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真正自在的人不执着功课,坚持做这2件事,烦恼自然消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金刚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在浙江奉化的街头巷尾,常能看到一位奇特的和尚。

他身材矮胖,袒胸露腹,肩上总背着一个硕大的布袋,笑口常开,见人便笑,逢人就化缘。

这位便是后世传颂的布袋和尚,法名契此。

世人皆知布袋和尚笑容可掬、随遇而安,却少有人知晓。

这位看似疯癫的和尚,竟道出了修行的至高法门。

他从不诵经念佛,不打坐参禅,整日游走街市,与孩童嬉戏,向百姓乞食。

寺中僧人严守戒律,每日功课不断,他却独来独往,似乎与修行二字毫不相干。



这般行径,引得无数僧俗之人困惑不解:难道修行不需功课?不念经文、不坐禅定,如何能得解脱?更令人称奇的是,布袋和尚临终前留下一偈,点明了一个惊人的修行真理——真正自在的人,不执着于功课形式,只需坚持做好两件事,烦恼便能自然消散。

这两件事究竟是什么?为何能有如此殊胜的功德?让我们走进布袋和尚的一生,去寻找这个答案。

唐末五代,天下大乱,战火连年。浙江明州奉化县的岳林寺中,住着一位与众不同的游方僧人。他自称契此,因常年背着一只硕大的布袋四处游走,人们便叫他布袋和尚。

这位布袋和尚的来历神秘莫测。有人说他本是江浙一带的普通僧人,也有人传言他是从西域而来的苦行僧。但无论出身如何,他的行为举止,都与寻常修行人大相径庭。

岳林寺的僧众每日清晨四更起床,钟声一响,便齐聚大殿诵经念佛。早课、晚课、午时功课,一样都不能少。禅堂里,僧人们端坐蒲团,入定参禅,一坐便是数个时辰。戒律森严,丝毫不得懈怠。

唯独这位布袋和尚,从不参与这些功课。天刚蒙蒙亮,他便背着布袋出门,在街市上闲逛。看到卖菜的老妪,他笑嘻嘻地伸手讨要;遇见玩耍的孩童,他放下布袋与他们嬉戏;碰上施舍的善人,他也不推辞,将吃食装进布袋。

寺中有位年轻僧人叫慧明,初入佛门,对修行之事格外上心。每日功课从不落下,打坐念经勤勉不已。他看不惯布袋和尚这般模样,便找了个机会,上前请教。

"师兄,"慧明恭敬地合掌问道,"晚辈见您整日游走街市,不诵经不打坐,这如何能够修行?"

布袋和尚咧开嘴笑了,从布袋里掏出半个馒头,递给慧明:"吃吗?"

慧明愣了愣,摇摇头:"不吃。师兄,晚辈是问您修行之事。"

"修行?"布袋和尚又笑了,"你每日功课,可曾得过清净?"

慧明一时语塞。确实,他虽然每日念经打坐,心中却总是杂念纷飞。念经时想着今日功课是否做完,打坐时惦记着晚斋的饭菜,表面功夫做足,内心却从未真正安宁。

"功课本是修行的方便之门,却不是修行的全部。"布袋和尚拍了拍自己的布袋,"执着于形式,反倒成了束缚。"

说完,他背起布袋,晃晃悠悠地走了,留下慧明站在原地沉思。

类似的场景,在奉化城中屡见不鲜。



一日,城中来了一位颇有名望的禅师,在寺中讲经说法。许多僧俗之人慕名而来,大殿里坐得满满当当。这位禅师讲得精彩,引经据典,口若悬河,听众无不点头称是。

唯独布袋和尚坐在角落里打瞌睡,鼾声阵阵。

讲经结束后,有人不满,指责布袋和尚不敬法师。那位禅师倒是宽和,笑着问道:"这位师兄为何不听讲经?"

布袋和尚睁开眼,笑道:"讲的是什么经?"

"《金刚经》。"

"说的是什么道理?"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布袋和尚点点头:"既然无相,何必执着于听与不听?"

众人哗然。那位禅师愣了片刻,忽然大笑,向布袋和尚合掌行礼:"师兄高明,是贫僧着相了。"

这一番对答传开后,有人说布袋和尚是得道高僧,也有人说他不过是胡言乱语的疯僧。但无论外界如何评说,布袋和尚依然我行我素,背着布袋游走人间。

更令人称奇的是,布袋和尚似乎有预知天气的能力。每当他穿着湿草鞋走在大街上,必定会下雨;若他穿着干草鞋,则天气晴朗。渔民出海前,都会专门来看布袋和尚的鞋子,以此判断海上天气。

有人问他:"师父如何知晓天气变化?"

布袋和尚笑而不答,只是拍拍布袋。

岁月流转,布袋和尚在奉化一带游走了数十年。他从不与人争执,从不评判是非,遇到施舍便接受,没有也不强求。孩童们喜欢跟着他玩耍,因为他总是笑呵呵的,从布袋里变出糖果点心。老人们敬重他,因为他虽然看似疯癫,言语中却常含深意。

城中有个富户,家境殷实却吝啬成性。一次,布袋和尚上门化缘,富户不肯施舍,还出言讥讽:"你这和尚不好好修行,整日游手好闲,凭什么要我施舍?"

布袋和尚也不生气,只是笑道:"施舍不是给我,是给你自己。你施舍的是钱财,得到的是福报。我接受的是钱财,给你的是机会。"

富户冷笑:"胡说八道!"

几年后,富户家中遭遇变故,家道中落。他这才想起布袋和尚的话,追悔莫及。而那些曾经对布袋和尚施舍过的人家,虽然不见得大富大贵,却也都平安顺遂,家庭和睦。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这位看似疯癫的布袋和尚,究竟悟到了什么?为何他不像其他僧人那样严守功课,却能如此自在洒脱?

有一年冬天,大雪封路,寺中僧人都躲在屋内烤火取暖。布袋和尚却坐在雪地里,任凭雪花飘落在身上。一位老僧看不过去,劝他进屋避寒。

布袋和尚摇摇头,指着漫天飞雪说:"你看这雪,它们从天而降,落到哪里就是哪里。落在屋檐上,便化作水滴;落在地上,便堆成雪堆。它们可曾执着过自己该落在何处?"

老僧若有所思:"师兄是说,随缘而安?"

"不只是随缘,"布袋和尚笑道,"是不起分别之心。雪花不会因为落在屋檐上就欢喜,落在污泥里就悲伤。它只是做它该做的事——从天而降,然后融化,滋润大地。修行也是如此。"

后梁贞明二年,布袋和尚预感到自己即将离世。这一天,他照例背着布袋在街上游走,但神色比往日凝重了些。

傍晚时分,他来到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石头上坐下。寺中僧人和城中百姓闻讯赶来,围在四周。

布袋和尚环视众人,缓缓开口:"诸位,贫僧今日要走了。"

众人大惊,纷纷跪下挽留。布袋和尚摆摆手:"生死有命,何必挽留?贫僧在世数十年,看尽世间百态,今日临别,有几句话想说。"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的脸庞:"世人皆以为修行要日日功课不断,时时念经打坐。殊不知,真正的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心地。真正自在的人,不执着于功课,只需坚持做好两件事。"

众人屏息凝神,等待布袋和尚说出这至关重要的两件事。但布袋和尚忽然闭口不言,双手合十,端坐石上,安详圆寂。



临终前,他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这一偈语传开后,世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看似疯癫的布袋和尚,竟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而他所说的那两件事,究竟是什么?

成了千百年来修行人苦苦追寻的答案......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