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为何说:与其求佛保佑,不如自己觉醒?一语道破修行真谛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金刚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禅宗六祖慧能,一个目不识丁的樵夫,却成为中国禅宗史上最伟大的祖师之一。

他的一句话,震撼了无数求佛拜佛之人的心灵。

这位连字都不认识的南方樵夫,凭什么能够得到五祖弘忍的衣钵传承?

他又为何敢说出"佛在自心,何必外求"这样惊世骇俗的话?

在那个人人烧香拜佛、祈求保佑的时代,慧能的这番话无异于当头棒喝。

多少人虔诚跪拜,多少人耗尽家财供养寺院,可慧能却说。



这些都是向外求索,反而远离了真正的觉悟。那么,他所说的"自己觉醒"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与我们理解的修行又有何不同?

要理解慧能这句话背后的深意,就要从他如何得法、如何悟道说起。在那场改变中国禅宗命运的传法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唐高宗咸亨年间,岭南新州的一个柴市上,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正在卖柴。这青年叫慧能,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以砍柴为生。他不识字,也从未进过寺院,对佛法更是一无所知。

这天,慧能卖完柴,正准备回家,突然听到客店里有人在诵经。那声音平和悠远,字字清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慧能却如遭雷击,整个人愣在了原地。他说不清那是什么感觉,就好像有什么东西突然在心中炸开,又好像某扇一直紧闭的门被推开了。那一刻,他似乎明白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明白。

慧能冲进客店,向那诵经之人打听:"您念的是什么经?"

"《金刚经》,"那人说,"是黄梅东山五祖弘忍大师那里传出来的。大师常以此经教人,说只要能悟透这部经,就能见性成佛。"

"见性成佛......"慧能喃喃重复着这四个字。

那人看他眼神清澈,不似寻常,便又说:"你若有心向佛,何不去黄梅拜见五祖?"

慧能回到家中,将母亲托付给乡邻照应,便独自踏上了前往黄梅的路。这一走就是一个多月。当他赤脚踏进东山寺时,五祖弘忍正在禅堂中为弟子们讲经。

"你是何方人?来这里作什么?"弘忍看着这个衣衫褴褛、满身尘土的南方人问道。

"弟子是岭南人,来这里只为作佛,不为别的。"慧能的回答简单直接。

弟子们哄堂大笑。一个南方蛮子,目不识丁,也敢说要作佛?

弘忍却没有笑,他盯着慧能看了许久:"岭南人无佛性,如何能作佛?"

这话听起来像是拒绝,但慧能却听出了其中的试探。他恭敬答道:"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岂有南北?我这肉身虽与和尚不同,佛性又有何差别?"

禅堂内一片寂静。弘忍的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摆摆手让慧能去后院舂米去了。

就这样,慧能在东山寺的碓房里一待就是八个月。他每天从早到晚舂米,腰间绑着一块石头,好让瘦弱的身子能够踩得动碓。寺里的僧人们渐渐习惯了这个不声不响的南方人,也没人在意他。

可弘忍知道,这个不识字的樵夫,才是真正悟道之人。

这年秋天,已经年过七旬的弘忍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必须尽快选出继承人。他召集门下弟子说:"生死事大,你们终日只知供养三宝,不求出离生死苦海,何用?现在你们各自回去,以自己的智慧写一首偈,若有悟得大意的,便传他衣钵,为六代祖师。"

众弟子退下后,都觉得这衣钵必定是首座神秀的。神秀是寺中学问最好的弟子,研习佛经多年,讲经说法深得众人敬佩。大家都觉得自己写偈没有意义,倒不如等神秀继承衣钵后,再去学习。

神秀也明白众人的心思,他对佛法确实有很深的理解。当夜,他在方丈室外的走廊墙壁上写下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第二天一早,弟子们看到这首偈,无不赞叹。大家纷纷抄录背诵,称赞神秀师兄果然不凡。

弘忍也看到了这首偈。他将神秀叫到禅房,问道:"这偈是你写的?"

"是弟子所作。"神秀恭敬答道。

"你这首偈,还未见性,只在门外,尚未入得门来。"弘忍摇头说,"依此修行,虽不堕恶道,但若要求无上菩提,却是不够。你再去想想,有了新的领悟,再来见我。"

神秀退下,几日内冥思苦想,却再也写不出新的偈来。

而在碓房里,慧能也听说了这件事。有个小沙弥常来碓房玩,这天边背诵边解释了神秀的偈语给慧能听。

慧能听完,沉默了片刻,对小沙弥说:"我也有一偈,但我不识字,你能帮我写在那偈旁边吗?"

小沙弥吃了一惊:"你这舂米的也要作偈?"

"想要学无上佛法,不可轻慢初学之人。"慧能平静地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却有没意智。你若轻慢,便有无量无边的罪。"



小沙弥被说得面红耳赤,老老实实跟着慧能来到走廊。慧能念,小沙弥写: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一出,围观的僧众都惊呆了。寺中的读书人都看得出来,这首偈的境界远在神秀的偈之上。神秀说的是修行的方法,而慧能直指的却是心性的本源。

消息很快传到了弘忍耳中。他赶到走廊,看了看墙上的偈,对众人说:"这也没有见性。"说完便用鞋底把偈擦掉了。

众人这才松了口气,议论纷纷。有人说那舂米的不自量力,也有人说五祖果然慧眼如炬。

可当夜三更,弘忍却悄悄来到了碓房。

"米舂好了吗?"弘忍问。

"早就舂好了,只欠筛选。"慧能答道。

弘忍用禅杖在碓上敲了三下,转身离去。慧能会意,三更时分,悄悄来到弘忍的禅房。

房门虚掩着。慧能推门进去,弘忍正坐在禅床上,手中拿着袈裟,遮住灯光。

"外面的人还在议论白天的事,"弘忍说,"他们不知道,你那首偈,才是真正见性的偈。神秀的偈是渐修之法,适合大多数人,一步步修持;而你的偈却是顿悟之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弘忍展开《金刚经》,开始为慧能讲解。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恍然大悟,原来一切万法都不离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慧能连说五个"何期",将自己的感悟和盘托出。

弘忍知道,慧能已经彻悟,便将衣钵传给了他:"你现在就是六祖了。但衣钵相传,必定会引起纷争。你要连夜南行,等时机成熟,再出来弘法。"

慧能接过衣钵,当夜便离开了东山寺。果然,天亮后众僧得知消息,许多人不服,追了下来。其中有个叫惠明的僧人,武将出身,脚程最快,在大庾岭追上了慧能。

慧能见躲不过,便将衣钵放在路边石头上:"这衣钵只是信物,岂能强夺?你若想要,便拿去吧。"说完,躲进了草丛。

惠明上前想拿衣钵,却发现重如泰山,根本拿不动。他心中恍然,知道这不是力气的问题,而是心性的问题。

"行者,行者!"惠明大叫,"我是为法而来,不是为衣钵而来!"

慧能从草丛中走出,盘腿坐在石头上。惠明恭敬行礼,请求开示。

"既然是为法而来,那就屏息诸缘,不要生起一个念头。"慧能说。



惠明依言而坐,良久。

慧能这才开口:"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个时候,什么是惠明的本来面目?"

就这一句话,惠明当下开悟。

但他仍有疑惑,便问道:"除了这些密语密意之外,还有更深的道理吗?"

慧能笑了,他说的那番话,才是真正道破修行真谛的关键......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