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大地,自古以来便是文明荟萃之地,曾孕育了孔子、孟子等思想先贤。在这片深厚的文化沃土上,一群孩子心中对远方的向往,正破土而生。
2025年夏天,在齐鲁制药公益慈善基金会的定向支持下,来自山东省的89名师生组建了14支小队,带着精心设计的研学方案,分别奔赴上海、北京、成都、苏州、洛阳和南京六座城市,开启了一段融合了求知、探索与成长的难忘旅程。
让我们跟随这些齐鲁少年的脚步,一起看看他们有哪些精彩的收获
![]()
![]()
上海寻药小组:
小小少年,争做健康守护者
“上海寻药小组”在制定研学方案时,特别关注了我们生活中最贴近的“健康”话题。他们先后走进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和上海齐鲁制药研究中心等地,在亲身体验中探寻守护生命健康的答案。
![]()
![]()
![]()
孩子们在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认真听讲解
![]()
小队在进行研学复盘
在中医药博物馆,孩子们不仅亲眼见到了镇馆之宝“针灸铜人”,还仔细观察了多种百草标本和古籍医案,传统医学的智慧令大家赞叹不已。茜茜同学感慨道:“原来‘辨证施治’是这样的意思,古人真是太厉害了!”讲解员老师还引导大家联想生活中常见的中药材,比如“厨房里是不是就有姜和枸杞?”“感冒时喝姜汤是什么原理?”,让古老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走进上海自然博物馆,从庞大的恐龙骨架到微小的寄生虫标本,孩子们沉浸于自然演化的壮阔与神奇。讲解员关于“气象与健康”的解说,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人类与自然密不可分,懂得了尊重规律、顺应环境的重要性。
![]()
![]()
![]()
孩子们来到上海齐鲁制药研究中心
![]()
孩子们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合影
孩子们此行还前往了上海齐鲁制药研究中心,进行了一次真正的“科学初体验”。穿上实验服,走进洁净的实验室,孩子们亲眼看到研究人员操作高通量筛选仪器,聆听他们讲述一款新药从发现到上市可能长达十年的艰辛历程……这一切深深震撼了每一位同学。一位对生物化学感兴趣的同学分享道:“以前我只知道医生治病救人,现在才知道,药物背后的科研人员同样伟大。这个过程虽然漫长又艰苦,但实在太有价值了!也让我对自己未来的专业选择更加清晰。”
![]()
闪闪红星小队:
瓦当教会我们的,不只是纹样
“瓦当只是带着花纹的瓦片吗?”带着这个疑问,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中心小学的“闪闪红星小队”踏上了北京的研学之旅。他们在古老的砖瓦之间,寻找问题的答案,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长。
在故宫太和殿前,孩子们蹲在台阶上,仔细对比“龙纹瓦当”与“云纹瓦当”的差异。带队老师左晓倩原本计划按照“龙纹—云纹—文字纹”的顺序讲解,却被一个孩子突然的提问打断:“老师,太和殿的瓦当比御花园的大好多,是不是因为太和殿更重要?”这个超出预设的问题,让左老师意识到,孩子们的观察从不按“知识点排序”,他们更在意亲眼看到的差异。于是,她果断放下原定内容,带着孩子们在角楼旁比较不同屋檐下的瓦当。通过细致的观察,孩子们总结出“建筑越重要,瓦当越讲究”的规律。
![]()
![]()
![]()
小队在郭沫若故居内的合影
![]()
孩子们认真观察博物馆内的瓦当
