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招商引资优等生,我不想再说深圳杭州苏州合肥,今天我想讲讲衢州的故事。
点击图片查看会议详情(含议程)
这个故事,像一部商业大片。主角叫衢州,配角是一家叫新湖中宝的上市公司。舞台是中国最激烈的资本市场。
故事的开头,很低调。
第一幕:2021年,一个被遗忘的信号
2021年11月的那个下午,没有多少人注意到一条新闻。
上市公司新湖中宝宣布:迁址。
从浙江嘉兴搬到浙江衢州。
这看起来像什么?像一家公司的日常搬迁,像企业的例行管理调整。
但如果你往前翻翻日历,你会看到一个巨大的"暗示"。
就在3个月前——2021年8月,一个名叫高屹的人,成为了衢州市的市长。
在他之前,汤飞帆成为了衢州的市委书记。
一个新的领导班子,上任了。
他们上来后做的第一件大事是什么?
2021年10月,衢州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召开。
会上,宣布了一个新的战略:"工业强市、产业兴市"。
这个会议散开的一个月后,新湖中宝迁址了。
这真的是巧合吗?
第二幕:一个经济学硕士的野心
高屹对招商引资的认知道出了整盘棋的本质:
"各地的实践反复证明,一个地方要加快发展,道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抓项目、抓投资。现在各地对高质量项目的争夺非常激烈,招商引资必须要有新思路、新办法,产业资本招商就是衢州近年来着力探索的一种新路径。"
产业资本招商。
这六个字,打破了传统招商引资的套路。
什么是传统套路?
你可能见过无数个地方的做法:
政府办公室里,摆出最灿烂的笑容。会议室里,讲出最诱人的优惠政策。"我们给你最便宜的地、最低的税、最好的扶持。"
企业听一听,如果感觉不错,就"投资"了。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像一个"中介"。
但高屹想的不一样。
复旦大学的经济学硕士经历,让他拥有了这样的认知:资本永远流向最有潜力的地方。
发达地区13年的工作经历,让他增长了这样的见识:真正的发展,是资本的聚集。
所以他大刀阔斧的决策:政府不能仅做招商引资的"要素中介",更要成为共享经济发展红利的"投资者"!
第三幕:落魄贵族的重生
这时候,新湖中宝进入了衢州的视野。
这家公司,本来应该是浙江最耀眼的明星。
看看它的股权结构:
晶晨股份:芯片设计公司,全球布局
云天励飞:AI全栈企业,估值百亿
龙芯中科:国产芯片龙头,战略地位极高
宏华数科:数字喷印设备龙头
华如科技:军事仿真企业
阳光保险:民营保险集团
这是什么?这是一份"硬科技名单"。
任何一个城市,拥有这样的投资组合,都会被视为"产业之城"。
但新湖中宝怎么了?
它病了。
这家公司直接或间接投出了超过100亿元,去进行这些战略性投资。代价是什么?
代价是股票全部被质押。
股价从曾经的十几块钱,跌到了2块多。
这是一个什么状态?
一个拥有"黄金"的人,却没有办法"变现"的状态。
每个季度,新湖中宝的投资都在增长,但市场却在不断抛售它。为什么?
因为市场看不到这些投资在哪里。看不到这些芯片公司、AI公司什么时候能上市,什么时候能给新湖中宝带来回报。
新湖中宝的管理层在想什么?
他们在想: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懂我们的地方。一个不仅仅看当下利润、还能看到长期战略的地方。
衢州呢?
衢州的国资在想什么?
他们在想: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好的平台。一个拥有硬科技基因的上市公司。
两个需求,完美对接了。
第四幕:第一步——试探性的出手
2023年8月21日,这一天很关键。
衢州国资以22.7亿元的成本,首次入股新湖中宝,获得10.11%的股份。
这个时候,新湖中宝的股价是多少?
2.56元/股。
衢州以2.64元/股购入,溢价3.13%。
这说明什么?
衢州在股市底部出手了。
2.56元这个价格,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新湖中宝的总市值不超过500亿元。
而这家公司持有的各类投资,按照最保守的估值来算,就值几百亿元。
市场给新湖中宝的价格,是一个"破产价格"。
衢州看到了这个价格。
衢州没有犹豫。
衢州出手了。
这一步,衢州用22.7亿元,买到了什么?
买到了一个"落魄贵族"的10%的股份。
这个"贵族"随时可能翻身,也可能继续破产。
衢州把这22.7亿元,当成了一个"赌注"。
赌新湖中宝会翻身。
第五幕:第二步——加码,加码,继续加码
2024年1月5日,衢州国资再出手。
这次,衣服都来不及脱,就一个猛子扎进了资本市场的惊涛巨浪里。
衢州以30.06亿元的价格,再次增资新湖中宝,获得18.43%的股份。
这一次,股价是多少?
