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琏一直对粟裕颇为不屑,甚至觉得自己几次跟粟裕交手,粟裕都拿他没办法,说明粟裕根本称不上对手。
黄百韬听到这话后,当面讥讽他说:“要不是老天爷帮忙,大雨瓢泼地临时救了你,你可能早就留不下这条命了,还好意思现在在这儿说大话?”
![]()
要说国军里嚣张跋扈的,除了张灵甫这一把手,还有胡琏这号人物。
张灵甫依仗老蒋器重,在同僚间横行霸道,孟良崮被围之后,连援兵都不愿意拔刀相助,最后俘虏战死,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而胡琏的招数,同样不遑多让。
![]()
最早胡琏在十一师当副师长时,就和师长叶佩高私下针锋相对,天天拌嘴到喊破嗓子,整个部队的士气都被拖累得很厉害。陈诚手里的十一师本是王牌,哪能忍受这样的内耗?
结果陈诚还没来得及做抉择,胡琏就先动手了。
他耐心拉拢了大批黄埔系军官,利用叶佩高并非黄埔出身,而是云南讲武堂的一张“非主流身份”卡位,把叶佩高团团围住,最终逼走了他。
师长一出局,空下来的位置理所当然地给了胡琏。
![]()
换了场景,到了十八军,他又使了同样那一套,对军长罗广文吹毛求疵、巧立名目。
罗广文又被迫调离,胡琏一步步坐上了军长的交椅。
虽说背后少不了陈诚撑腰,但也侧面反映出胡琏有多会运作、会争权——而且手段狠辣得很。
![]()
可别以为他只有腔调,抗战时他的表现也的确值得点赞。
石牌保卫战上,他几乎豁出性命去拼,坦诚讲,这种舍身精神可是很多国军将领望尘莫及,也让老蒋对他刮目相看。
![]()
解放战争打响后,老蒋满怀信心地对国军进行“全面进攻”。
中原突围、山东野战、东北退守,几处战场都在咬牙顽抗。
唯独苏中战场,粟裕带着三万华野将士一路捷报频传,连续七次战役都把国军打得哑口无言。
老蒋看在眼里急得不行,干脆抽调整11师,派胡琏去给粟裕“上一课”。
![]()
其实,粟裕那个时候也算名声正盛,他对老蒋嫡系、对黄埔精锐都不当回事。
华东野战军刚成立,他就要打一仗漂亮的仗来鼓士气,于是破天荒地挑了宿北战役。
偏偏戴之奇、胡琏两个国军师又正朝宿迁、沭阳方向北上救援。
粟裕先把戴之奇围住,故意放长了点战线,等胡琏来“接应”。
结果胡琏不紧不慢,下令侦察时刻警惕,侦察连一接触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报告说遭伏击。
胡琏趁机掉头就跑,根本不顾戴之奇,最后戴部全军覆没,戴之奇本人阵亡。
![]()
这次教训让胡琏吸取了经验,战场上更会设防、更会看风险。
到孟良崮,张灵甫被困,老蒋急得下令救援,胡琏是主力。
但他被粟裕下令的三纵重兵死死拦在外面,根本进不来。
没救成张灵甫,自己也差点儿没命。
![]()
打完孟良崮,粟裕还想顺势把整11师消灭掉。
1947年7月8日,胡琏率部进驻南麻,连夜筑碉堡、砌掩体、布设铁丝网、挖壕沟,誓要守住阵地。
结果7月17日,“猎狐”行动一声令下,粟裕调2、6、9纵三面合围,炮兵火力配合,第一天就清扫了大半城外工事。
眼看胜算在握,可是黄百韬、王凌云带援军从后面钳形反包,粟裕一时间也陷入被围风险。
关键时刻,毛主席发电报叫粟裕“收兵保全主力”,才保住了华野的三支主力部队。胡琏这才捡回一条命。
![]()
南麻之战后,老蒋坚持对外称国军大胜,把胡琏吹成“常胜将军”,连他自己都信得滴水不漏。
胡琏更是在公开场合反复贬低粟裕,说人家“用兵太过平庸、战术缺乏创新”,仿佛自己随时能拿下一切。
可黄百韬当面点破了他:“要不是天降大雨和我们及时赶到,粟裕只需要再多一天,就能把你整11师全歼,说这些豪言壮语,你是不是有点大嘴巴过头了?”这一下,胡琏再也找不着回击的话。
![]()
表面上看,他满口自己比粟裕强,实际上也不过是一时气壮山河。
要不是运气好、援军给力,他也逃不过粟裕的那一套战术布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