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澎湃新闻 | 用智慧与汗水谱写新时代“治水长歌”

0
分享至

用智慧与汗水谱写新时代“治水长歌”

丹江口的一库清水在晨曦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它沿着1276公里的玉带蜿蜒北上,穿过黄河的胸膛,越过华北的平原,最终流入首都的脉搏。

当清冽的长江水滋润着北方干渴的土地时,在这条奔流不息的水脉上,中国水电五局从东线工程穿黄到中线工程攻坚,从关键枢纽到配套延伸,参建20余项关键工程,用智慧与汗水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治水长歌”。

近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入选“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我国黄淮海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于2014年12月12日全线通水,已累计向北方调水超740亿立方米,工程全长1432公里,自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引水,调水至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道之长、跨越地域之广、参建人员之多,规模及难度在国内外均无先例,在推动水利行业技术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球水资源调配与生态优化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科技赋能破天堑

南水北调工程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百科全书”,从黄河的粉细砂层到河南的膨胀土,从太行山余脉的坚硬岩石到华北平原的软土地基,每一段工程都面临着独特的技术挑战。水电五局的建设者们深知,唯有以科技为剑,才能劈开这些阻碍输水通道的“天堑”。

在东线穿黄隧洞工程中,穿黄探洞所经过的地层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围岩破碎,渗(涌)水现象频发,断层和裂隙犹如狰狞的巨兽,切割深邃且伴有溶蚀的“伤痕”,形成了“三水连通”的涌水难题。中国水电五局“穿黄人”迎难而上,采用在涌水点之间布置泄流钻孔分流泄压的方法,如同给狂奔的洪水套上缰绳,然后进行灌浆处理,接着项目技术人员借鉴经验改进止浆塞,进一步有效阻水。穿黄勘探试验洞获取的各项成果为后续穿黄隧洞的设计、施工、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实验经验,成果获得了《水利部科学成果奖》和《国家科技成果证书》。

膨胀土处理是中线工程的另一大技术难题。中国水电五局项目团队充分利用当地膨胀土资源,采用稳定土拌合站系统,改良工序组合,攻克了“土工界癌症”,创造了国内膨胀土水泥改性施工系统工艺。

兴隆水利枢纽是南水北调中线关键节点,项目团队针对粉细砂层渗透稳定性难题,创新采用“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水泥土搅拌桩”组合工艺,完成深60米、厚80厘米的防渗墙25万平方米,创下单月施工5万平方米的行业纪录。为解决软基闸坝沉降控制世界性难题,首创“多层级反滤防护系统”,通过黄沙、瓜米石、碎石的精确级配铺设,确保闸坝在软土地基上的长期稳定。该工程多项技术创新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在平原软基地区建设大型水利枢纽提供了成功的技术范本。

丹心碧水写春秋

从1984年穿黄探洞的煤油灯,到2009年辉县段的狂风暴雪,再到2015年助力“南水”汇入密云水库。不同标段、不同年代的五局建设者,用同样的初心与坚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世纪工程中,让“水利报国”的薪火在岁月中代代相传。

20世纪80年代,第一代“穿黄人”王清香带队扎根黄河边,白天,用手锤凿岩、人工出渣,记录每一层岩层的走向与特性;夜晚,煤油灯的微光映着工棚里的图纸,众人围坐推演开挖方案。1986年的初冬,大涌水顷刻突发,开挖工段段长李炳年率先纵身跳入刺骨的水中,共产党员任运江、王选才紧随其后,职工们纷纷跟进,手挽手拆卸40多米长的钻杆……一个多小时后,涌水终于止住,浑身冻僵的建设者们相互搀扶着走出洞,却笑着说:“只要洞在,人就没事!”为南水北调埋下第一颗“匠心火种”。

2006年,这颗火种在京石段PCCP管道工地燃成火炬。面对惠南庄-大宁段缺时间、缺设备、缺场地的困境,项目经理王海然带领30人团队昼夜奋战,仅用两个月就让机器轰鸣声响彻工地。96吨重的D-IP1左弯头制作堪称“毫米级艺术”,团队创新16块分体式工艺,技术员举着放大镜检查每道焊缝,质检员用千分尺测量每个弧度,光滑如镜的焊缝成为全线标杆。寒冬腊月,张坊段抢工现场,青年突击队72小时连续作战,工人们的手冻得握不住筷子,却无人离开岗位。王海然端来的羊汤热了又凉,成为那段激情岁月最温暖的注脚。

在元氏段15公里的战线上,接过“匠心火炬”的五局人让星火燎原。面对薄壁混凝土裂缝的“顽疾”,副经理靳阔军带领7名80后、90后,用一个月时间手工打造出24米长的衬砌机,将日衬砌量从30米提升到100米。质量负责人汪晓雷则带着团队,每天徒步11公里巡查渠道,用2米靠尺逐段测量,硬是将1厘米的允许误差压缩到毫米级。“穿黄前辈能在冰水里抢险,我们这点苦算什么!”项目经理康建荣带领团队创新“划段分区管理”,将工程优良率从70%提升至91.7%,让匠心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发展长卷绘新篇

当南水北调的碧波在华北大地流淌十载,水电五局的建设者们从未停住“逐水而行”的脚步,他们带着前辈“穿黄治水”的精神烙印,在新时代治水征程上绽放出更炽热的光芒。

鄂西的崇山峻岭间,引江补汉的隧洞正一寸寸向前延伸。195公里的输水线路,是长江与汉江跨越千里的“拥抱”。五局建设者背着“三维地质超前预报系统”的设备,用技术为隧洞装上“慧眼”,提前预判风险,让掘进机在复杂地质中稳步前行。当隧洞开挖过半的捷报传来,坚守数月的建设者们终于能走出隧洞,看看山间的暖阳。“前辈们靠手锤凿穿黄河,我们靠技术劈开群山。”这句话,成了隧洞里最常听见的誓言。

云阳的群山深处,一座装机容量1200MW的“巨型充电宝”正由五局人亲手筑就。“大坝智慧安全管理中心”屏幕上跳动着无人驾驶振动碾的各项实时参数,摊碾压护一体机舒展长臂摊铺坝料,无人驾驶推土机群默契配合平整基面,无人驾驶碾压机群紧随其后压实,三者借北斗卫星定位与5G网络联动,效率比传统施工提升30%。这份科技力始终伴着绿意:智慧中心旁的喷淋系统,根据空气质量传感器数据自动启停;运输车辆进出工地,必经过智能冲洗平台;电工安装的太阳能路灯,点亮建全村的黑夜。五局人用科技为“巨型充电宝”注入智慧内核,更以绿色理念守护云阳山水。

雄安调蓄库的晨光里,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轮廓刚被染亮,五局建设者的身影已穿梭在坝体之间。这座坐落于保定徐水区的“水之仓廪”,是雄安新区的“生命水塔”。垂直帷幕灌浆的钻杆钻入地下百余米,在断裂带区域更是深达160米,每一寸钻孔都浸透着建设者的汗水——他们蹲在灌浆机组旁,紧盯压力表的细微波动,生怕错过一丝偏差;库盆岩溶处理时,年轻技术员跟着老班长趴在泥泞里标注地质缺陷,裤脚沾满的黄泥,成了最质朴的勋章。新老建设者的身影在晨光中交叠,成了“千年大计”里最动人的风景。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李潇涵

原标题《用智慧与汗水谱写新时代“治水长歌”》


【猜你不想错过的精彩内容】

不错过更多精彩内容

为“信语南水北调”点亮星标!

点亮在看,关注南水北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南水北调 incentive-icons
中国南水北调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
1988文章数 208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