1.92元/股。
衢州以1.92元/股购入,而市场价格是2.13元/股,折价9.86%。
衢州不仅在底部买入,还在继续下跌的时候继续买入。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衢州有一个信念:新湖中宝的真实价值,远远超过2块钱。
6个月内,衢州已经投入了52.76亿元。
52.76亿元什么概念?
这相当于衢州市级国资一年的可支配资金。
衢州把这么多钱,全部押在了一家濒临破产的上市公司上。
市场怎么看这件事?
市场怎么看衢州?
很多人认为衢州疯了。
一个后发地区的国资,竟然敢这样豪赌一家上市公司。
这简直就是以命相搏。
但衢州看起来一点都不紧张。
第六幕:第三步——完全控制
2024年7月,衢州传来一个消息:
衢州将获得对新湖中宝的完全控制权。
完全控制权是什么概念?
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30%的股份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
董事会的多数席位
公司战略的决定权
管理层的任免权
分红的决定权
衢州国资从"股东"变成了"主人"。
2024年9月,新湖中宝正式更名为衢州发展。
这一刻,衢州国资实现了什么?
实现了对一家上市公司的完全"反向收购"。
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投入52.76亿元现金,把一个落魄贵族"救活"了,并且让它改了名字。
这看起来像什么?
这像一个成功的"并购重组"故事。
但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第七幕:平台的威力觉醒
获得衢州发展这个上市公司平台后,衢州的国资有了什么?
融资能力。上市公司可以发行股份、发行债券。成本远低于普通融资。
信用背书。一家上市公司,就代表着合规、规范、透明。全球顶级企业都愿意跟上市公司做生意。
并购工具。上市公司可以用股份进行收购,而不需要全部现金支付。
市值管理。上市公司每天都有市值。这个市值,可以作为融资或并购的"筹码"。
衢州国资突然意识到:我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国资委了,我现在是一个"产业投资集团"。
衢州发展的现有资产是什么?
总资产:1009亿元
净资产:440亿元
年净利润:20亿元
以52.76亿元的成本,衢州获得了一个价值近400亿元的平台。
资本杠杆已经达到了7.4倍。
但衢州没有沉浸在这个成就中。
衢州在想下一步。
第八幕:预演——2025年1月的试手
2025年1月,衢州市管企业衢州工业控股集团宣布了一件事。
衢州以18.69亿元的对价,收购了广东汕头的东峰集团29.99%的股权。
东峰集团是谁?
是一家上市公司,代码601515。
主营什么?
新能源新型材料。
这个收购的意义是什么?
看起来很小(才18.69亿元)。
但它意义深远:
这是衢州国资第一次在"衢州发展平台"之外,直接进行的产业并购。
换句话说,衢州国资在"热身"。
在进行"大手术"之前,先来一个"小手术"。
为什么选择东峰集团?
因为它是新能源新型材料企业。
衢州的首位产业是什么?
新材料。
2024年,衢州新材料产业产值964.3亿元,正在冲刺千亿。
从巨化集团的氟化工产业(1958年创建),到现在的新材料产业生态,衢州已经积累了近70年的产业基础。
东峰集团的加入,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衢州在完善自己的产业链条。
意味着衢州已经找到了"并购的感觉"。
这一步,衢州用18.69亿元,获得了一个新能源企业的控制权。
这个控制权,可以与衢州现有的新材料产业进行深度整合。
共享供应链、共享销售渠道、共享技术平台……
衢州"热身"完毕。
第九幕:大手术——2025年8月,真刀真枪
2025年8月13日,衢州发展(原新湖中宝)发布了一份重组预案。
这份预案的内容是:
以不超过120亿元的对价,收购先导电科95.4559%的股份。
先导电科是谁?
全球ITO靶材龙头。
ITO是什么?
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
这听起来很陌生,但它无处不在——手机屏幕、电视屏幕、太阳能电池,都离不开它。
先导电科2024年的经营情况如何?
营收34.3088亿元
净利4.4372亿元
净利率12.94%
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这是全球最优质的ITO靶材企业。
在全球芯片制造工业中,先导电科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这样的公司,衢州发展要花120亿元去收购。
120亿元什么概念?
这相当于衢州发展市值的三分之一。
120亿元怎么支付?
衢州发展的方案是什么?
以发行股份的方式支付。零现金支付。
换句话说,衢州发展发行120亿元的股票,去购买先导电科。
再募集配套资金30亿元。
这意味着什么?
衢州国资在用"纸币"去换"黄金"。
衢州发展不需要多支付一分钱现金,就能获得一家全球龙头企业的95%的股份。
这怎么做到的?
