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星巴克2025年6月宣布数十款饮品降价5元时,这场号称入华26年首次大规模调价的动作,最终被嘲讽为降了个寂寞。数据直观反映,2025年Q3星巴克中国客单价同比下跌4%,即便营收增长8%,也全靠多卖6%的产品勉强支撑。而对手们早已在9.9元的战场上站稳脚跟。
![]()
image
事件回溯:从价格战到股权出售
这场霸权更迭的转折点,源于2023年那场席卷行业的9.9元价格革命。星巴克曾试图"保持克制避免价格战",但现实是消费者用脚投票,2023年Q2瑞幸营收首次超越星巴克,此后连续7个季度领跑。当瑞幸靠数字化将运营费用率压到26%时,星巴克国际区40%的费用率已成不可承受之重。
![]()
image
卖身是巨头的止损策略。星巴克反复强调不考虑完全出售中国区业务,计划保留30%股权的表态,暴露了这场交易的真实本质是通过股权换生机。2025年Q3星巴克全球净利润暴跌47.1%,10亿美元重组计划伴随900人裁员相继发生。规避政策风险,保留核心股权的同时,借本土资本身份降低监管成本。
估值拆解:10亿美元是贱卖还是合理定价?
财务基本面给出了残酷答案。星巴克中国2025年上半年收入14.8亿美元,但全年同店销售额下降8%,营收增速放缓至个位数。对比瑞幸2024年38.4%的营收增速,传统估值模型正在失效。餐饮行业3-5倍PS估值区间下,14.8亿美元半年收入对应的10亿美元估值,已然处于合理区间下限。
![]()
image
特许经营模式的特殊性更值得玩味。参考太平洋咖啡200家门店的轻资产案例,星巴克保留30%股权意味着品牌授权价值与供应链资产的重新定价。不动产权益的让渡如同打开潘多拉魔盒,当定价权、管理权逐步转移,"第三空间"的品牌溢价终将稀释。
竞品对标:瑞幸们如何重构咖啡估值体系
瑞幸用9.9元价格革命完成了对行业估值逻辑的降维打击。数字化运营将费用率压缩至26%,美团等本地生活平台带来的战略协同价值,使得市场不再为星巴克的传统模式支付溢价。连续7个季度的市占率领先证明,中国消费者正在用钱包投票选择新的行业标准。
交易博弈:多方角力下的真实价值
买方阵容折射出估值分歧的本质。华润看中万象城资源整合,美团谋求本地生活入口,KKR则试图复制杠杆收购经验。高盛路演时50-60亿美元估值预期与当前10亿美元报价的落差,暗藏对赌条款的玄机。保留30%股权的设计,既是规避外资监管风险的防火墙,也是品牌控制权最后的体面。
帝国黄昏还是战略撤退?
当星巴克全球裁员900人、净利暴跌47.1%与中国区出售同步发生,10亿美元估值本质是巨头对增长失速市场的止损定价。新茶饮时代的估值体系正在重构,快咖啡模式对第三空间的替代已成定局。这场交易留给行业的终极思考是:当本土化成为生存必需,国际品牌该如何放下身段适应中国市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