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深秋的清华园,几棵柿子树结满熟得透红的果子,风一吹就滚落在地上,没人去摘。这片安静的院子里,杨振宁遗孀翁帆的日子过得格外朴素——她总穿着一双35元的帆布鞋,三餐在食堂解决,晚上房间的灯要亮到十一点多,完全没有外界想象中“安逸度日”的模样。
最让人难忘的,是她对34箱“宝贝”的执着。这些箱子里装着杨振宁几十年的学术手稿、私人信件,还有没发表过的论文。她亲手把箱子一个个打开,逐页分类、仔细编号,连每封信是谁寄来的,都要查清楚来历。有人撞见她在桌前忙碌,弯腰对着纸张就是几小时,脚边堆的资料快没过膝盖,眼里只有那些泛黄的字迹,旁若无人。
![]()
她还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周骑旧自行车去清华档案馆三次,车筐里总塞着厚厚的笔记本。学生们说,她穿得和普通职工没差别,话很少,只低头做事。有次有人看到她核对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通信记录,看着看着眼眶就红了——那些纸页上的字,哪里是简单的记录,分明是一代科学家的心血,是一整个时代的重量。
十二年前,20出头的翁帆嫁给大自己54岁的杨振宁,质疑声铺天盖地:“图什么”“脑子不清醒”的议论从没断过。可现在杨振宁走了,她没再婚,也没离开这院子。
![]()
手上戴的还是杨振宁生前的旧表,路过丈夫亲手种的柿子树时,会静静站一会儿,看果子掉在地上开裂、晒干,再默默回屋继续整理资料。
![]()
外界还在猜她的心思,可对翁帆来说,那些别人眼里的“废纸”,早比什么都珍贵。这份在争议里不声不响的坚守,比所有闲言碎语都更有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