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门口卖两三千的那种普通电动二轮车,猜猜在国外卖多少钱?
答案是1万多!即便如此,还让日本企业瑟瑟发抖,日媒直接高呼“狼来了”!甚至给中国品牌扣上了“新黑船”的名号。
据日经中文网报道,全球最大电动二轮车企业雅迪11月正式登陆日本,推出两款电动轻便摩托车,其中PORTA车型定价21.78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0514元),“摩登”车型大约1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950元),分别比本田、雅马哈同级的产品便宜3成和6成。另外有消息称,凭借规模化供应链与扎实产品力,雅迪不仅续航超过了日企同类竞品,还已联手日本共享出行巨头布局了多个线下渠道。
![]()
“这价格简直是在掀桌子!”雅迪登陆日本的消息一出,日本网友的评论区炸了锅。要知道,在雅迪进入前,日本市场的电动轻便摩托车(原付1类)价格高得离谱:本田最便宜的同款车型售价超3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44万元),雅马哈的产品更是逼近40万日元,即便对比本田经典汽油摩托车“SUPERCUB50”(24.75万日元),雅迪“摩登”10万日元的定价也便宜了一半还多。
更让日本企业难堪的是,雅迪不仅卖得便宜,产品力还不落下风。即将11月1日正式发售的PORTA车型,采用复古造型设计,持普通汽车驾照就能驾驶,满电最大续航里程达60公里,超过本田同级电动车型的53公里续航。而另一款“摩登”车型,针对日常通勤场景优化,充电仅需家用插座,电费成本仅为汽油车的3.7%,对精打细算的日本消费者来说,堪称“通勤神器”。
占据全球二轮车市场4成份额的日本企业,面对电动化转型滞后的困境,却将压力归咎于中国竞争,而日本普通消费者则用“翘首以盼”的期待声戳破了日本车企的“焦虑表演”。
日本某通勤APP的调查显示,超过7成的东京、大阪上班族表示“会考虑购买雅迪”,而购买原因多为低价+实用,而这,正是中国制造最擅长的市场破局方式。
雅迪的登陆,在日本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舆论地震。《日本经济新闻》直接用“新的‘黑船’来了”形容这场冲击,将其与19世纪打开日本国门的黑船事件相提并论,字里行间满是危机感。
![]()
明眼人都清楚,这场“危机”的根源,从来不是中国品牌的竞争,而是日本企业自身的电动化转型过于迟缓。
长期以来,日本企业在全球二轮车市场占据绝对优势,以汽油车为核心的产品矩阵拿下超4成的全球份额,本田、雅马哈更是凭借技术积累垄断高端市场。但在电动化浪潮面前,日企却陷入了“大船难掉头”的困境:一方面固守汽油车的利润基本盘,不愿投入资源研发电动车;另一方面,过高的制造成本导致其电动车型定价居高不下,完全失去性价比优势。
“百万河工衣食所系”,正是日本车企船大难调头的内因与现状。
反观中国电动车行业,凭借规模化效应早已构建起成本与科技研发的双重壁垒。根据早前报道资料,2022年雅迪年产能达465万辆,独占全球电动二轮车市场70%的份额,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将生产成本压至极致。从2007年进军海外市场开始,雅迪已在东南亚建立年产50万辆的制造基地,2023年越南市场销量更是迎来逆势增长。说明中国电动车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早已成熟。此次登陆日本,中国车企更是精准抓住了2025年日本尾气排放新规的政策窗口——50cc以下燃油摩托车将减产40%,大量用户亟待转型电动车型,而日企显然没能接住这波“泼天富贵”。
日本企业的焦虑已经溢出到行业层面。有日媒抱怨“雅迪的低价策略会破坏市场秩序”,甚至有行业协会暗示“可能申请贸易保护”。但这种将自身转型不力归咎于竞争对手的逻辑,显然站不住脚——就像网友调侃的:“当年日本家电、汽车进入全球市场时,没人说它们是‘黑船’,现在中国品牌凭实力竞争,怎么就成了‘威胁’?”
![]()
雅迪的“东京攻略”,也远不止“低价卖车”那么简单。深谙日本市场规则的中国品牌,悄悄布局了一盘更长远的棋——和日本巨头合作搞共享电动单车,通过合作渗透,进一步将海外市场做得更牢固。
2025年2月,雅迪与日本电信巨头NTTdocomo的子公司DOCOMOBIKESHARE达成合作,联合开发共享电动自行车,计划用于东京以外地区的共享单车服务。这款定制车型侧重道路安全,最高时速20公里,不具备人行道行驶模式,完全贴合日本的交通法规与骑行习惯。DOCOMOBIKESHARE社长武冈雅则表示:“雅迪的技术实力和成本控制能力,能帮助我们打造更融入生活的出行工具。”
在产品合规与售后服务上,雅迪也做足了功课。针对日本消费者最看重的安全可靠性,雅迪优化了电池防护设计,通过了日本严格的电气安全认证;同时依托代理商HASEGAWAMOBILITY的渠道,在大阪、东京等核心城市建立售后网点,解决用户“维修难”的顾虑。这种“产品+服务+本地化合作”的模式,让雅迪避开了很多海外品牌“水土不服”的陷阱。
而雅迪的目标也相当务实:计划到2030年在日本年销售1万辆,仅占日本两轮车出货量的3%。这个看似保守的数字,实则是长期战略的起点——先以高性价比产品打开市场,积累用户口碑,再逐步扩张产品矩阵。
相比之下,日企的应对显得被动许多,要么仓促降价压缩利润,要么仍在纠结“是否要加大电动化投入”。
![]()
这场“电动车风波”,本质上是全球化市场中“守旧者”与“创新者”的必然碰撞。日本企业习惯了在全球二轮车市场的主导地位,面对中国品牌的强势入局,第一反应不是反思自身转型滞后,而是高呼“狼来了”,甚至想通过贸易保护逃避竞争,这种心态实在可笑。
要知道,市场竞争的核心从来不是“保护落后”,而是“让消费者受益”。雅迪的低价,倒逼日企不得不加速电动化转型,降低产品价格;而消费者则能以更少的钱,买到更优质的出行工具,这正是市场竞争的良性循环。
就像当年日本汽车进入美国市场,凭借省油、可靠的优势赢得消费者,最终推动了全球汽车产业的进步,如今中国电动车在日本的境遇,何其相似。
日本民众的反应也印证了这一点。在雅迪产品信息公布后,日本亚马逊等电商平台的咨询量暴增,很多网友留言“希望尽快在京都、福冈开店”“期待推出更多车型”。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不在乎什么“黑船”“威胁”,只关心产品好不好、价格实不实惠。日本媒体和车企与其焦虑,不如优化市场环境,让更多优质产品进入,让民众享受到全球化带来的红利。
事实上,中国制造的出海之路,从来都是“实力说话”。从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崛起,到雅迪在电动二轮车领域的突破,背后是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供应链的不断完善,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这种“性价比+技术力”的组合,不仅让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也在推动整个行业的升级迭代。
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登陆,背后藏着中国制造改写全球市场的硬核实力,更暴露了某些国家面对竞争的玻璃心——笔者实在想不通的是,与其焦虑“被颠覆”,这些国外媒体为什么不想想怎么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实惠呢?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雅迪能在日本市场站稳脚跟吗?日本企业该如何应对中国品牌的竞争?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引用来源:新浪财经、电摩之家、日经中文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