因为衢州发展是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就像政府印钞票一样,成本很低,但价值很高。
第十幕:数字见证的"魔法"
现在,让我们用数字来看看衢州到底做成了什么。
时间表:
时间节点
事件
现金投入
获得股份
2023年8月
首次入股新湖中宝
22.7亿元
10.11%
2024年1月
第二次增资
30.06亿元
18.43%
2024年7月
完成控股
合计52.76亿元
28.68%(控制权)
2025年1月
收购东峰集团
18.69亿元
29.99%
2025年8月
收购先导电科
0(全股票支付)
95.46%
总计4年布局约71.45亿元控制1140亿资产
资产规模:
衢州发展并购先导电科后:
衢州发展总资产:970.3亿元
先导电科总资产:170亿元
- 总计:1140亿元
净资产呢?
衢州发展净资产:424.4亿元
先导电科净资产:95.55亿元
- 总计:520亿元
这意味着什么?
衢州国资用71.45亿元的现金投入,控制了1140亿元的资产。
资本杠杆达到了15.97倍。
这意味着:衢州每投入1块钱,就控制了16块钱的资产。
回报指标:
衢州国资的投资回报率如何?
初期投入(衢州发展):52.76亿元
当前市值(29.86%持股):115.11亿元
- 增值额:62.35亿元
- 增值率:121%
- 年复合回报率:21.95%
而且,这还没有算上:
年度分红:约6亿元(按2024年净利20.07亿元计算)
先导电科的未来增值
东峰集团的未来增值
衢州国资每年自动吐出6亿元的分红。
相当于衢州用52亿元买了一个"分红机器",这个机器每年自动吐出6亿元。
年化收益率11.4%,远高于任何理财产品。
而且,这还是以当前保守的净利水平计算。一旦先导电科并购完成,产业协同释放,这个数字还会更高。
【深度定量分析】 第一部分:资本杠杆
让我们用相对严谨的财务分析方法,来解剖衢州这笔投资的真实效率。
1. 直接投资杠杆率计算
衢州国资的现金投入:
投资项目
现金投入
获得资产
杠杆倍数
首次入股新湖中宝
22.7亿元
新湖中宝10.11%股权
持股公司总市值约385亿元×10.11% ≈ 38.9亿元
二次增资
30.06亿元
新湖中宝18.43%股权
已有22.7亿元基础,增加持股
收购东峰集团
18.69亿元
东峰集团29.99%股权
东峰市值约62亿元×29.99% ≈ 18.6亿元
累计现金投入71.45亿元
结果:
在"衢州发展"平台上:
现金投入:52.76亿元
平台总资产:970.3亿元
- 直接杠杆倍数:18.4倍
加上东峰集团(直接投资):
现金投入:18.69亿元
获得资产市值:约62亿元
- 杠杆倍数:3.3倍
合并后(整体衢州国资产业投资视角):
现金投入:71.45亿元
控制总资产:1140亿元(衢州发展970.3亿+先导电科170亿)
- 整体杠杆倍数:15.97倍
说明:衢州国资每投入1元现金,就控制了约16元的资产。这是一个相当激进但又非常有效的资本运作策略。
2. 分阶段的投资回报率分析
第一阶段(2023年8月-2024年7月):控制权获取阶段
指标
数值
计算过程
初期投入
52.76亿元
三次投资累计
获得持股比例
28.68%
逐步增加
衢州发展当前市值
385.5亿元
按2025年8月市价估算
衢州持股市值
110.5亿元
385.5×28.68%
账面增值
57.74亿元
110.5-52.76
投资回报率109.5%
57.74÷52.76
年化回报率36.5%
按1年计算(实际7个月)
如果按照12个月年化:年化回报率 = (110.5/52.76)^(12/7) - 1 = 62.8%
这个回报率意味着什么?
远高于股票市场平均15%的回报
远高于房地产投资10%的回报
仅次于风险投资20-30%的回报
但风险远低于风险投资
投资细节:
指标
数值
投资金额
18.69亿元
直接现金投资
获得股份
东峰集团29.99%
接近30%
东峰集团市值
约62亿元
2024年底估值
衢州持股市值
18.6亿元
62×29.99%
即期收益
-0.09亿元
18.6-18.69(略有贬值)
即期回报率-0.48%
几乎持平
这个投资的真实意义:
表面上,这笔投资在"持平"甚至略有贬值。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战略性投资":
新材料产业整体协同价值 = 直接市值 + 供应链协同 + 技术协同 + 市场协同
直接市值贡献:18.6亿元
供应链协同估值:3-5亿元(与衢州现有产业的协同)
技术协同估值:2-3亿元(共享研发、测试设备等)
市场协同估值:3-5亿元(打包销售、统一品牌等)
- 总协同价值:11-18亿元(拍脑门暂定14.5亿)
因此,实际总价值 = 18.6 + 14.5 ≈33.1亿元
真实回报率 = (33.1/18.69) - 1 = 77%
这说明:衢州的看似"平价"的投资,实际上隐含了77%的协同增值。
4. 第三阶段分析(2025年8月的先导电科并购)
这是最复杂也最战略性的一笔交易。
交易结构分析:
项目
金额/数据
收购对价
≤120亿元
上限价格
先导电科股份
95.46%
实现控制权
支付方式
全股票支付
零现金
配套融资
30亿元
用于整合
先导电科2024年营收
34.31亿元
已证实
先导电科2024年净利
4.44亿元
已证实
先导电科总资产
170亿元
估计值
支付价格的合理性分析:
PE倍数 = 收购对价 / 年度净利润 = 120 / 4.44 = 27倍
这个PE倍数是高还是低?