走出故宫,小队来到南锣鼓巷。在一处四合院前,孩子们被一块刻着“蝙蝠衔铜钱”的瓦当吸引,起初大家还觉得这个图案“有点俗”。直到采访当地居民,孩子们才明白其中的美好寓意:“蝙蝠”谐音“福”,“铜钱”代表“禄”,这是古人将“有福气、不缺钱”的朴素愿望,悄悄刻在了屋檐之上。孩子们蹲在胡同里边画边记,第一次感受到,原来瓦当并非冰冷的文物,而是承载着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
![]()
![]()
![]()
孩子们在博物馆认真观察展品
![]()
小队绘制的研学海报在教室走廊进行宣传
这次研学,孩子们不仅明白了瓦当不只是屋顶的构件,更是建筑等级的象征、是古人“福禄双全”的祈愿,也是民间手艺与智慧的生动记录。也让老师深深体会到,教育不是“将知识点机械地灌输给孩子”,而是为他们创造“发现的机会”。
![]()
新六艺追梦队:
一针一线,了解风筝背后的奥秘
“东风放纸鸢,春日照蓝天”。一只风筝,承载的不仅是春风,更是中国人延绵千年的情感与匠心。来自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开发区实验学校的“新六艺追梦队”,带着对非遗文化的好奇,走进北京,开启了一场与风筝的深度对话。
行前,孩子们在领队教师李翠萍的引导下,查阅《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风筝谱》等资料,了解到北京风筝有金氏、曹氏两大代表性流派,带着问题与期待,他们踏上了寻访之路。
![]()
![]()
![]()
孩子们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
![]()
王老师正向孩子们展示风筝的制作工序
在金氏风筝工作室,传承人王老师为孩子们展示了硬翅风筝的核心工艺——“扎架”。选材、劈竹、烤弯,每个步骤都要求力度精准。随后在曹氏风筝手工坊,孩子们见识了“沙燕风筝”的绘制过程。匠人采用传统矿物颜料,运用工笔重彩技法精心描绘。他们还了解到,一件精品风筝需耗时几个月完成,这门传统手艺曾因工序繁复面临失传。所幸,通过走进校园开设兴趣课等方式,这门老手艺正重新被看见。
孩子们还亲自动手参与制作,既体验了金氏风筝竹架搭建的精细,也尝试了曹氏沙燕的绘制上色。指尖的触碰让他们真正走进了非遗的世界,体会到传统技艺承载的匠心与智慧。
![]()
![]()
![]()
孩子们在采访路人
![]()
小队与亲手制作的风筝合影
返程后,撰写调研报告成了另一场学习的延续。面对密密麻麻的笔记、照片和采访录音,大家一度不知所措,但想起研学过程中的分工合作,很快便找到了节奏。擅长文字的同学梳理“扎、糊、绘、放”四艺;擅长设计的同学标注纹样寓意;细心的同学则负责整理录音。遇到争议,一起查资料;有人卡壳,彼此补位,最终顺利完成调研报告。
这次经历,孩子们不仅了解了风筝背后的技艺与故事,更在实践中体会到:无论是守护非遗,还是完成团队任务,“共同参与”与“彼此支撑”,永远是最珍贵的力量。
![]()
启明星小队:
在“寸锦寸金”里,找到坚持的理由
云锦是江苏南京的中国传统高级丝织品,素有“寸锦寸金”之称。被云锦的华美与精巧深深吸引,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初级中学“启明星小队”的孩子们带着“如何体验与传承云锦文化”的思考,踏上了南京研学之旅。
在南京云锦博物馆,非遗传承人李老师为孩子们演示云锦的织造过程:师傅坐于机前,徒弟在高处提花,二人需默契配合,一天仅能织出几厘米。这种至今无法被机器替代的手艺,正是云锦“寸锦寸金”之名的由来。
![]()
![]()
![]()
小队合影
![]()
孩子们一边听讲解一边做笔记
在云锦织造工坊,孩子们有幸目睹了两位年近七旬的老师傅操作大花楼木织机。他们配合默契,一人负责提花,一人负责织造,动作如行云流水。当被问及为何能坚持这门手艺五十余载时,老师傅只是淡然一笑:“习惯了,离不开了。”这句朴素的话语,传递出匠人心中近乎虔诚的守护精神,也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是否还保有这般专注与坚持?
