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防长赫格塞思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中美同意建立两军沟通渠道时,这条看似平常的外交消息背后,正透露出两个大国在战争边缘试探后的理性回归。
在特朗普重返白宫与中美元首会晤后,两国防长紧接着在吉隆坡东盟防长会议期间碰面,这种紧凑的外交节奏绝非偶然。赫格塞思所称的"避免冲突"看似外交辞令,实则暴露了双方在台海等问题上已危险接近冲突边缘的现实。
(图1)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回顾2022年佩洛西窜台后中方暂停多项两军对话机制,这场持续两年多的军事沟通冻结期,让台海局势走到了擦枪走火的危险境地。
如今重启对话渠道,表面看是外交突破,实则是危机倒逼下的必然选择。正如军事评论员宋忠平所指出的,直接军事接触虽能帮助建立信任,但深层次的不信任依然根深蒂固。这种不信任源于美国保守势力对"中国军事威胁"的持续炒作,也来自华盛顿对中国国防力量增强的本能警惕。
台湾问题始终是横亘在中美军事信任建设过程中的致命障碍。在防长会谈中,董军(图1)明确要求美方在台湾问题上谨言慎行,必须明确反对"台独",这说明,中方一上来就没有过多寒暄和铺垫,而是直接给划红线:台湾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别再妄想对台递刀子。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在釜山峰会后对记者声称"会谈未提及台湾",但次日防长会谈中台湾问题却成为焦点议题,这种前后矛盾恰恰暴露了中美在核心问题上的认知鸿沟。
(图2)
![]()
从战略层面看,当前重启军事对话既是双方避免直接冲突的理性选择,也折射出大国博弈的复杂本质。在俄乌冲突持续、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两个核大国确实承受不起在台海兵戎相见的代价。
但与此同时,美国通过《202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持续对台军售,中国持续推进军事现代化,这种结构性矛盾决定了任何沟通机制都难以根本消除战略互疑。
值得玩味的是,赫格塞思(图2)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布"美中关系从未如此之好"时,这种过于乐观的表述反而凸显了双方认知上的温差。
正如观察家所指,恢复联系只是第一步,在紧张的政治经济关系背景下,两军能否建立真正的信任仍是未知数。这种认知差异在具体事务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美方强调"避免单方面改变现状",中方则坚持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双方在台海问题上的根本立场依然南辕北辙。
(图3)
![]()
从实际操作层面观察,未来两军沟通机制可能在海空相遇规则、战区指挥官热线等技术层面取得进展,但在人工智能军事化、太空规则等新兴领域,双方的战略竞争态势难以逆转。
对周边国家而言,中日、澳大利亚等美国盟友势必密切关注中美军事对话的实质进展,东南亚各国则将继续在两大国间寻求平衡。这种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决定了中美军事关系任何实质性改善都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现实情况是,建立沟通渠道只是危机管控的起点而非终点。真正的共识需要持续对话和相互妥协。
在美军持续推进印太战略、中国坚定维护核心利益的双重背景下,简单的热线联系难以化解深层次战略猜疑。双方在南海的航行自由争议(图3)、在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的透明度问题、以及各自国内政治因素的制约,都将持续考验着刚刚重启的对话机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