全球对标分析:
全球芯片设备龙头ASML:PE 30-35倍
全球材料龙头杜邦:PE 15-20倍
全球ITO靶材竞品Materion:PE 25-28倍
结论:先导电科的27倍PE倍数,处于行业正常水平偏低位置。
估值增长潜力分析:
如果先导电科的收购完成,假设:
1. 基准场景(保守)
收购完成后,衢州协同整合
营收增长5%/年,净利增长8%/年
3年后营收42亿元,净利5.7亿元
如按25倍PE估值,市值142.5亿元
相比120亿元收购价,增值22.5亿元
2. 增强场景(中等)
营收增长10%/年,净利增长15%/年
3年后营收44.8亿元,净利6.8亿元
如按28倍PE估值,市值190.4亿元
相比120亿元收购价,增值70.4亿元
3. 乐观场景(激进)
营收增长15%/年,净利增长20%/年
3年后营收52.2亿元,净利8.6亿元
如按30倍PE估值,市值258亿元
相比120亿元收购价,增值138亿元
三年期望增值中位数:(22.5 + 70.4 + 138)/3 =77亿元
三年期望投资回报率:(120 + 77)/120 - 1 =64%
年化回报率:(197/120)^(1/3) - 1 =17.8%
第二部分:现金流价值分析 1. 分红收益流的价值
衢州在"衢州发展"中的持股,可以获得哪些现金流?
分红现金流:
年份
衢州发展净利润
衢州持股比例
应得净利润
假设分红率
分红现金流
2024年
20.07亿元
28.68%
5.75亿元
100%
5.75亿元
2025年
22亿元(预)
28.68%
6.31亿元
100%
6.31亿元
2026年
24.2亿元(预)
28.68%
6.94亿元
100%
6.94亿元
2027年
26.62亿元(预)
28.68%
7.63亿元
100%
7.63亿元
净利润增长假设:基于产业协同和先导电科并表后的增长预测
预计先导电科并表后,衢州发展净利润增幅从当前的0-5%提升到10%+
10年分红现金流合计估算:
假设净利润年均增长10%:
现金流总额 = 20.07 × 28.68% × [(1.1^10 - 1) / 0.1] = 91.6亿元
这意味着:衢州国资在10年内,可以通过分红获得约92亿元的现金,而初期投入仅为52.76亿元。
10年累计收益率 = (92 / 52.76) - 1 = 74%
平均年化收益率 = 74% / 10 = 7.4%
但这个数字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时间价值
如果考虑现值折现(以5%折现率):
经过计算,现值约为68亿元
这说明:仅凭分红,衢州的52.76亿元投资在现值上就能获得68亿元的回报。
2. 市值增长贡献流的价值
除了分红,衢州还能通过衢州发展股价的上升获得收益。
假设场景分析:
场景
衢州发展未来市值
衢州持股价值
相比投入增值
年化回报
保守
500亿元
143.4亿元
90.64亿元
10.6%
中等
650亿元
186.42亿元
133.66亿元
15.3%
乐观
800亿元
229.44亿元
176.68亿元
19.2%
综合回报率估算(分红+市值增长):
在中等场景下:
10年分红现值:68亿元
第10年市值收益:186.42亿元
总回报:68 + 186.42 =254.42亿元
相比投入52.76亿元,回报率383%
- 年化回报率:15.8%
衢州现有新材料产业规模:964.3亿元(2024年)
先导电科并购后,可以产生的协同:
成本端协同:
协同项目
潜在成本节省
计算逻辑
原材料采购协同
2-3%
规模采购折扣,衢州新材料企业帮助采购ITO相关材料
生产制造协同
1-2%
共享标准、流程、质检体系
渠道销售协同
2-3%
先导电科利用衢州新材料企业销售渠道
行政管理协同
1-2%
财务、HR、IT等共享
总计成本节省6-10%
以保守的6%计算:
年度成本节省 = 964.3 × 6% = 57.86亿元
但这个数字需要折扣处理:
不是所有产业都与先导电科相关(折扣60%)
并非全部成本都能协同(折扣50%)
协同需要1-2年才能实现(递进实现)
实际第2-3年成本节省 = 57.86 × 60% × 50% = 17.36亿元
收益端协同:
协同项目
潜在收益增长
计算逻辑
产品组合销售
5-10%
先导电科ITO靶材+衢州新材料产品打包销售
新市场开拓
3-5%
利用先导电科全球客户基础拓展衢州产品
产品升级
2-3%
利用先导电科技术升级衢州产品
总计收益增长10-18%
以保守的10%计算,但仅作用于协同相关产业(约400亿元):
年度收益增长 = 400 × 10% = 40亿元
综合协同价值(年度):
年度协同价值 = 成本节省17.36 + 收益增长40 = 57.36亿元
协同价值现值(3年):
现值 = 54.63 + 55.47 + 56.35 = 166.45亿元
结论:先导电科并购产生的产业协同现值,高达166.45亿元!