更令孩子们惊叹的是数字云锦展区。通过AR技术与全息投影,他们沉浸式体验从栽桑养蚕到织造成品的全过程。传统与科技在此交融,让他们理解到:非遗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让千年记忆在当代焕发新生。
![]()
![]()
![]()
小队成员正在采访游客
![]()
孩子们的研学作品在学校进行展示
研学中,孩子们也亲手尝试了简易的云锦织造。即便只是一个巴掌大小的图案,也已让这群“数字原住民”手忙脚乱。屡屡失败后,队员小辰感慨:“平时刷手机都是即时满足,但云锦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延迟满足,越困难的事情成功了就越有成就感。”正是这样的亲身体验,让孩子们真正理解——文化的传承不止于认知,更在于实践;云锦的光芒,终将在愿意了解与传承的年轻人手中,继续闪耀千年。
![]()
沂蒙娃探险队:
探秘都江堰,原来古人治水就像“交朋友”
鱼嘴如何分流?飞沙堰怎样排沙?在没有现代机械的古代,都江堰是如何建成的?怀着对千年水利工程的好奇,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湖头镇水由联小的“沂蒙娃探险队”开启了一场为期七天的都江堰探索之旅。
在都江堰景区,导游用生动的比喻将科学原理讲解得直观易懂。孩子们看到,鱼嘴像指挥官,利用岷江弯道和自身形状,实现“四六分水”;飞沙堰则像清洁工,借助水流漩涡将泥沙“甩”出去;而宝瓶口那道狭窄入口,则像水龙头,控制着灌溉水流。亲手触摸竹笼、杩槎等古代建材,更让孩子们惊叹于古人“道法自然”的智慧。
![]()
![]()
![]()
孩子们在都江堰合影
![]()
孙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进行简单讲解
登上青城山,队员们意外发现,它不仅是风景胜地,还是都江堰的“好帮手”。他们想起行前预习的知识点——“青城山是都江堰的天然屏障”,恍然大悟:原来水利工程不单靠人造设施,也离不开大自然的配合,就像团队协作,每个人都很重要。
实地观察之后,孩子们动手绘制工程简图。他们梳理出“先分水、再排沙、后控水”的治水逻辑,用不同线条表现水流速度,用颜色区分清水与泥沙。团队协作中,有人勾勒轮廓,有人调配色彩,有人标注说明,大家在配合中愈发默契。
![]()
![]()
![]()
孩子们在都江堰眺望远方
![]()
小队绘制的《都江堰水利智慧手绘图》
通过这次探索,孩子们领悟到都江堰的核心智慧——“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正如一位队员在研学手册中写下的感悟:“原来不必和岷江‘硬碰硬’,找对方法,它就能帮助我们,这就像我们和朋友相处,要互相理解才好。”
这个夏天,孩子们不仅走向了远方,更用脚步丈量出未来的无限可能。这趟远行最珍贵的,或许不是找到了所有问题的答案,而是让他们对这个世界,生出了更多、更浓的好奇。这份被点燃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正是“YAO健康 去远方”项目赠予孩子们最珍贵的成长礼物——它不只关注体魄的强健,更滋养精神的饱满、塑造人格的健全。
愿这次远行所积蓄的力量,都能内化为孩子们未来人生中健康的基石、从容的底气与自信的光芒,照亮前行的漫漫长路。期待下一段旅程,我们路上再见!
![]()
![]()
![]()
![]()
特别鸣谢
![]()
什么是去远方
“去远方”研学旅行项目,是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最受师生喜爱、课程覆盖率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综合实践项目之一,通过《去远方》课程及研学实践活动,帮助8-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激发对远方的好奇、培养自主学习的必备能力、提供探索世界的机会,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们实现“人生第一次去远方”的梦想。
如有疑问需咨询请将您的疑问发送到去远方官方邮箱
quyuanfang@adream.org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