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2023 年 9 月的东南非,阳光把地面晒得发烫,空气里都带着一股干燥的热浪。中国能建东电二公司坦桑尼亚分公司的首批队员,背着塞满设备图纸和项目方案的双肩包,踩着滚烫的沙土下了飞机 —— 这可不是一次普通的出差,他们是带着 “把中国能源基建经验种在非洲” 的使命来的。作为中国能建践行 “一带一路” 倡议的 “先头部队”,从落地坦桑尼亚那天起,这群人心里就清楚:要做的不只是建工程,更是要让 “中国能建” 真正融入当地,为东南非的能源互联互通搭起实打实的桥梁。
从投标起步:把 “中国标准” 揉进当地土壤里
![]()
刚进东南非市场,最头疼的不是技术难题,而是 “水土不服”。国内做项目,供应链、数据、业主需求都门儿清,可到了这儿,一切都得从零摸索。就拿投标来说,过去两年,分公司前前后后参与了 8 个项目 —— 既有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 132kV 输变电这样的属地工程,也有埃塞俄比亚分布式光伏这种跨国项目,覆盖了电力、油气、农业灌溉好几个领域。每一次写标书,都像在做一道 “中国标准 + 当地需求” 的融合题,没有现成答案,只能一点点试。
这儿的市场规矩跟国内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举个例子,同一种电缆,在达累斯萨拉姆市区买和在周边小镇买,报价能差出 30% 以上,物资专员为了摸清底价,跑遍了当地 12 家建材市场,3 个笔记本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报价单和供应商联系方式,最后才琢磨出 “分区域比价 + 长期合作议价” 的法子。还有国际业主,他们看项目不只是看工程质量过不过关,更在意这项目能给当地带来啥 —— 能雇多少本地人?会不会破坏环境?就连一份基础的气象数据,在国内可能一周就能拿到,在这儿得花上两三倍时间,还得托当地机构帮忙反复核对。
但再难也不能丢了 “技术过硬、属地融合” 的底线。就说桑给巴尔岛的项目吧,那地方靠海,盐雾重,普通铁塔用不了几年就会生锈。技术骨干们翻着中国能建的《输变电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又结合当地气候反复测算,最后专门设计了耐腐蚀的铁塔涂层方案,光试验就做了五六次。商务谈判时更有意思,团队特意联合中国能建的海外法务团队,把 “互利共赢” 这事儿写进了合同条款里,明确承诺 “优先雇本地员工,还配套技能培训”—— 不是喊口号,是真打算把技术手把手教给当地人。
慢慢的,团队总算摸出了门道:“项目出海” 不是把国内的东西原样搬过来,而是要贴着当地的需求,把中国技术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后来再投标,国际业主看他们的眼神都不一样了,有人说:“你们的方案,既懂工程,更懂我们。”
里程碑突破:8760 万美元背后的 “双向奔赴”
![]()
2024 年 5 月 5 日那天,分公司的会议室里,掌声响了足足有半分钟 —— 谁也没想到,第一次冲击千万美元级别的大项目,居然真的成了。中国能建东电二公司跟联合体一起,拿下了赞比亚卡富埃西至姆祖玛 330千伏 输变电项目,中标金额 8760 万美元。这事儿不光是分公司的 “开门红”,更让大家觉得,“一带一路” 的合作,终于在东南非结出了实打实的果子。
这个项目有多重要?说通俗点,它是赞比亚曼巴发电站二期的 “输电大动脉”。189 公里的双回输电线路,再加上两座扩建的变电站,建成后能把南部的电直接送到北部的负荷中心。要知道,赞比亚北部矿产多、农业也发达,一直缺稳定的工业用电,这线路一通,不光工厂能满负荷生产,周边农民灌溉也能用上电,相当于给当地经济发展插上了电翅膀。所以从一开始,团队就没把它当成一个单纯的工程,而是看作 “把中国基建能力变成当地发展动力” 的机会。
项目能成,离不开 “一带一路” 这个大平台的支撑。2023 年 6 月,分公司派专项调研小组去赞比亚,刚到那儿就有点懵 —— 当地电力市场规划摸不清,政策要求也不熟悉。还好中国能建借助 “一带一路” 的海外合作网络,联系上了中国驻赞使馆经商处,工作人员不光给他们解读了当地的电力政策,还帮着对接了赞比亚国家电力公司,省去了很多弯路。勘察阶段更有意思,赞比亚多红土高原,下雨后土壤容易滑坡,中国能建地质勘察院的专家们,结合之前在 “一带一路” 沿线其他国家的经验,反复调整线路路径,最后把线路绕开了生态敏感区,还减少了对当地农田的占用。
最难忘的是修改投标文件那阵子。国际监理对线路经过的鸟类栖息地特别在意,要求线路设计必须避开鸟类迁徙通道。技术团队前后改了 4 版设计,有时候为了一个杆塔的位置,要查大量的鸟类迁徙数据,还要跟当地环保组织反复沟通。有次凌晨两点,技术负责人还在跟国内专家视频会议,对着图纸一点点抠细节。最后拿出的方案,既符合中国的施工标准,又满足了当地的环保要求,国际监理看完都竖了大拇指:“中国企业的专业和负责,我们看到了。”