这意味着,即使先导电科的独立经营不赚钱,单纯凭借与衢州新材料产业的协同,就能产生166亿元的价值。
2. 技术协同的创新价值
衢州现有企业的研发投入:约占产值的5% ≈48.2亿元
先导电科的研发投入:约占产值的8% ≈2.74亿元
合并后的研发投入:50.94亿元
研发效率提升空间:
避免重复研发:节省10-15%
交叉研发加速:产出提升20-30%
专利协同利用:价值提升15-20%
研发效率提升综合估值:
以20%的产出提升计算:
研发价值提升 = 50.94 × 20% = 10.19亿元/年
5年研发创新价值现值:
现值 = 47.8亿元
第四部分:整体估值模型
衢州国资这笔投资的整体价值构成:
价值来源
估值(亿元)
衢州发展直接市值增值
基于现价预测
先导电科并购增值
70.4
中等场景3年增值
供应链产业协同价值
详细计算
技术研发创新价值
47.8
详细计算
东峰集团整合增值
14.5
战略协同价值
总计创造价值389.79亿元
减:初期投入
(71.45)
净增值318.34亿元
投资回报率:
总投资回报率 = (389.79 / 71.45) - 1 = 445%
5年年化回报率 = (389.79/71.45)^(1/5) - 1 = 39.8%
这说明什么?
衢州国资的这笔投资,不仅是一个财务投资,更是一个战略投资。
仅从财务角度,就能产生445%的回报。
如果加上对衢州整个产业生态升级的战略价值,这个数字会更加惊人。
第十一幕:为什么是衢州?
为什么成功者是衢州,而不是其他后发地区?
答案有五个。
第一个原因:视野
高屹在浙江最发达的地区工作过13年。
在那13年里,他亲眼看过杭州、湖州的发展。
他看透了一个真理:时代变了。
投资的本质,已经从"土地金融"转变成了"资本金融"。
决定一个城市未来的,不再是有多少土地可卖,而是有多少资本可配置。
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他的决策。
高屹有这个视野,所以他做了别人做不出来的决策。
第二个原因:产业基础
衢州的新材料产业,起源于1958年。
那一年,巨化集团成立了。
66年来,衢州积累了什么?
完整的产业链条
成熟的技术体系
深厚的人才储备
强大的供应链生态
这不是"凭空造"的产业。
这是靠66年的积累堆砌出来的。
所以,当衢州要进行并购的时候,它选择的并购对象都与新材料产业相关。
为什么?
因为衢州知道如何"消化"这些并购。
衢州知道如何让这些企业与现有产业进行协同。
第三个原因:资本储备
52.76亿元的投入,对于一个后发地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但衢州有这个钱。
这说明什么?
说明衢州的国资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但更重要的是,衢州的领导层有胆量,把这么多钱投出去。
这需要:
对产业的深刻理解
对资本运作的充分认知
对"改格式决策"的勇气
这三样,衢州都有。
第四个原因:战略定力
从2021年11月新湖中宝迁址衢州,到2025年8月收购先导电科。
整整4年的时间。
在这4年里,衢州可能遇到过什么?
市场质疑
股价波动
政策不确定性
内部反对声音
但衢州坚持走下去了。
这说明什么?
说明衢州的领导层有足够的战略定力。
他们不会因为短期的市场波动而改变方向。
他们坚信这条路是对的。
在中国,能有这种战略定力的城市,其实不多。
第五个原因:团队执行
高屹、汤飞帆这样的领导,需要什么样的团队来执行?
需要一个懂金融、懂产业、懂并购的团队。
衢州有吗?
从2021年到现在的执行效率来看,衢州肯定有。
这个团队做了什么?
识别投资标的
进行尽职调查
谈判并购条款
完成并购交割
进行并购后整合
这些工作,都需要专业的团队来完成。
衢州有这个团队。
这就是衢州与其他后发地区的区别。
第十二幕:衢州国资在下一盘什么棋?
现在回顾一下衢州这4年的布局,你会看到一个非常清晰的"棋局"。
第一步(2021年11月-2023年8月):
观察、等待、选择合适的上市公司平台
第二步(2023年8月-2024年7月):
进行三次投资,完成对新湖中宝的控制权获取
建立"衢州发展"这个产业投资平台
第三步(2024年7月-2025年1月):
整合新湖中宝原有资产
进行首次试探性并购(东峰集团)
第四步(2025年1月-2025年8月):
启动先导电科并购
从"试水"进入"实战"
第五步(2025年8月之后):
完成先导电科并购
启动产业整合
规划下一步并购方向
这像什么?
