
![]()
炮塔侧裙上的射手主瞄准具进光窗与炮塔顶部的指挥官全景瞄准具头部。炮口护罩更靠右处为已封堵的辅助望远瞄准具的射孔。
![]()
射手的工作位置:中央为带遮光罩的 EMES‑15 双目瞄具;左侧为辅助瞄具 FERO‑Z18 的目镜;右侧为控制射击模式与弹道计算器的开关面板;下方为瞄准操纵台。
![]()
指挥官全景瞄具 PERI‑R17 的头部单元。
![]()
指挥官的工作位置,从舱口视角看:左上角为全景瞄具和用于接入射手瞄具视场的单目取像器(单目转接目镜);中下部为备用瞄准操纵台(操纵杆/摇杆)。
![]()
![]()
![]()
![]()
![]()
车体和炮塔为焊接结构,由轧制装甲钢板制成。额头部位的多层复合装甲结构是 NERA/CHOBHAM 型装甲屏障的一种变体。炮塔颊部装甲板相对于车辆纵轴以约 30...35 度的角度向内倾斜安装。炮塔额部装甲的轮廓厚度超过 850 毫米。推测的装甲防护方案为:在外部和内部钢制装甲板之间布置有间隔排列的组件包,每个组件包括装甲板、橡胶衬层和薄钢板;可能还使用了钛、铝合金、陶瓷等材料。
在批量生产过程中,填充物的结构曾发生变化(即所谓的 B-tech 和 C-tech 型填充物)。媒体曾报道过关于该坦克额部装甲防护能力的各种评估(与其他类型坦克,包括国产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评估一样)。更准确的指标远低于预期。总体而言,车体和炮塔额部防护相当于 350...450 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对动能弹的防护;对单块聚能装药弹的防护相当于 700...800 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炮塔侧面采用间隔式装甲防护结构,轮廓厚度约 300 毫米,在指定航向角范围内可抵御轻型单块聚能装药弹。炮塔顶部厚度从 70 毫米(前部倾斜板)到 30 毫米(顶部水平板)不等。
车体侧面为垂直单片结构。履带架上方的装甲舱内布置有燃料箱、备件、蓄电池、集体防护系统设备以及其他组件,这些组件被击中不会立即导致车辆丧失战斗力。驾驶舱区域的侧裙板采用间隔式装甲防护结构,总轮廓厚度为 110 毫米。为了降低因弹药起火导致乘员伤亡的概率,炮塔尾部弹药舱内的弹药存放在与战斗舱隔开的独立舱室内,通过战斗舱内的滑动装甲门获取弹药。炮塔顶部该弹药舱上方设有可抛式面板。
需要指出的是,车体和炮塔的装甲防护结构中存在大量弱化区域。主炮手瞄准镜的入口窗口直接通过炮塔右侧额部颊板的开口引出,炮口下方还存在一个相当大的“陷阱”。此外,侧裙板仅在驾驶舱区域具有增强的装甲防护结构,而车体尾部的大部分区域被排气系统格栅占据。
坦克配备了快速响应的有人舱室火灾扑灭系统和集体防护系统。每侧炮塔上安装有 8 具 WEGMANN 76 毫米烟幕弹发射器,用于设置烟幕。
![]()
![]()
匈牙利陆军的 LEOPARD 2A4HU。
![]()
![]()
![]()
![]()
![]()
车体鼻部节点。在上额装甲板上设有可拆卸检修口,用于更换复合装甲组件包。
![]()
![]()
![]()
LEOPARD 2A4 报废前。引人注目的是车体侧面下部装甲板的厚度(20...25 毫米)。
![]()
![]()
![]()
![]()
![]()
![]()
![]()
![]()
![]()
荷兰 LEOPARD 2A4NL 的烟幕弹发射器
![]()
![]()
![]()
![]()
