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测试车跑不停?22万公里车主数据给了答案
最近刷到两个关于小米汽车的信息,一个是雷军回应为啥上市了还能看到大量测试车,另一个是SU7车主跑了22万公里后的电池数据,放一起看还挺有感触,今天跟大家聊点实在的。
![]()
先说说那个让我惊讶的车主案例。一位SU7 Pro车主提车一年多,日均开540公里,累计里程已经突破22万公里,几乎每天都完成一次完整充放电。最关键的是,他晒出的电池衰减才5%,满电续航还能超560公里,而且零故障,前胎都没换过。要知道这不是测试车也不是网约车,就是私人高频使用,现在他还立了flag要开到60万公里,目前已经完成三分之一了。
以前总听车企说测试多严格,直到看到这个真实用车数据,才觉得有了落地的支撑。雷军最近就解释了,小米的测试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不是上市就结束。这点跟行业里不少只做量产前测试的做法不太一样,他把测试分成了“量产前验证”和“量产后泛化”,通俗讲就是上市前考够试,上市后接着练。
![]()
量产前的测试确实够狠。SU7上市前在300多个城市跑了540多万公里,而SUV车型YU7因为预判会有更多长途需求,直接跑了719万公里,历时561天覆盖337个城市。极端环境更是没落下,-30℃的极寒、50℃的极热,还有海拔4800米的昆仑山都测过。印象深的是YU7的“环测三大国道”,把全国烂路走了个遍,在海拔5380米的高原路段,380公里续航出发,抵达后还剩170公里,连悬架、座椅按摩这些细节都反复测了可靠性。
![]()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不都是车企基操吗?但量产后还坚持大规模测试,这点确实少见。雷军说量产后的测试是找“超纲题”,比如高原紫外线强,就验证双层PVB玻璃的防晒效果;低气压影响空簧调节,就优化成双腔闭式空簧;信号差就搞双5G智能切换。这些细节不是实验室能完全模拟的,必须到真实场景里打磨。
![]()
其实对我们车主来说,车企说再多测试数据都不如真实用车体验有说服力。22万公里电池衰减5%的案例,刚好印证了这种全周期测试的价值——不是为了堆数据,而是把问题提前解决在用户遇到之前。当然,小米作为造车新势力,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这种“上市不代表完成时”的态度,确实值得肯定。
![]()
最后想说,判断一辆车好不好,短期看配置,长期看耐用性。车企愿意在测试上花功夫,愿意在上市后继续投入优化,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消费者。期待那位车主60万公里的后续数据,也希望更多车企能把这种对质量的敬畏落到实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