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外交,有时候像天气,一会儿阴雨绵绵,一会儿阳光明媚,让人哭笑不得。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定访华,却临时取消,几天后又主动打来电话。新闻稿上写得清楚:王毅“应德方请求,同德国外长瓦德富尔通电话”。两个字“应约”,透露出玄机,也展示了外交的微妙与智慧。
电话内容,从新闻稿来看,聊得不错。瓦德富尔的语气有微妙变化,这种从抵触到沟通的转折,正是国际关系中最微妙的时刻。中方三句话,既点到为止,又意味深长。第一句,王毅强调“不应搞‘麦克风外交’,不能搞违背事实的无端指责”。直白而有力,却不失礼貌。巧妙地把话指向了瓦德富尔此前的行为:在原计划访华前,多次针对中国发声,声称中国稀土出口管制“令人担忧”,企图说服中方放松关键矿产出口限制,还妄议台湾问题,试图将台湾安全问题与自由贸易联系起来,这无异于公开指责。
![]()
瓦德富尔听得明白。中方不满自然显而易见——外交不是麦克风秀,政治不是广播操。每一次随意的指责,都可能在中德互信上留下裂痕,也会给两国关系带来不必要的摩擦。台湾问题尤其敏感,中国的核心利益,不能被试探。王毅第二句话直戳要害:中国曾无条件支持德国统一,希望经历分裂之痛的德国,能理解并支持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一切“台独”行径。将心比心,这句话里有历史厚度,也有现实警示。德国的态度,不仅关乎对华政策,更关乎双边关系的稳定与持续。
第三句话,王毅提出,中德需要制定更稳定、更可持续的政策框架,让双边关系行进在正确轨道上。言下之意,很清楚:德国当前政策,有时不够稳定,也缺乏可持续性,偶尔偏离轨道,中德关系不应该被这种波动牵着走。外交,不是一次喊话就能解决问题,而是长期、系统的协作。历史证明,中德关系几十年来一直稳健发展,默克尔时代每年必访华,即使到朔尔茨时期,双方交流也不断。但新外长一开始就上演“临时取消、电话折返”的戏码,难免冲击现有互信。
![]()
更微妙的是,德国国内也有声音。社民党担忧这种做法可能影响对华战略,呼吁采取更加积极、战略性的外交政策。中国德国商会表达遗憾,企业需要清晰度,避免政治动机的干扰。企业界的声音,是经济现实的投影。今年前八个月,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大众在华利润占全球盈利的三分之一,奔驰在中国市场利润甚至超过德国本土,历史累计利润更是上千亿欧元。这不是简单数字,而是双方经济依存的写照。
瓦德富尔显然意识到这些微妙关系,也认识到电话的重要性。德方明确表示,高度重视对华关系,期待尽早访华,并重申一个中国政策不变,愿同中方密切交流,妥处分歧,推进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王毅回应“欢迎适时访华”,体现了中国人的外交智慧:既不忘原则,也不拒朋友。
从外交实践来看,“麦克风外交”不可取,傲慢和无端指责只会损害互信,徒增摩擦。德国需将心比心,台湾问题是核心底线,不能以政治操作或口头模糊掩盖事实。中国人的待客之道很直接——朋友来了有好酒,有分歧,也欢迎沟通与修正。外交世界里,偶尔的不愉快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发现偏离后的调整和修正。瓦德富尔的电话,正是一种修正,是一种成熟的外交行为,也是对中德关系的尊重。
![]()
在中德关系的大局中,双方利益深度交织,政治波动虽不可避免,但经济和战略合作的现实力量,使两国关系具有韧性。王毅的三句话,既捍卫了原则,也留下空间,体现了在风雨中保持定力、在晴朗时把握机遇的智慧。外交不仅是谈判和协议,更是态度、信任与理解的交织。中德关系的未来,需要这种平衡,需要在分歧中找到合作的契机,在微妙中推动战略伙伴关系向前发展。
雨过天晴,电话后的中德关系依然走在正确轨道上。瓦德富尔会来北京,默茨总理及其他德国部长也将陆续访华。外交世界从来不平坦,但成年人的智慧,就是在波动中稳住航向,让朋友心中有中国,合作中有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