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正确家教理念·普及科学养育知识
家庭教育中,最令家长困惑的或许不是孩子的成绩起伏,而是某一天突然发现,那个曾经言听计从的孩子,有了自己一套“固执”的价值观。其实,孩子的道德观从未在一夜之间长成,它萌芽于每一次家庭对话、每一个日常选择,在父母不经意的言行中,悄然扎根、生长,最终成为他们面对世界的内在罗盘。
如何进行道德引领
许多父母都经历过这样的瞬间:孩子坚持要做某件不合常理的事,理由却让人无从反驳。比如,明明可以查答案逃避批评,却非要诚实面对空白的作业本;或因为同学都这么做,就轻易放弃了原本坚持的原则。这些选择的背后,其实是孩子道德认知发展的外在呈现。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斯坦伯格在《与青春期和解》中指出,青春期的孩子已进入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开始在意他人评价、渴望群体认同,甚至为了不被孤立而妥协自我。而此时,如果家长仍用不做就会吃亏、做了才能考高分这类功利化理由去说服,往往收效甚微。
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孩子如果已处在意他人评价的道德水平,而父母仍用较低层次的功利逻辑去引导,就如同用小学的方法解中学的题,注定难以共鸣。
那么,如何实现有效引领?斯坦伯格提出一个核心方法:诉诸最高道德水平。即跳出奖惩与利益的框架,把孩子的行为与责任感、尊重、诚实等伦理原则联系起来,唤醒他们内在的道德判断力。
除了语言引导,家长的行为示范同样关键。你是否在无人时依然排队?是否把多找的零钱主动退回?你是否在孩子面前,展现出对规则的尊重、对弱者的关怀?这些细节,孩子都默默看在眼里。正如教育学家所言,孩子从不听教条,但他们永远在模仿榜样。
此外,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也至关重要。一个确信自我价值的孩子,更不容易因外界否定而放弃原则。我们可以通过肯定他的努力、支持他的兴趣、赋予他责任,让他从内心生长出我值得被尊重、我能坚持对的事的信念。
专家介绍
明晚(11月5日)19:35,山东省家庭教育志愿服务总队宣讲团志愿者、乳山市教学研究中心周妍华将结合心理学理论与真实教育案例,助力家长科学育儿!
![]()
课程收看指南
1.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养教有方App
2. 点击首页瓷片区【同一堂课】直接进入本期课程(19:35准时更新)
![]()
智慧家长课前测试
假如您的孩子因为作业太难想要查抄答案,理由是“其他同学都这么做”,作为智慧家长,您会选择如何引导?
可以通过本文下方评论区或登录养教有方App在本节课程《同一堂课| 家庭中如何对孩子进行道德引领 》评论区下分享您的家教故事或留下您的相关困惑。
本文编辑:CHEN°
责任编辑:林美妮
欢迎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经验:sdetvnm@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