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12日,印度古吉拉特邦艾哈迈达巴德机场附近,印度航空AI171航班起飞数秒后突发事故,燃油供应被切断,飞机径直坠向地面。残骸散落、浓烟滚滚的现场,242名机上人员中,仅有坐在11A座的印度裔英国籍男子维什瓦斯库马尔・拉梅什奇迹般幸存。
![]()
事故发生得猝不及防,拉梅什事后回忆,当时四周瞬间被混乱与恐惧笼罩,他下意识解开安全带,从扭曲的金属残骸中爬出。彼时的他虽面部有明显伤口、左臂烧伤,但尚能走路说话,这一场景通过媒体画面传遍全球,让无数人惊叹生命的顽强。印度总理莫迪曾专程探望住院治疗的他,他也在病床上向媒体还原了逃生的惊险过程。
![]()
然而,这份“幸运”背后,是无法承受的失去与崩塌。拉梅什的弟弟阿贾伊就坐在几排之外,未能躲过这场劫难。“弟弟是我的脊梁,这些年一直支持我”,四个多月后回到英国莱斯特的家中,拉梅什在采访中谈及弟弟仍泪流满面,情绪几近崩溃。事故现场的惨烈画面深深烙印在他脑海中,“周围都是尸体,我拼命呼救,只想找到弟弟”,这段记忆成为他无法挣脱的枷锁。
创伤的烙印:无处不在的PTSD
回到英国后,拉梅什的生活彻底偏离了轨道。他所表现出的系列症状,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典型写照。PTSD并非简单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种在经历或目睹极端创伤性事件后,可能发展的精神障碍。它的核心症状包括:创伤再体验(如侵入性噩梦和闪回)、回避与情感麻木、以及持续的过度警觉。
![]()
拉梅什的世界被这些症状彻底占据。他开始出现明显的社交退缩,四个月来不愿与妻子和四岁的儿子说一句话,常常独自蜷缩在房间里,拒绝与外界交流,这是PTSD中典型的回避行为,他本能地在回避一切可能勾起痛苦记忆的刺激。夜间,他被持续的噩梦缠绕,空难瞬间的巨响、残骸的焦糊味、绝望的呼救声反复在梦中重现,这是典型的创伤再体验,让他在安全的家中也整夜无法安睡,在痛苦中煎熬。此外,他还伴有强烈的情绪麻木,对曾经热爱的事物失去兴趣,无法正常感知亲情的温暖,这是心理防御机制在过度启动后的“衰竭”。
![]()
身体上的伤痛与心理创伤相互交织,让他的状态雪上加霜。他的腿、肩、膝盖和背部持续疼痛,左臂的烧伤疤痕时时刺痛,走路需要妻子搀扶,再也无法正常工作或驾车。曾经和弟弟共同经营的家族渔业生意因这场悲剧倒闭,让他在英国和印度的大家庭失去了唯一收入来源。
让拉梅什和家属难以接受的是,这场悲剧不仅摧毁了直系家庭,整个大家族的生存都受到威胁,而他们渴望的不仅是金钱补偿,更是印度航空高层能亲自倾听他们的痛苦,进行一场“以人的方式”的对话。
![]()
社群领袖桑吉夫・帕特尔一直陪同在拉梅什身边,为他奔走呼吁,希望英国政府能伸出援手,也要求印度航空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为他提供持续的心理干预资源,帮助他缓解PTSD带来的痛苦,这至关重要,因为专业的心理治疗是帮助PTSD患者重建安全感、处理创伤记忆的核心手段。
![]()
目前,印度民航事故调查局的最终报告尚未出炉,航空安全专家对调查进度并不乐观,认为印度航空长期存在系统积弊,亟需加强安全管理与问责机制。而对拉梅什而言,这场空难带来的伤害远未结束,PTSD的症状仍在持续侵蚀着他的生活。他的身体与心灵仍在艰难跋涉,等待着一份真正的慰藉与公道,也等待着能从创伤的阴霾中慢慢走出的那一天。
![]()
维什瓦斯库马尔·拉梅什的经历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一份沉重而典型的病例。在临床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类似的情况:灾难的瞬间虽已过去,但它却能在幸存者的大脑中刻下持久的“生理伤疤”。PTSD并非意志薄弱或性格缺陷,而是一种在遭遇超出承受范围的创伤后,神经系统与应激系统出现的功能紊乱。患者会不受控制地反复“再体验”创伤,继而采取全面的回避与情感麻木来保护自己,长期处于过度警觉的煎熬状态。
身体的伤口会愈合,但心理的创伤若得不到及时、专业的干预,将可能伴随一生,彻底改变一个人及其家庭的轨迹。
请像重视身体康复一样,重视创伤后的心理救援。无论是空难这样的重大事故,还是其他暴力、灾难性事件,对幸存者及其家属而言,专业的心理评估与支持不应是事后补救的“可选品”,而应是紧急救援与长期康复中的“必需品”。
1
2
3
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