这像一个"递进式"的战略执行过程。
从小到大、从简到复、从试到真。
每一步都是为了下一步做准备。
衢州国资在下的是一盘"大棋"。
这盘棋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我觉得是这样的:
通过"衢州发展"这个上市公司平台,不断进行战略性的产业并购,最终形成一个"新材料产业生态",使得衢州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材料产业中心之一。
这个目标有多远?
按照现在的速度,5年内就能初步形成。
10年内就能成型。
第十三幕:衢州模式的可复制性评估 定量分析衢州成功的必要条件
一个地级市复制衢州模式,需要满足哪些定量指标?
条件一:初始国资规模
衢州的投入金额:52.76亿元
这相当于什么?
比例
数值
衢州市2024年GDP比例
52.76/(衢州GDP估约3000亿元) = 1.76%
占GDP比例较小
衢州市国资总规模比例
52.76/国资总额 ≈ 20-30%
需要很强的国资实力
衢州市财政收入比例
52.76/(衢州财政收入估约200亿元) = 26.4%
这是一个巨大的投入
结论:一个地级市要复制这个模式,需要:
市级国资规模至少200-300亿元
年度财政收入至少150亿元以上
国资委可支配资金占比至少30%
满足这个条件的中国地级市,不超过30个。
条件二:产业基础深度
衢州的产业基础评分:
评估项目
衢州得分
评估标准
产业历史
9/10
70年基础(1958年起)
产业规模
8/10
964.3亿元产值
产业完整性
8/10
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应用
产业增速
8/10
年增速15%+
龙头企业
9/10
巨化集团等龙头
专业人才
7/10
有一定积累但仍需外引
总计49/6082分(优秀)
满足这个条件的地级市,不超过10个。
条件三:领导班子的经历
高屹、汤飞帆的背景分析:
指标
高屹
汤飞帆
评分标准
任职发达地区年限
13年
15年
需要10年+
最高学历
经济学硕士
经济学背景
需要硕士+
金融投资经验
需要有
在任连续性
4年
4年
需要3年+
综合评分
优秀
优秀
具备这种背景的领导班子,在全国,不超过50个。
条件四:合适的投资标的出现概率
新湖中宝这样的上市公司,在全国的概率有多大?
P(合适的投资标的) = P(财务困难) × P(有硬科技基因) × P(与产业协同) = 5% × 30% × 40% = 0.6%
这意味着什么?
在全国3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只有不超过20家符合条件。
而且,这个上市公司还要在你感兴趣的时候,恰好处于"最低谷"。
衢州碰到新湖中宝的时候,新湖中宝的股价是2.56元,这是否是最低谷?
答案是:是的。
这需要多大的运气?
运气因素贡献度:30-40%
综合可复制性评估:
满足衢州成功的5个必要条件的城市:
初始国资规模 ≥ 200亿元:30个城市
产业基础得分 ≥ 80分:10个城市
领导班子背景优秀:50个城市
合适的投资标的出现:高度随机,但概率≈0.6%
满足条件1+2+3的城市:约2-3个
再加上条件4(运气)的配合
结论:衢州的成功,30%是必然,70%是运气。
第十四幕:为什么其他城市做不了?
读到这里,很多人会问:既然衢州这套模式这么有效,为什么其他地方不这样做?
答案是:能做的地方,其实不多。
要复制衢州的故事,你需要满足至少五个条件。
条件一:要有初始资本
衢州投入52.76亿元,是因为衢州的市级国资有足够的积累。
但一个县级市、一个贫困县,可能根本没有这么多可以调配的资金。
如果你连这第一步都迈不出去,后面的事都别想。
条件二:要找到合适的上市公司
衢州碰到的新湖中宝,恰好符合所有条件:
管理规范、财务健康
拥有硬科技投资基因
股价处于历史底部
与当地产业有协同可能性
但这样的上市公司,全国有几家?
不超过10家。
你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去"选择"、去"狩猎"。
这需要眼光,也需要运气。
条件三:要有明确的产业定位
衢州之所以能并购成功,是因为衢州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新材料。
所以所有的并购,都围绕新材料产业链展开。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能实现产业协同。
能进行深度整合。
但如果你的产业定位不清晰,那并购就变成了"盲目投资"。
条件四:要有战略定力
4年的时间,没有更换领导班子。
4年的时间,没有改变战略方向。
4年的时间,没有被短期市场波动所影响。
这在中国的官员系统中,是极其罕见的。
大多数地方,3年一个"周期",5年一个"调整"。
衢州坚持了4年。
这需要什么?
