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早前,德国外长在前期突然取消访华计划引发中德关系短暂紧张后,主动致电中方沟通,这一外交动作清晰标志着中德关系出现缓和迹象。这一转变绝非偶然,既是德国在内外压力下基于自身核心利益作出的战略调整,更深刻凸显了中德关系“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核心发展逻辑。
![]()
中方在通话中提出的三句话回应,看似简洁却字字千钧,并非简单的立场重申,而是直击双边关系症结的精准施策,鲜明彰显了中国“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外交核心原则。其中针对“麦克风外交”的明确警示,意在从根源上纠正将双边议题刻意公共化、情绪化的错误沟通方式,为两国理性对话扫清舆论障碍——此前德国外长在原定访华前夕,通过媒体公开无端指责中国,并在台海问题这一中国核心利益议题上释放错误信号。
上世纪德国实现东西德统一进程中,中国始终秉持尊重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发声支持德国的统一事业,这份历史情谊为双方构建互信奠定了基础。如今中方要求德方“将心比心”支持中国统一大业,既是对历史情谊的呼应,更是提醒德方避免因短期利益或外部施压犯下损害中德关系根基的战略性错误。
![]()
而中方提出构建“稳定可持续政策框架”的提议,更展现了对双边关系的长远布局考量:近年来德国受国内政党轮替、欧盟政策协调等因素影响,对华政策偶有摇摆,给两国企业合作带来不确定性,构建制度性合作框架正是为了锁定双边关系“正确轨道”,有效减少外部干扰与内政更迭带来的政策波动,切实回应德国工商界长期以来呼吁稳定合作环境的核心诉求。
德国主动向中方释放缓和信号,其核心动因在于德国经济对中国市场与供应链形成的深度依赖,这种依赖已渗透到德国支柱产业的发展根基之中。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权威数据,2025年前8个月,中国已重新超越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663亿欧元,其中德国自华进口额同比增长9%,攀升至1113亿欧元,中国连续多个季度稳居德国最大进口来源国地位。
作为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德国经济的命脉与外部市场紧密相连,而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化工等支柱产业的发展更是高度依赖中国市场。以德国汽车产业为例,中国不仅是宝马、奔驰、大众等德国车企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2024年德国车企在华销量占其全球总销量的35%以上,失去中国市场的支撑,德国汽车产业的复苏进程将遭受致命打击,进而直接冲击整个德国经济的复苏态势。
![]()
更关键的是德国在关键产业链上的对华依赖具有不可替代性:2025年7月,德国85%以上稀土永磁体、约13%车用芯片自华进口,而这些正是其工业转型的核心资源。当前德国经济陷入“寒冬”,内外需求疲软、结构性问题突出,中国既是其最大市场,更是产业链“压舱石”,缓和关系成为德国脱困的必然选择。
国际格局变化与国内压力也推动德方调整政策。特朗普“对华合作更利于美国强大”的表态,为德国松绑了对美政策顾虑;而德国经济界多次联名施压,反对“政治干扰经济”,这种产业资本的诉求最终转化为外交政策调整动力。
中德关系缓和释放出显著合作机遇,尤其在战略领域互补性突出。新能源领域,中国全产业链优势与德国制造、储能研发优势互补;数字经济领域,中国基建经验与德国“工业4.0”结合,可深化智能制造合作;气候变化领域,两国作为主要经济体,在碳减排、绿色转型上目标一致,合作潜力巨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