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一号发射那天,我身边有人随口问“这是第几次了”。
搁以前,神舟发射都是全民热议的焦点,现在大家习以为常,反倒成了中国航天技术成熟的证明。
但这次不一样,舱里藏着4位特殊“航天员”,4只小鼠。
![]()
这4只小鼠可不是随便选的,300只候选者里,它们硬生生扛过60多天魔鬼训练才脱颖而出。
一开始我也纳闷,现在都能送航天员稳稳上太空了,为啥还要费劲儿送小鼠?查了资料才发现,这些小动物在太空探索里的功劳,比我们想的大得多。
人类第一次送生物上太空,选的是不起眼的黑腹果蝇。
1947年,美国用缴获的德国火箭,把一笼果蝇送到109公里高空。
![]()
这个高度已经算太空了,果蝇最后乘降落伞全须全尾地回来了。
选果蝇不是瞎选,它们只有4对染色体,是当时基因研究的“明星生物”。
说白了,就是让它们先试试宇宙射线会不会搞坏身体。
这波操作很成功,也开了动物当“太空探路者”的头。
苏联和美国那会儿在太空竞赛,你送果蝇,我就送哺乳动物。
1957年,苏联从莫斯科街头捡了只流浪狗,取名莱卡,送它乘卫星绕地球。
![]()
本来准备了安乐死的食物,没想到飞船温控出问题,莱卡飞上天几小时就没了呼吸。
它的遗体绕地球转了2570圈才烧毁,这个故事后来引发了很多争议。
但不可否认,莱卡用生命证明了哺乳动物能进入太空,也让后来的航天任务更重视生命保障。
如此看来,它算得上太空探索里最让人揪心的“英雄”。
苏联忙着送狗上天时,美国把目光投向了和人类更像的黑猩猩。
1961年,黑猩猩哈姆被送上太空,它的任务很有趣:看到信号就扳拉杆,扳对了给香蕉吃,扳错了就电击。
![]()
哈姆特机灵,全程完成得漂漂亮亮。
这一下就证明了,生物在太空不光能活,还能干活。
后来另一只黑猩猩伊诺斯更厉害,绕地球飞了两圈。
无奈之下,飞船仪器出故障,它明明扳对杆也被电击,回来时都快崩溃了。
现在想想,这些动物宇航员真的太不容易。
可能有人会问,中国早期航天也用动物探路吗?还真用过,但思路不一样。
![]()
1990年,我们的生物卫星带了豚鼠和植物上太空,8天后成功回收。
本来想看看它们能不能活,后来发现这问题早有答案,干脆就转去研究太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到了神舟五号发射前,我们直接用模拟人做实验,体温、心跳都能模拟,比用动物探路精准多了。
中国航天起步晚有晚的好处,不用走“用动物赌存活”的老路。
这次神舟二十一号送小鼠上天,核心目的是做啮齿类动物太空实验。
![]()
小鼠和人类生理结构像,繁殖又快,特别适合研究长期太空生活对身体的影响。
现在的太空实验,早就不是“活下来就行”了。
航天员在太空待久了,容易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宇宙射线还会有健康风险。
这些问题,都得靠动物先帮我们摸索。
国际空间站里就养着斑马鱼,专门用来研究骨骼问题;美国曾送纤小囊鼠上太空,头皮下埋着仪器测辐射影响。
![]()
我们的神舟小鼠,就是要帮中国攒下这些关键数据,为以后建月球基地、去火星打基础。
搞不清的人可能会觉得,送动物上太空有点残忍。
但换个角度想,没有这些小动物的牺牲和付出,人类很难迈出太空第一步。
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解体,7名航天员遇难,残骸里却发现几百条线虫活了下来,还繁殖了四五代。
2007年,欧洲空间局把水熊虫直接暴露在太空真空里,加太阳辐射轰炸,补水后居然有不少活了过来。
这些小家伙的顽强,让科学家都重新思考生命的可能性。
![]()
神舟二十一号的小鼠还在太空执行任务,它们的实验数据会成为中国空间科学的宝贵资料。
从1947年的果蝇,到今天的神舟小鼠,这些动物宇航员从来都不是“陪衬”。
它们用生命和健康,帮人类摸清太空的脾气,为我们的征途铺路。
以后再看神舟发射,除了关注航天员,也别忘了这些无声的英雄。
毫无疑问,人类探索宇宙的每一步,都该有它们的一份功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