需要对"这条路是对的"有充分的信心。
条件五:要有专业的团队
识别投资标的、进行尽职调查、谈判条款、完成交割、进行整合。
这些工作,都需要有专业背景的人来做。
一个后发地区,真的有这样的人才队伍吗?
衢州有。
这说明衢州不仅有金钱,还有智力资本。
金钱可以借,智力资本却借不来。
综合来看,能复制衢州模式的城市,需要同时具备这五个条件。
全国满足这五个条件的城市,估计不超过20个。
所以,衢州的成功,其实是"幸运"与"必然"的结合。
幸运的是,衢州碰到了合适的投资标的。
必然的是,衢州有足够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
第十五幕:衢州在重新定义"招商引资"
最后,我想聊一个"哲学问题":
什么是招商引资?
在我看来,衢州正在重新定义这个词。
传统的"招商引资"是什么样的?
是政府做"中介"。
政府说:"我们有便宜的地、低的税、好的政策。谁来投资?"
企业说:"OK,我来投资。"
企业来了,挣钱了,政府收税。
企业走了,政府就没有后续收入了。
这种模式的逻辑是什么?
"被动招商"。政府是被动的,等待企业来。
衢州的"资本招商"是什么样的?
是政府做"投资者"。
政府说:"我要收购这家公司,因为它符合我的产业战略。"
收购完成后,政府成为这家公司的主要股东。
政府每年获得分红。
这家公司值钱了,政府的股份也升值了。
这种模式的逻辑是什么?
"主动招商"。政府是主动的,去市场上"捕猎"。
两种模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前者,政府是"收税人"。后者,政府是"投资者"。
前者的收入,是"一次性的"。
后者的收入,是"持续性的、递增的"。
前者的对象,是"被动等待的企业"。
后者的对象,是"全球最优质的企业"。
前者考察的是"企业有没有钱"。
后者考察的是"企业有没有潜力"。
两种模式的财务表现对比:
假设一个城市年度招商引资规模为100亿元
模式
方式
第1年收益
第5年收益
第10年收益
累计收益
传统模式
卖地、税收
15亿元
18亿元
20亿元
177亿元
衢州模式
股权投资
5亿元
12亿元
25亿元
134亿元
看起来衢州模式10年累计少了43亿元?
但这个比较忽略了几个关键因素:
- 可持续性
传统模式:土地总会卖完
衢州模式:可以无限并购,无限增长
- 质量
传统模式:收入来自"地价差"和"税收"
衢州模式:收入来自"企业增长"
- 杠杆
传统模式:100亿投入,创造100亿产出
衢州模式:100亿投入,通过杠杆创造500-600亿产出
更准确的长期比较应该是:
模式
第15年累计收益
第20年累计收益
第30年累计收益
传统模式
330亿元
400亿元
400亿元(土地卖完)
衢州模式
450亿元
680亿元
1200亿元(持续增长)
结论:衢州模式从长期看,收益是传统模式的3倍。
第十六幕:为什么这个故事能成功?
从深层的经济学逻辑来看,衢州的模式为什么能成功?
有三个原因。
原因一:时代的变迁
工业时代,决定城市竞争力的是什么?
是土地和劳动力。
所以那个时代,谁的土地便宜、谁的人力成本低,谁就赢。
这就是"土地金融"时代。
但资本时代呢?
资本时代,决定城市竞争力的是什么?
是资本的流向和产业的聚集。
资本永远流向最有潜力的地方。
所以,聪明的城市,不是等待资本来,而是主动去配置资本。
衢州抓住了这个时代变迁。
衢州用"股权财政"取代了"土地财政"。
原因二:产业的深度
一个企业的真实价值,不是它今年挣了多少钱,而是它拥有什么样的产业地位。
先导电科为什么值120亿元?
不是因为它2024年挣了4.4亿元。
而是因为它拥有全球ITO靶材的龙头地位。
这个地位,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未来的很多年,全球所有的显示屏制造商,都需要向先导电科采购靶材。
意味着先导电科拥有"定价权"。
意味着先导电科永远不会被淘汰。
衢州购买的,不是先导电科"2024年的4.4亿元利润"。
衢州购买的,是先导电科"未来很多年的全球市场地位"。
这就是产业投资的本质。
原因三:生态的协同
衢州为什么要收购先导电科、东峰集团这样的企业?
表面理由:为了获得分红和升值。
但真实理由呢?
真实理由是:为了形成产业生态。
衢州已有的新材料企业是什么样的?
上游:原材料供应(巨化集团的氟化工等)
中游:加工制造(各类新材料企业)
下游:应用(电池、电子等企业)
但产业链上,还有一些"关键节点"是空白的。
先导电科填补的是什么空白?
是"高端溅射靶材"这个环节。
这个环节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什么地位?
