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6年是中国人民极其悲痛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周总理、朱老总和毛主席先后离世,在这期间还有一场唐山大地震,全国人民悲痛的心情到达了顶点。
周总理离世之后,全国人民在各地自发组织起了追悼送别总理的仪式,尤其是十里长街送总理更是将那个时代人们朴素真挚的情感展现的淋漓尽致。
要说周总理的离世谁是最难过的人,那恐怕还要说是他的妻子邓颖超,作为周总理的爱人她为革命和国家建设做了很多贡献和让步,一生严格要求自己节俭生活的她,在周总理去世后执意要把总理的骨灰盒带走,并提出要在自己百年之后,和总理的骨灰存放在一起。
1992年邓颖超生命的最后时刻,中央的很多领导前来探望她,弥留之际生活秘书询问她还有没有什么要交代的事情,她模糊说道:李鹏。
那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邓颖超为何会说起李鹏呢?
李鹏和周恩来夫妇的故事
![]()
1927年,蒋介石的“四一二政变”后,我党面临的形势格外严峻,国民党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搜捕行动,对于我党的那些战士革命者开启了疯狂的迫害。
李鹏的父亲是当时的浙江军委书记,其实李鹏的印象中父亲长什么样子他根本记不得.....
李鹏三个月大的时候,父亲趁着特务不注意,特意回到家看望妻子和儿子,没想到这个消息还是走漏了,国民党特务听说这么大的官在自己的看管区内,一时间蜂拥而至。
李硕勋为了躲避特务的追赶,抱着孩子从几米高的窗户跳到对面的天台上才逃此一劫。
![]()
1931年,李硕勋被叛徒出卖,在审讯室内,他遭受了非人的折磨,敌人威逼利诱眼见无果,李硕勋被敌人残忍杀害,这一年他才不过28岁的年纪。
为了躲避反动派的追捕,李鹏和母亲赵君陶一度过上了流离失所的日子,好在成都老家都是些淳朴的农民,他们隐藏着赵君陶母子的消息不被走漏,这才让李鹏安稳的度过少年时期。
当时邓颖超作为我党的接头人员和赵君陶母子取得了联系,两个女人见面后抱头痛哭,邓颖超也知道这几年赵君陶东躲西藏过得有多苦。
在邓大姐的安排下,赵君陶和李鹏分批前往重庆,彼时国民党仍然在地下秘密策反我党党员,邓颖超的这次行动没有几个人知道,属于高度机密。
等到李鹏到达重庆之后,周总理看着眼前这个瘦干干的孩子眼眶一红:“是我没保护好烈士后代,我有责任。”
![]()
周恩来本想送李鹏前往苏联进行深造,那里的伏龙芝军事学院诞生了一批又一批出名的战争将领,可是当时周总理的住处被严密监视,各处从重庆前往苏联的交通要道都被封锁,无奈之下周总理只能先安排李鹏前往延安学习。
在那里李鹏不但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更开启了自己共产党员人生的第一步。
因为革命工作的原因,李鹏和母亲很长一段时间不在一起,周总理和邓大姐就把李鹏看成自己的孩子尽力抚养。
由于早年间革命的原因,周总理夫妇二人一直没有子嗣,有些人劝总理再娶一个延续香火,总理听到后很是生气:“我们共产党员要是三妻四妾那还了得?我周恩来要是这么干了,老百姓还怎么看我们共产党。”
周总理这番话语像一颗颗钉子一般刻进每个战士的心里,尤其是接受他帮助和爱护的那些战士子女,周总理更是视若己出。
李鹏的成长
![]()
在周总理和邓大姐的口中,“兰兰”这一称呼伴随着李鹏多年生涯,当时李鹏的个子在同龄人当中比较高,周总理每次一见到他就要提醒:“兰兰,把腰直起来,大男子汉怎么能驼着个背,你父亲……”
李鹏听到后就眼神炯炯的看着周总理,每次一说到他的父亲,周总理也是眼圈一红,拍拍他的肩膀就走开了,这些事情都给年少的李鹏留下深刻的印象。
![]()
1943年,周恩来夫妇从重庆回到延安,他们和李鹏已经3年没有见面了,得知总理他们要来,李鹏十分高兴,他赶了5公里的路到了枣园只为见一面周恩来夫妇,那时的他已经是个大小伙子了。
总理听完他在延安的情况后十分满意,对于一个15岁的少年来说,他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7岁时,李鹏接到新的命令要求前往东北前线,邓大姐放心不下他,把自己的新被褥全都给他带去,生怕他一个人在东北挨饿受冻。