动力传动舱(МТО)内安装一台 MTU MB873 Ka-501 12 缸四冲程多燃料 V 型柴油发动机,液冷、涡轮增压,功率 1500 马力(2600 转/分)。两个带内置风扇的环形散热器安装在传动组件上方,排气口通向动力舱顶部。空气净化系统采用三级空气滤清器(进气格栅、旋风分离器和盒式滤芯)。发动机与 RENK HSWL 354 自动液压机械传动系统集成于单体模块,包括综合液力变矩器、差动式转向机构、液压体积传动、行星式四前进挡变速箱、行星式终传动。车辆操控采用汽车式方向盘。整套动力模块在野战条件下可由装甲抢救车(БРЭМ)在 30 分钟内完成更换。
行走部分每侧包括:7 个双轮缘橡胶挂胶支重轮(轮盘为铝合金)、4 个外置减震托带轮、与支重轮结构类似的诱导轮、带可拆卸齿圈的主动轮、铸造履带板、并联式橡胶-金属铰链(РМШ)、可拆卸沥青路面鞋以及额外钢制防滑抓地爪(固定在上额装甲板)。悬挂系统采用独立扭杆悬挂,扭杆轴非同轴布置,并在第 1、2、3、6、7 号悬挂节点安装摩擦式减震器。
坦克具有优异的机动性能——单位功率超过 27 马力/吨;原地加速至 32 公里/小时仅需 6 秒;公路最高速度 72 公里/小时(实际限制为 68 公里/小时);越野速度 45...50 公里/小时。油箱总容量 1160 升;公路续航里程 450 公里。
深水涉渡设备(ОПВТ)可使坦克沿水底通过深度达 4 米的水障。其组成包括:安装于指挥官舱口的通气管-爬梯、炮塔旋转圈橡胶密封套、车体及炮塔附加密封件、动力装置排气管逆止阀、排水泵。
![]()
![]()
![]()
动力传动舱(МТО)总体积近 7 立方米(相比之下,T-72B 坦克仅 3.1 立方米)。
![]()
动力舱顶部:上方为两个圆形散热器空气进气格栅(冷却系统);下方为两个圆形装甲罩盖(发动机空气进气口)。两者之间为燃料箱检修口。稍上方为椭圆形罩盖——空气滤清器滤盒检修口。两侧为矩形盖板——蓄电池舱检修口。
![]()
![]()
![]()
![]()
![]()
![]()
![]()
![]()
![]()
![]()
![]()
![]()
![]()
关于在乌克兰境内的作战,豹2A4 的使用战术与其他西方主战坦克并无太大差别。坦克像其他装甲车辆一样会出现损失。被击毁的车辆常常留在接触线,随后被各种手段彻底摧毁。与此同时,可以看到的彻底报废车辆的照片并不多。为了提高在实战环境中的防护和存活率,乌克兰的坦克被加装了动态防护模块,以及多种结构的“格栅”罩(俗称“烤架”式防护罩)。
![]()
![]()
如果要将德国坦克与苏联/俄罗斯战斗车辆进行直接比较,最恰当的对象是俄罗斯军队至今仍大量使用的 T-72B 主战坦克,尤其是它与 LEOPARD 几乎同时期列装。
![]()
LEOPARD 2 与 T-72M1。
T-72B 遵循苏联坦克学派的最佳传统,乘员 3 人,配备炮弹自动装填机构。战斗全重 44.5...45.2 吨(视改型而定)——比 LEOPARD 2 轻近四分之一。相应地,T-72B 的装甲容积也小得多(11 立方米 vs 19.4 立方米)。更小的质量与外形尺寸便于使用各种运输工具进行远距离投送,也使其在复杂地形上更难被发现(T-72 高度低 25 厘米),尽管在现代条件下这一优势已基本丧失。苏联坦克紧凑布局的缺点也众所周知——乘员空间狭窄(不过并非所有坦克手都认为不舒适)、难以增加车体与炮塔额部装甲的厚度、战斗舱内弹药与燃油敞开存放。
![]()
T-72B 主战坦克。
目前来说,两个遭遇概率很高,所以俄文作者使用两者数据进行比较。