处于"卡脖子"的位置。
谁掌控了这个环节,谁就掌控了整个产业链的话语权。
衢州通过收购先导电科,不仅获得了一家优质企业,还获得了对整个新材料产业链的"掌控权"。
这就是生态协同的力量。
第十七幕:衢州的下一步会是什么?
基于目前的局势和定量分析,我来拍脑门妄想式预测一下衢州的下一步会是什么。
第一步(接下来的1-2年):完成先导电科并购,进行深度产业整合
预期成果:
并表先导电科,衢州发展营收增加34亿元+
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实现150亿元的协同价值
先导电科并购完成后,衢州会做什么?
会将先导电科与衢州现有的新材料企业进行整合。
形成什么?
形成一个"产业链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比如,一个电池制造商来了,衢州可以提供:
原材料(巨化的氟化工)
加工制造(各类新材料加工企业)
关键部件(先导电科的溅射靶材)
配套服务(技术咨询、质量检测等)
全链条服务。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可以提高整体竞争力。
可以增加附加值。
可以形成"护城河"。
第二步(2-3年后):继续补链、强链,进行第二波、第三波并购
预期目标:
完成3-5个战略性并购
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
衢州发展市值超过600亿元
衢州新材料产业链上,还有其他"关键节点"是空白的。
衢州会继续去并购。
目标企业是什么?
锂电池材料龙头(补强下游应用)
高端涂料龙头(补强应用端)
稀有金属加工龙头(补强上游原材料)
新能源材料龙头(横向扩展)
每一次并购,衢州都是在"补链"。
预计总投入:200-300亿元
预计总回报:600-800亿元
第三步(5年后):形成"新材料产业生态闭环",启动新一轮产业升级
预期成果:
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
衢州发展市值超过1000亿元
在新材料产业全球排名进入TOP3
当衢州把整个新材料产业链整合完毕后,衢州会启动什么?
启动"新材料产业的全球竞争"。
衢州会成为什么?
成为"全球新材料产业中心"。
类似于:
荷兰之于半导体设备
日本之于精密机械
德国之于工业控制
衢州之于新材料。
第十八幕:其他后发地区的启示
最后,我想给所有后发地区一个启示。
启示一:不要总想着"招商引资",要学会"主动并购"
招商引资的逻辑,是"等待"。
并购的逻辑,是"主动出击"。
两者的威力完全不一样。
启示二:不要总想着"土地财政",要学会"股权财政"
土地财政,是一次性的、递减的、不可持续的。
股权财政,是持续的、递增的、可持续的。
衢州的做法,就是从土地财政向股权财政的转变。
启示三:不要总想着"短期GDP",要学会"长期战略"
短期GDP,会让你做出错误的决策。
长期战略,会让你做出正确的决策。
衢州坚持了4年,就是因为有足够的战略眼光。
启示四:不要总想着"单产业",要学会"产业生态"
单个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
但一个生态的力量,是无限的。
衢州通过并购,不是在收购单个企业,而是在构建产业生态。
启示五:不要总想着"投资回报",要学会"产业升级"
短视的投资者,只看投资回报率。
战略的投资者,看的是产业升级的机会。
衢州的每一次并购,都不是为了赚一笔"差价",而是为了推动整个新材料产业的升级。
尾声:我对衢州的看法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衢州这四年做的事,我会说:
衢州在用资本的力量,重写一个后发地区的发展逻辑。
这个逻辑,已经从"被动等待"变成了"主动出击"。
从"土地金融"变成了"股权金融"。
从"单个企业"变成了"产业生态"。
从"短期收益"变成了"长期战略"。
数字已经说话了:
71.45亿元的投入
1140亿元的资产控制
15.97倍的资本杠杆
445%的投资回报率
39.8%的年化回报率
166亿元的产业协同价值
这不是普通的"招商引资"。
这是一场"资本运作"的教科书案例。
这一切的背后,是什么?
是一群有眼光、有胆气、有定力的决策者。
他们看透了时代的变迁。
他们敢于打破传统的招商引资套路。
他们坚持了4年,没有动摇。
衢州用52亿元撬动了1140亿元的资产。
但更重要的是,衢州撬动的,还有整个后发地区对"发展"的理解。
衢州在告诉全国的后发地区:
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没有学会发现机会。
不是没有资本,而是没有学会驾驭资本。
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没有学会读懂市场。
机遇,从来不是消失了。
机遇,只是转移给了能够发现它们的慧眼。
而故事就专属他们。
(故事暂时落幕)
(本文基于公开数据和合理推断以及一部分不是很专业的拍脑门分析,仅供参考。)
川陆所会,四省通衢。基于衢州高端制造、关键材料的强劲工业优势,在国家战略的引领和科创资本的驱动之下,衢州,已经稳稳地处在国家战略发展的中轴线上。
在此关键节点,衢州市拟召开“2025年衢州产业资本招商大会暨氟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议”。旨在凝聚共识与势能,深入探讨衢州在新技术驱动下的产业蝶变之路。
更多详情点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