20岁时,李鹏前往苏联进行深造 ,他主动选学水力发电专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给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在苏联留学的7年间,是李鹏真正蜕变成长的日子,回国后的他主动要求到东北的发电厂工作,从基层一步步干起也让他感触颇深。
![]()
1962年6月,周总理夫妇到东北地区检查工作时,特意来到丰满发电厂后,总理没有看到李鹏,还以为他犯了什么错误,于是便问李鹏表现怎么样,他怎么没有来。
这里的厂长说:“李鹏表现的非常优秀,现在已经调到沈阳电管局工作了。”周总理听完以后这才放心。
1959年,周总理夫妇邀请已经结婚的李鹏夫妇聚餐,在席间周总理特意安排上了一盆小米饭,看着李鹏不解的样子,总理说道:“兰兰,现在你们都长大了,请你们吃小米饭,就是让你们不要忘本。”
![]()
1966年动荡开始前夕,周总理很关心北京地区的供电供水问题,会议上周总理要求水电部推选一个可以靠得住的干部确保北京供电供水不出问题,刘澜波提议让李鹏担任要职。
周总理一开始有点不放心,直到刘澜波说:“李鹏同志在东北11年间从基层做起,年轻一辈中他的业务能力是第一梯队的,请总理放心。”
在场的所有人也都支持刘澜波的这一提议,周总理这才下决心调任李鹏来北京。
邓颖超的关怀
![]()
李鹏很快从东北前往北京任职,当时社会的变动超出了李鹏的预想,因为在苏联留学过的相关经历,李鹏自然受到了不少冲击,尽管如此他还是一直铭记着总理对他的教诲,始终在一线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1976年年初周总理因病离世,消息一出,整个国家陷入悲伤之中,李鹏担心邓妈妈伤心过度,那段时间一直带着妻子和孩子一起陪着邓颖超。
追悼会结束后,邓颖超提出要带着周总理的骨灰盒离开,李鹏等人担心她身体受不了,询问她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事情,邓颖超说:“没什么 恩来这一辈子节俭惯了,到时候等我百年之后,我们的骨灰葬在一起,就不给国家再添麻烦了。”李鹏等人听到邓颖超的这番话后也是泪如雨下。
![]()
55岁时李鹏就任国务院副总理一职,很多官员领导到李鹏的住处看望,那个时候他可正是出于人生发展的最高峰。
79岁的邓颖超担心他出什么岔子,拖着年迈的身体找到李鹏,千叮咛万嘱咐:“你是共产党的官,也是人民的官,千万不能脱离群众,要做一个好的领导人,不要辜负你父母的期望。”
到了这个岁数,李鹏还能听到一个像母亲一样的人对自己的谆谆教诲心里也是十分感动。
在担任总理期间,李鹏多次向邓颖超请教工作上的问题,每次遇到棘手的难题,他都会询问邓颖超,周总理当时是怎么做的,毫无疑问,这些经验和做法促使着李鹏的成长。
![]()
1992年,已经88岁的邓颖超也到了人生的弥留之际,当时长期的工作压力和基础慢性病让她的身体状况非常不容乐观,秘书周炜一直守在邓颖超的身旁,很多老战友和领导也来医院看望她。
此时的邓颖超说话已经十分困难了,直到秘书告诉邓颖超李鹏和朱琳来探望她,邓大姐才勉强睁开眼睛,从喉咙里艰难的发出李鹏的声音。
李鹏把耳朵凑过去想听听她说什么,没想到邓颖超好像了却了什么心愿似的,彻底闭上了双眼,这成为她人生留下的最后遗言。
多年后李鹏再度谈起和周总理邓大姐的这段故事,虽然经历很多重大事件重要场合,但他仍然十分激动,可以说要不是周总理夫妇的帮助关心,也就没有他日后取得的那些种种成就了。
结语:
![]()
不管是周总理还是邓大姐,或者是李硕勋和赵君陶,他们都是为中国革命作出过杰出贡献的老一辈革命家,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但是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我们作为这些老革命家的后辈,更应该秉承他们所留下的精神思想,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富强贡献自己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
史料来源:[1]李顺禹:她有很多孩子——邓颖超的母爱情怀[J].福建党史月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