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商行薪酬体系透视:高管降薪近200万,员工平均薪酬近30万
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北京农商银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80.63亿元,净利润79.73亿元,呈现出逆势增长的态势。"经营业绩稳健向好,服务实体质效提升",董事长关文杰在年报致辞中的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家北京市属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
![]()
高管薪酬总额下降近200万元
北京农商银行2024年年报首次详细披露了薪酬体系,为外界观察这家万亿级农商行的人力资源战略提供了全新视角。数据显示,2024年该行董监高薪酬总额为359万元,较2023年的552万元减少了193万元,降幅达35%。其中,董事薪酬从253万元降至227万元,监事薪酬从46万元降至41万元,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更是从253万元大幅缩减至89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时任行长助理的刘薪屹以143.91万元的税前薪酬位居高管薪酬榜首,较2023年的128.31万元有所增长。相比之下,行长白晓东2024年实际发放薪酬为71.17万元,董事长关文杰合计薪酬为65.5万元。这种薪酬结构反映出该行在薪酬分配上的差异化策略。
薪酬管理机制严格规范
北京农商银行对高管薪酬实行了严格的延期支付与追索扣回制度。根据规定,关键管理人员及对风险有重要影响人员的绩效薪酬延期支付期限不少于3年。对于出现风险损失超常暴露或违规违纪违法的情况,将对相关责任人员的延期绩效薪酬实行扣减、止付及追索扣回。这种制度设计既体现了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原则,也有助于防范短期行为。
高管团队流动频繁
近年来,北京农商银行高管团队变动较为频繁。2024年,副行长毛文利转任北京银行,其在北京农商银行期间的平均税前年薪约为78.64万元。而刘薪屹的晋升则颇具代表性,这位曾在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任职的金融人才,于2022年加入北京农商银行,其职业轨迹反映了国有大行与地方银行之间的人才流动趋势。
员工平均薪酬29.94万元
转向普通员工层面,北京农商银行2024年职工薪酬及福利总额达43.19亿元,同比增长12.94%。其中,"工资、奖金、津贴、补贴"总额为28.28亿元,以此计算的员工平均税前薪酬为29.94万元。若计入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等福利,平均员工成本则达到45.72万元。
该行构建了完善的福利体系,包括六险二金、定制行服、自助食堂、带薪休假、补充医疗和重疾保障等。这些非现金福利在人才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4年,该行在职工教育经费方面的投入达1.27亿元,体现了对员工成长的高度重视。
人才结构优势明显
截至2024年末,北京农商银行共有在岗员工9447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高达91.65%,硕士、博士研究生达1653人,占比17.49%。这种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银行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该行在年报中强调,正持续完善人才培养发展体系,大力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战略布局清晰
北京农商银行的战略布局围绕"五篇大文章"展开。在科技金融领域,服务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近700亿元;绿色金融表现突出,绿色贷款余额达777.66亿元;普惠金融方面,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2.82%;养老金融领域发行了610余万张养老助残卡;数字金融则通过"农商e保通"等创新产品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
未来挑战与机遇
在数字经济时代,北京农商银行能否凭借现有的薪酬体系和人才策略保持竞争力,仍需市场检验。一方面,高管薪酬的适度下调可能影响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对普通员工相对优厚的薪酬福利和人才培养投入,又为其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如何在成本控制与人才激励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该行未来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总体来看,北京农商银行通过差异化的薪酬设计和系统的人才战略,在保持经营业绩稳健增长的同时,也为未来发展储备了充足的人力资源。这种审慎而进取的管理思路,或许正是其在复杂经济环境下实现逆势增长的关键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