签约那天,项目经理摸着合同上 “中国能建” 的标识,跟团队说:“咱这中标不是撞大运,是‘一带一路’让中国和非洲能一起干实事,也是咱能建人真刀真枪拼出来的。”
在挑战中成长:把 “难题” 变成 “朋友”
![]()
“刚到坦桑尼亚那会儿,光是第一批施工设备清关,就跑断了腿。” 分公司的商务主管现在说起这事,还忍不住苦笑。当时设备到了港口,海关要求补 3 次认证文件,他们前前后后跑了 5 个部门,有时候早上 8 点就去排队,等到下午才能见到办事人员。这还只是开始,后面的 “水土不服” 更让人头疼:属地工人第一次绑钢筋,间距就差了好几厘米,按中国标准根本没法用;当地港口效率低,一批设备滞港 10 天,眼看着工期要耽误,团队只能天天去港口蹲守;就连开项目会,国际业主习惯 “慢慢来”,有时候一个小问题能讨论一下午,跟中国能建 “高效推进” 的节奏完全对不上。
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团队里有人说:“‘一带一路’不就是要包容互鉴嘛,咱得学着跟当地的‘不一样’打交道。” 为了解决供应链不透明的问题,他们花了半年时间,一家家走访当地供应商,建了个涵盖 200 多家属地企业的数据库,不光记着材料价格,还标注了交货周期、雨季运输会不会受影响 —— 后来到了雨季,正是靠着这个数据库,提前储备了物资,没耽误工期。
跨文化沟通也是个大难题。一开始跟当地员工开会,讲技术标准他们听不懂,讲施工计划他们没概念。后来团队换了个法子:不搞纯商务谈判,而是带着中国能建在巴基斯坦、柬埔寨这些 “一带一路” 国家的项目照片和视频,到施工现场跟他们聊:“你看,这个铁塔跟咱们要建的一样,当时当地工人也参与了,最后建得又快又好。” 慢慢的,当地员工对他们越来越信任,配合也越来越默契。
针对属地工人技能不足的问题,技术组更是下了苦功。他们把中国能建的《现场作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手册》拆成一个个小知识点,配上简单的图画和当地语言的标注,每天开工前花 1 小时,手把手教他们操作。现在,不少当地工人不仅能独立完成铁塔组装,还能顺口说出 “中国能建,安全第一”—— 这话从他们嘴里说出来,比任何夸奖都让团队觉得暖心。
“以前遇到问题会慌,现在心里有底了。” 团队里的年轻人说,“一想到‘一带一路’上那么多中国项目,都是这么一步步克服困难做起来的,就觉得咱这点事儿不算啥。” 其实在不知不觉中,“项目出海” 已经不只是建工程了,更成了中国和非洲员工之间,技术、经验甚至友谊的双向传递。
扎根热土:朝着 “一带一路” 的新方向再出发
如今站在赞比亚项目的开工现场,看着印有 “中国能建” 和 “一带一路” 标识的挖掘机、起重机有序作业,看着当地员工跟中国员工肩并肩核对图纸,偶尔还能用中文聊几句 “吃饭了吗”“这个地方要注意安全”,分公司的每个人对 “项目出海” 都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带一路” 不是单向的 “走出去”,而是要真正 “融进去”;建工程也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成为连接中国和非洲的 “友谊桥”。
回想这一年多的日子,变化真是太大了:从最初只有 6 个人的小团队,到现在有 20 名核心成员、30 多名属地员工;从只能跟着参与投标,到能独立拿下千万美元级项目;从对当地市场一脸茫然,到摸索出 “中国标准 + 属地化” 的成熟模式 —— 分公司的每一步,都踩着中国能建 “深耕‘一带一路’、服务全球能源” 的节奏,也都离不开当地朋友的支持。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还有更清晰的计划。一方面,还是聚焦电力老本行,现在已经在跟踪坦桑尼亚的分布式光伏项目,还去调研了赞比亚农业灌溉的供电需求 —— 想把中国的绿色能源技术带过来,让非洲的草原上也能立起光伏板,让农民不用再靠天吃饭。另一方面,要更深化属地化,计划两年内培养一批属地项目管理人员,还要跟当地的设计院、施工企业建立长期合作 —— 不光要把工程建好,还要把技术和经验留下来,让 “中国能建” 这个品牌,不只是 “技术好” 的代名词,更是 “互利共赢” 的象征。
从坦桑尼亚的热风里跑市场,到赞比亚的高原上盯现场;从投标文件里一字一句地抠细节,到项目工地上挥着汗水绑钢筋 —— 这群中国能建的 “海外兵”,就像 “一带一路” 上的追光者,朝着 “赋能全球、点亮未来” 的目标一直往前走。他们知道,“项目出海” 的路没有尽头,“一带一路” 的故事也还在继续。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在东南非的这片热土上,用钢筋铁骨架起一座座能源的桥梁,用真诚合作架起一座座友谊的桥梁,让中国能建的旗帜飘得更高,让 “中国方案” 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多实实在在的 “电力动能”。(赵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