T-72B 使用种类繁多的 125 毫米弹药。在特别军事行动区域已记录几乎所有量产 125 毫米脱壳穿甲弹——从 3БМ15 到 3БМ60。“希望”(3БМ26)和“芒果”(3БМ42)弹在 2000 米距离(“芒果”甚至更远)应能有效击穿 LEOPARD 车体与炮塔额部。“铅-1/2”弹因未升级自动装填机构,T-72B 无法使用。此外,此类穿甲弹会显著提高炮膛内火药气体压力,可能导致使用标准 2А46М 炮(T-72B1 改型仍使用老式 2А46 炮)射击困难。
总之,“芒果”仍是主力,且 LEOPARD 2A4 额部对其不应构成问题。反观德国坦克,其标准 120 毫米 DM33 穿甲弹(若其穿甲能力评估准确)仅能在较近距离(1500 米及以内)有效击穿 T-72B 额部,且主要针对最早的“Б”型,现已少量使用。更现代的西方穿甲弹(如 DM53/63、M829A2)则 T-72B 额部装甲无法抵御。不过据称,LEOPARD 2 只有从 A5 改型起才能无限制使用 DM53/63,因需强化炮的反后坐装置。但 A4 改型在使用中可能已升级火炮。实际中,T-72B 装甲防护效能因额部大量弱区(如炮塔颊部下切口、驾驶员观察仪周边“低胸”、前部炮塔顶盖倾角不足等)而显著下降。
“斯维里”制导武器系统赋予 T-72B 在白天与良好气象条件下更远的打击优势。9М119М 及更先进的 9М119М1 导弹可在全射程(至 4000 米)击穿 LEOPARD 2A4 额部。该系统特点(仅限原地或短停射击;导弹最大射程飞行时间超 12 秒)使其更适合防御作战与伏击。再次提醒,大量俄罗斯 T-72B 为“Б1”改型,不配备制导武器。
LEOPARD 自动化火控系统具备独立稳定瞄准线、高精度武器稳定器与高速驱动结合高精度火炮,赋予其显著的实际射击距离优势,尤其行进间射击(至少高 20%)。配备完整弹道计算机,自动生成瞄准角与侧向提前量并修正各项参数,进一步提升精度。首发准备时间不超过 15 秒(T-72B 为 17...20 秒)。但自动装填机构确保更稳定的射击节奏,不受装填手体力与射击模式(静止或行进)影响。
LEOPARD 2A4 在夜战与复杂气象条件下占据压倒性优势,其炮手瞄准镜热成像通道目标识别距离不低于 2000 米。T-72B/B1 使用已落后的电子光学增强夜视仪,无法在人工/自然干扰及恶劣气象下观察。理想条件下(红外照明+大气透明)识别距离仅 1100...1300 米。T-72B 无指挥员火控冗余。德国坦克战斗舱乘员视野也远优。
T-72B 弹药敞开存放显著增加被击穿后起火/殉爆概率。实战中乘员通常不装填非机械化弹药架,旋转输送器自动装填机构也常不满载 22 发。LEOPARD 在战斗生存性上具有公认优势,且必要时也可不满载弹药。
就额部装甲抗力而言,T-72B 即使考虑弱区,仍明确优于德国坦克(LEOPARD 2 同样存在弱区)。加装挂载式反应装甲大幅提升抗聚能装药能力,覆盖额部、侧面及顶部。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直到 LEOPARD 2 最新改型才开始重视弱区问题,至少从后期车体看如此。
机动性方面,LEOPARD 2 单位功率高 1.5 倍,1500 马力柴油机+自动变速箱+高通过性、平顺性与可维修性的行走部分占优。T-72 则以结构简单、适应性强、可维修性与可靠性取胜,尽管 LEOPARD 动力舱与行走系统经数十年部队使用,成熟度应不逊色。
综上,据 VNIItransmash 评估,LEOPARD 2A4 军事技术水平系数约为 T-72B 的 1.5 倍。考虑到该行业领军机构在比较装甲车辆时高度重视火控系统与观察能力,这一评估值得认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